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解甲园乒乓球代表队部分成员合影)</div><div> 我们有国乒——中国乒乓球队,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国乒是为国家争金夺银雄霸世界的优秀团体,那是国人的骄傲与自豪。<br> 我们是园乒——成都市武侯区军休中心解甲园站乒乓球队,乒乓球是我们的“保龄球”,它的重要任务只是陪伴我们娱乐健身,不计名次,不争输赢。<br> 读者诸君你可看仔细了,“国乒”与“园乒”虽然相仿,实际上却千差万别。<br> 国乒队员个个年轻力壮,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技艺超群。<br> 园乒成员七老八十,两鬓苍苍,动作迟缓,技术一般。<br> 国乒与园乒的差别究竟有多大?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有一回,园乒成员吴斌请了一位省队乒乓球退役运动员来教他的孙子打球,我们得以与他一起练球。我从读小学开始学打乒乓球,一直坚持几十年了,虽未经过正规训练,纯粹业余选手,但按时间算来也属老资格一个,好歹还是咱们沙堰社区连续两届乒乓球冠军,可是与这位专业运动员打起来,那结果简直就惨不忍睹,一局球顶多能拿二三分,根本就够不上档次。<br> 没档次并不等于没兴致,恰恰相反,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追求的结果不一样。<br> 住在我们小区的业主大都是军队退休人员,我们现在而今眼目下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活着,安度晚年,所以我们要敝帚自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br> 好在武侯区军休中心在我们小区专门建了一幢平房,那便是我们的活动中心,依次设有学习室、会议室、歌舞排练室、乒乓球室、麻将室等等,并在室内安装了空调,放置了饮水机等配套设施,让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参与各项活动,使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br> 走进乒乓球室,那场面可热闹了,我们的园乒成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个个挥汗如雨,人人倾情投入,其中不乏夫妻档、兄弟档、父子档甚至爷孙档。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时段,错峰前来打球,运动一两小时再行离去,长此以往,天天如是,已成常态。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一场球,赛过神仙游。我曾亲眼看到,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友邻单位多次来此参观考察,给予好评,电视台还来此录过视频。</div> (作者在比赛中发球)<div> 在咱们园乒,传诵着“三面红旗”的佳话。先前,有三位陈姓军休干部,分别是:陈明敏、陈玉祥、陈佐华,他们自开园以来一直坚持参加乒乓球活动,从六十多岁打到八十多岁,直到接近九十岁了才停拍,至今他们虽然不打球了,却还常来乒乓球室坐坐,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与大家热络热络,拉拉家常。我们很佩服也很尊敬这三位老人,盛赞他们是园乒的“三面红旗”。如今仍在参加园乒活动的还有三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是左铁良、王典振、申重建,别看他们年事已高,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每天都能在球台上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学习看齐的新“三面红旗”。<br> 咱们园乒还有诸多趣闻轶事值得提起。我们的乒乓球队队长名叫高廷选,退休前还不会打乒乓球,入住解甲园以后才开始学打球,他是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因为坚持经常,进步挺快,他拉的球会“拐弯”,一不小心就飞走了。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去乒乓球专卖店粘球拍,竟然无师自通,一看就会了,于是从网上买来胶水、底板、胶皮、切刀等工具,随心所欲自己动手粘贴球拍,效果与正规产品并无二致,我们的球拍胶皮脱落或者换新胶皮就直接去找他,只要几十分钟就能搞定。<br> 我们园乒的成员,无一例外都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为了增长技艺,我们向国乒学习,抓紧自练,互学相长。廖红龙是我们中打得较好的成员之一,对那些球路生疏的球友,他会主动提供帮助,用自己的经验体会及切身感受去启发他们,看到谁的动作走形也会随时提醒,热心纠正,促使他们尽快提高。吕晓林和李荣两位女士打起球来非常专注,但由于动作不连惯不规范,互相对练不起来,板数极为有限。为了尽快突破这个瓶颈,她俩特意请了一位教练,不惜每小时交不菲的学费来提高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练习,果然见了成效,现在她俩在一起打球,动作流畅,攻防自如,可以多角度多回合地对打,看上去很像那么一回事。<br> 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学习新技术,钻研新技能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园乒成员章新民是一位直拍选手,过去一直使用左推右攻传统打法,近几年开始学习拧拉、直拍横打新技术,他发挥自已摄影录相特长,把打球的场景录制下来,一个人时时揣摩,体会动作要领,在训练中加以改进,增强了击球旋转度,使拧拉和直拍横打技术突飞猛进,如今已形成战斗力,成为主要得分手段。另有几位园乒成员为提高球艺,还联合起来去买了一台发球机,用“洋机器”来武装自己。保管这台发球机的人名叫吴斌,他过去是打直拍的,后来改为横拍,动作不太熟练,经过在发球机上的反复练习,现在动作及手法都有了长足进步。<br> 国乒有过“乒乓外交”的光荣历史,我们也把乒乓球作为交流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纽带。多年以来,园乒曾先后与军休中心领导和其它分站举行过联谊赛,数次参与了武侯区军休中心及沙堰社区组织的乒乓球赛,还参与了街道乒乓球俱乐部的邀请赛,取得过冠军、亚军、季军等荣誉,无论成绩咋样,我们都“动并快乐着”,积极参与的结果就是逐步将打球的圈子扩大了,将彼此的距离拉近了。园乒成员鲁建军原先与大家在一起打球,相互建立了深厚的球友情谊,前几年搬到城南去居住以后,他感到很不适应,经常赶公交坐地铁跑十几里路回来打球。他说,打不打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见到老朋友,所以每次都留连忘返。<br> 园乒还有一个新成员名叫周海彬,是这一次军改刚退役回来的,才五十来岁,他原在海军部队服役,大概因为生活不规律的缘故,落下个半夜失眠的毛病,医生嘱咐他适当增加运动量,他发现我们小区打球很方便,就来了个“以球代药”新疗法,天天坚持打球锻炼,时间一长,既改善了睡眠,又提高了球技,如今已成为园乒重要一员。你看,这不是把打乒乓球的路子又拓宽了吗?<br> 多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打乒乓球要用脑用心,动手动脚,是全身心的运动,能全方位获益,而且运动量可大可小可控,无身体接触,相对安全,是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开展的一项运动,或许因为这个原由,解甲园乒乓球活动开展得不算很火爆但却经久不衰。<br> 向我们的国乒致敬!<br> 为我们的园乒点赞!</div> <p class="ql-block">(园乒与军休中心领导举行联谊赛后合影)</p><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由吴斌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