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贤才异能,那么民众就不会去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削弱民众的(不合理)的愿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即使民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就不会治理不好国家。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开头至“使民心不乱”,提出“三不”治国纲领。“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人才观、价值观、欲望观三个角度切入,指出社会动荡源于人为制造竞争、推崇物质、刺激欲念。以排比句式形成递进说理,意在批判世俗对“贤能”“贵货”“可欲”的盲目追逐,为后文“圣人之治”铺垫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以圣人之治”至“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阐释圣人治理的具体方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提出治理目标:弱化巧诈心智以澄明民心,满足基本温饱以安定民生,消解过度欲望以纯净志向,强健体魄以坚实根基。“常使民无知无欲”并非愚民,而是摒弃功利之心,回归自然本真状态;“使夫知者不敢为”强调消除智巧妄为的土壤,让智者遵循自然而不肆意干预。此层通过“虚与实”“弱与强”的对立辩证,述说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的治理方向。</p><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为无为”至结尾,收束全文点明核心主旨。“为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摒弃主观妄为的治理智慧,强调以“不言之教”“自然之道”实现社会自治。“则无不治”展现老子对“无为而治”的理想预期——当去除人为干预,社会自会依循“道”的轨迹和谐运转。此句是对自然法则与治世规律的最终概括,凸显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核。</p><p class="ql-block">作品点评</p><p class="ql-block">老子站在时代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做了极力探索,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大道”,不懂得无为而治。倡导从身心两方面实现平衡,提出要让天下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削弱争名逐利之心,这是心理治疗;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治疗,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知”有知识、聪敏机巧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使人们没有投机取巧、争夺名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将老子这种无为治国的思想解释为愚民政策是不正确的,他论述的治国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方,这种境界,恰似悠然中隐含着人性的真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