<p class="ql-block">文/路敬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文学作品,发行量倒是急剧膨胀,而阅读量急剧萎缩。发行量多主要是现在上过学识字的人多了,不像解放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文盲,字就不识,文章当然就没法写出来。不过,那时候整个社会充满着对文化思想的向往和崇拜,整个社会中的人包括穷人普通百姓都在文化中焦渴。我六十年末出生的人,父母目不识丁,但幼小时总能不断地听他们给我讲四大名著里的故事,讲聊斋志异及许多许多的民间故事,父母津津有味地讲,我津津有味地听,整个身心受到熏陶,长大了上学读的书多了才知道,书本上很多故事其实就是幼小时听不识字没上过学的父母讲过的。现在看看身边的人,还有谁的父母在给他的小孩讲故事?说实在,没人讲了,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文艺细胞,根本就讲不出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那时候识字人少,但那个时候写出的文章确实耐读。识字人读过文章后再饶有兴趣地讲给不识字的人,这就是说书。会说书的人不一定会识字,但基本上都是最早从会写文章的人传出来的。那时候的文学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地积极地传播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社会写的文章确实多多,据说全中国,每年光长篇小说就出产几千部,可以这样掂量,一个人什么也不干,一天读一本,一个人需七、八年才能把一年写出来的小说读完一遍!</p><p class="ql-block">凭良心讲,又有几个人读了,有几个普通百姓加上体制内上班的公务员,一年读几本文学书籍?没人做到,根本做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出现了这种现象——圈子现象,作家圈子,读者圈子,评论圈子,发行圈子。而作家圈子与读者圈子似乎连结着,可事实是作家圈子与读者圈子重叠了,也就是作家们写出的文章作家们自己读。而发行圈子与读者圈子联系并不密切,倒是和作家圈子联系更密切。评论者似乎并不关心读者圈子感受,却与作家圈子关系更交融。文学圈子与现在社会上的官场一样,也出现了饭桌圈子,这个圈子主要表现在作协里。种种迹象表明,文学脱离了读者,远离了文艺为了服务群众的初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者写出的文章只是在狭隘的圈子里传看,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这个圈子很小很小,甚至写作者与写作者成了读者圈子,达到孤芳自赏的地步,好比平时经常交往的朋友熟人,你找我串串门,我找你聊聊天,在一起谈天说地喝酒饮茶吃大餐。这就是所谓的朋友圈,这种所谓的朋友圈没有多大的社会共性,这种文章好比十字口的祭祀品瞬间即没,虽然出现空旷的十字路口,但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熟视无睹,如此,岂不悲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别人的意愿去写作,写出的东西会出现剩饭的味道,如果自发地为着信念去写作,写出的文章就会清新浓郁,令人垂涎欲滴,读时脍炙人口。真正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具有大众一样的喜欢气味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再新,没人读好比夭折的猫狗,虽然主人心疼不已,在别人眼里就是废物,谈何意义!充其量也就是社会上个别人大脑的填充物!就算你登录在所谓的大刊上,与他、与我、与广大群众又有何干?大家不异而同地认为,反正作者也不是为他写的,与他没有关系,所以他也不买也不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出现文学复兴,必须端正文学圈子,打破无形的圈子,让圈子与圈子融会贯通。让文学具有大众性,人民性!让文章接地气且生机勃勃!孜孜不倦广泛地传播!使之方兴未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