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张小小的照片总能引出一段尘封的往事。这张图中的一群舞者尽管穿红着绿,浓妆淡抹,却也能看出“无可奈何花落去”,身手风姿均不似那张黑白照片上青春年少的模样。但这张照片的意义却不容小觑。在庆祝上外建校70周年暨外语培训班校友联谊会上,我们凭借手中小小的花鼓和两根长筷,用风阳花鼓灯,舞动了校友们飞扬的青春。在“咚咚锵咚咚锵”的花鼓声中,我们的思绪都飞向了那个我们“深埋在心窝”的地方——凤阳山麓中都皇城外,那个在大庙大树小南山下,叫做上外凤阳五七干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那个地方已经五十多年了,但那几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光记忆就像夜空中“永恒的星辰,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同学们都常常会在【七语堂微信群】里提及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在干校的点点滴滴,就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穿透记忆云层,时而成片,时而碎片;像永不坠落的星辰,在银河里闪烁发光,把群里照亮。</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演出空前成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校友的一致好评。上外的大学生舞蹈团邀请我们参加大学庆典的文艺汇演,但提出了一个令我们不得不放弃的要求,让我们把民族服装换成芭蕾舞服装,并增加一些现代舞蹈的大难度动作等。不是我们学不会,跳不来,而是这样一改,与我们友情出演的初衷相悖。</p> <p class="ql-block">凤阳花鼓灯其实不是灯,是安徽凤阳的传统民间舞蹈,据说现在已是国家级非遗文化。我们想把50年前在凤阳山脚下与村民丰收喜庆的那种原生态的激情展示给台下的观众看,通过花鼓、舞姿和音乐把我们始终不能忘怀的“凤阳情结”释放出来,而不一定要用飘飘欲仙的舞姿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所以我们全体一致同意队长以“不适合改编”的理由,拒绝了那次邀请。</p><p class="ql-block">我还清楚地记得,50年前第一次在大庙镇庙会上看凤阳花鼓灯演出时的情景:我看见房东老大娘家的大闺女也在这支表演队伍里: 她们手拿小鼓,边敲边唱,身穿花棉袄,黑棉裤,衣服新旧不一,也不合身,好看又滑稽。好看的是平时没有见到她们排练,却一招一式,像模像样,齐整划一,歌声响亮。可见,花鼓舞和花鼓谣是流淌在他们凤阳人骨血里的基因,与生俱来。滑稽的是这一身搭配,看不出身材好坏,妥妥的像几个花布袋上配唱戏的脸蛋……</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在来凤阳之前,就听说过不少关于凤阳的传说:“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总之一句话,凤阳是个穷地方。但是那天听到的歌词前两句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后面几句却唱出了时代的好声音“……自从来了共产党,农民翻身把歌唱,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战天斗地换新装”。我们都觉得非常好听,热热闹闹的,土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回望和怀念亦是快乐的。当年来干校参加“劳动锻炼”的周老师,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会用口琴吹奏凤阳花鼓灯曲,现在应该有九十多岁了,恐怕连话都不会说了,更不用说是吹口琴了。为了丰富五七干校的文娱生活而成立的文艺小分队,还专门派了小分队队长,现任七语堂堂主王同学和阿拉伯语班的陈同学等人去蚌埠歌舞团学跳凤阳花鼓灯。</p><p class="ql-block">堂主曾在群里回忆起她去蚌埠学花鼓灯的经验之谈:“花鼓灯的舞步和表演通常以男生为主,所以难度相对大;花鼓灯的鼓点节奏感很强烈。”但有意思的是,凤阳花鼓有史以来,它的传承人都是男性演艺人。根据蚌埠博物馆的介绍,最初是没有女性参与演出的,只有男扮女装。堂主他们学成归来后教会了小分队女队员跳花鼓灯舞。</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小分队跳的这支“下里巴人”之舞很亲民,也很接地气,给当年五七干校贫瘠的文娱生活带来了活力,因此深受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后来, 花鼓灯舞就成了干校每逢节庆和春节的传统保留节目,不仅仅在干校自娱自乐,小分队还到蚌埠、凤阳、大庙公社等地巡回表演,给工农兵兄弟姐妹带去了欢乐。所以说,如果按照现代编舞者的设计改编成“阳春白雪”那样,就显得不伦不类,遭到我们的拒绝改编也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淮北大地《沂蒙颂》“大红大紫”的那一年冬天,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干校分批组织我们去蚌埠观看舞剧《沂蒙颂》。每天晚上都有两部卡车去。卡车四面透风,没有遮篷,大冬天的晚上真冷,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大家都尽量挤作一堆。一方面为取暖,另一方面防止急刹车时,大家东倒西歪。只记得,最后几个同学上车后,马上把车后面的绳子拉好,增强途中安全系数。据说还是我们第一届英语班的程同学有个亲戚在蚌埠歌舞团工作,她不仅为大家争取到了这个免费看大戏的福利,还为小分队去歌舞团学舞蹈,借演出服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如此冒着冬天的寒风去几十里外的蚌埠看戏,用火热的青春战胜了严冬的风寒,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看了这张照片浮想联翩,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这一切是那么遥远,却触手可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