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持久战》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雄才伟略

梅边吹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在《论持久战》著作中,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科学揭示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描绘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路线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群众,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信心和决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论持久战》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家的雄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演讲之后,毛泽东把演讲稿整理出来,油印成册先在党内传阅,后公开发表出版。《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战争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群众在持久战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增长自己的力量、以多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篇演讲稿当时流传甚广,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将其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以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白崇禧又向蒋介石作了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经蒋介石同意,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征得周恩来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一扇演讲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论持久战》展现了毛泽东军事家的天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民抗战初期,面对势不可挡的日本侵略军,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过去,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相继陷落。战争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亡国论”、“速胜论”影响甚广。让人迷惘和困惑的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在《论持久战》文中,毛泽东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进行一一驳斥后亮明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胜利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十分准确地预测到这场战争将历经三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基础上,还通过“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篇章进行细节阐述,向人们讲清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梦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文章虽然写于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第十个月,然而对战争未来每个阶段演进路径、情形、方法等都作了详细描述,且都得到历史印证,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军事天才,不愧为研究论述战争的光辉军事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论持久战》展示了毛泽东哲学家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用客观的、全面的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用已经经历过的前10个月的战争经验及当时中日双方实际,唯物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以及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客观依据和条件。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以及战争过程中许多具体矛盾情形。他指出:“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论持久战》充满唯物主义,充满辩证法,清楚而又正确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论持久战》展示了毛泽东政治家的胸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面对全民族的共同敌人,他深刻洞察到各党派的共同利益,认为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是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其二是国民党,虽然它依靠英美,但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不会投降;其三是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毛泽东呼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最后胜利。对于如何使这场伟大战争取得胜利。他认为完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是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特别强调,做好军队政治工作,帮助国民党改造其军队,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论持久战》展现了毛泽东战略家的远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毛泽东以深邃的战略思维进行缜密的分析,强调当时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虽然不如当时的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他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毛泽东坚信,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一定能够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毛泽东还放眼未来地预言,“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国,是和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离的。因此,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抗战面临的形势,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和抗战官兵。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引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光辉著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