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榆林古城忆旧之五:胃癌普查在佳县

商子周

<p class="ql-block"> 胃癌普查队在佳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医大,西医大一附院专家佳县考察胃癌防治现场,左起:李济生、马霄、马援、张学庸、杨鼎颐、侯立业、万元孝、商子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初,借调地区卫生局,开始筹备在佳县开展的胃癌普查工作。 </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76年死亡回顾调查后期整理资料阶段,地区卫生局就开始着手调研、布局全区的肿瘤防治工作,只是一波三折,屡生变故,真是好事多磨。 </p><p class="ql-block">‍ 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强度里氏7.8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伤,地区卫生局立即抽调医护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由万元孝副局长带队,奔赴唐山抗震救灾,是地震发生后第一支到达现场的医疗队。中心医院杨志学副院长,神外周国昌、骨科孙志华等人都参加了医疗队,在河北宽城县灾区开展手术,救治伤员,曾受到国务院、卫生部的表彰奖励,抗震救灾也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其它并不紧迫的工作都被推迟。 </p><p class="ql-block">‍ 9月,地区抗震救灾医疗队返回榆林,地委准备举行盛大的欢迎活动,恰好,我也住在老街的地区革委会招待所整理死亡回顾调查资料。不巧,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全国哀悼,欢迎大会被取消,我也回到靖边卫生局上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局势风谲云诡,动荡莫测,10月,粉碎“四人帮”,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统一思想,稳定大局,清理队伍成为头等大事,其它工作都被搁置下来。 </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年底,地区卫生局才专题研究肿瘤防治工作的议题,同意在佳县开展胃癌普查,我也被正式借调地区卫生局。 </p><p class="ql-block">‍ 彼时,郭锡武担任地区卫生局局长,他是一位儒雅斯文的读书人,为人正派,沉稳大气,文章写的很好,在榆林官场有口皆碑,威望极高,不久便荣升地委副书记。卫生局医政、卫防等业务工作由万元孝副局长具体负责,他是卫生局的资深领导,诚实淳朴,和蔼可亲,文革期间,地区革委会成立之初,他一个人在卫生组,负责全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再也没有离开过卫生系统。业务干事中,有夫人曾和我同在杨桥畔公社医院工作,大大咧咧,喜爱喝酒的范鸿先,有家在关中,谨小慎微,踏实认真的张栋中,再就是负责中医和肿瘤工作的王秀珍等人,后来,李明胜大学毕业也留在卫生局。那时的地区卫生局,郭局长德高望重,掌管全局,万局长冲锋陷阵,事必亲躬,几位干事品行端正,业务娴熟,彼此之间理解,信任,人际关系简单,融洽,和他们一起工作心情舒畅,有一份兄弟姐妹般的温暖,尽管并无太多工作交集,但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学到许多谦恭退抑,汲引后进,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能力,受益匪浅。后来万局长调任地区计生委主任,鸿先,栋中、明胜都担任局长、副局长,王秀珍调回省卫生厅科教处,都修成正果,得其所哉。 </p><p class="ql-block">‍ 课题设计是普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务,王秀珍因其中医专业的局限性,希望更多的听取和尊重肿瘤学科、流行病等基础学科专家的意见。因此,我们首先赴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考察学习,在西安请教省卫生厅肿瘤防办从事流行病学专业的张济民、孙材秦老师,结合榆林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佳县医疗现状、财政能力、人员技术水平等条件,草拟普查方案,再征求地区中心医院、地区防疫站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佳县卫生局的意见,几经修改完善,最终获得通过。 </p><p class="ql-block">‍ 1977年夏季,地卫生局由万元孝副局长牵头,王秀珍具体负责,组织对佳县18万人口的胃癌普查,遗憾的是,地区中心医院杨志学副院长参加援外医疗队出国,只好委托医务科派人参加。而我具体参与普查的方案设计、组织工作,斗胆负责业务培训、资料收集处理、论文撰写。而立之年,从来没有系统参加过肿瘤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培训,就凭短期的学习,几本教科书,竟敢担此重任,可谓“不知天高地厚”。 </p><p class="ql-block">‍ 普查工作分为两部分,佳县负责宣传动员、现场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为此,县政府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分管卫生的副县长挂帅,有关部局参加,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局长苗正生、副局长关子良,于安敬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以县政府名义发文件,抽调县、公社医院医务人员,安排各公社配合普查工作。 </p><p class="ql-block">‍ 地区卫生局从全区各县抽调内、外科、检验、放射等百余名专业人员,集中在榆林培训,利用李学士下巷西学中学习班教室,培训普查筛选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检验、脱落细胞检查、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培训资料的收集,统计方法,以保证完整正确,符合要求。培训班的会务工作主要由我办理,报到、发放资料,安排食宿,(餐饮由学习班承担),还担任流行病学的部分授课,连着两个晚上都忙到下半夜,那时年轻,也不觉得劳累,参加普查的人员中有不少我的学兄学姊,我也敢班门弄斧,真是年轻无知,勇气可嘉。 </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后,近百人浩浩荡荡移师佳县,按照不同专业编制10个普查队在县城短暂停留后,和佳县抽调的医务人员一起,携带简单的设备分赴各公社开始工作。普查队通过粗筛淘汰健康人群,再经追溯病史(特别是肿瘤家族史)、临床体检、大便隐血检查等方法,筛选疑似人群,再集中在地段医院进行脱落细胞检查,或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等确定高度疑似人员,再经专家组讨论后确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地区中心医院尚无内窥镜设备,无法通过病理学诊断确诊,因此,普查的总体诊断级别偏低。 </p><p class="ql-block">‍ 佳县18万人口中,适检人群亦有12余万之众,每个普查队应查2个公社,1万余人,工作量特别大。由于前期宣传动员、摸底调查工作扎实,贫困地区的群众不花钱做检查,有些还免费给药,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开始几天,就有大批群众不按规定时间蜂拥而至,普查队也是来者不拒,以致秩序混乱,后来,严格按普查安排的生产队,时间执行,工作秩序、检查质量都得到保证。 </p><p class="ql-block">‍ 普查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内外科医生,所以,既是普查队,也是医疗队,在开展普查工作的同时,每个队都配备有少量的常用药品,免费提供给需要治疗、经济困难的病人,深受群众的欢迎。地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喻纯祥大夫,克服困难,在地段医院,局麻下施行胃癌根治切除手术,在当地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p><p class="ql-block">‍ 普查队深入公社后,县城只有王秀珍、我和办公室几位同志住在县城“东方红”广场(如篮球场大小)旁边的县招待所,了解进度,编辑简报,调剂人员设备,协调解决突发问题。后来,我曾跟随万元孝副局长去神泉、通镇等公社,看望普查队员,现场调研,所到之处问题大同小异。 </p><p class="ql-block">‍ 普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检查手段落后,方法简单,漏检人数偏高。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老年人行动困难,受查人员能来的早早就赶来检查,不能来的人员都有各种困难无法靠自己克服。普查队人员有限,又不能上门调查,所以,部分公社偏远生产队就采取委托赤脚医生巡回检查,以保证尽可能不漏检,此方法行之有效,随后在全县普遍被推广采用。至于检查手段,方法,也是受条件所限,只能因地制宜。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问题属于那个特殊年代无法言说,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作为笑谈。 </p><p class="ql-block">‍ 佳县属于榆林地区最贫困的县,在公社搞普查,晚饭只有小米稀饭、一块玉米面发糕和蒸土豆,年轻人饭量大,经常吃不饱,饿得肚子咕咕叫。夏末,正是团枣成熟的季节,晚上就去生产队的枣树林偷枣吃,鲜枣产气,吃多了肚子胀,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又去农民地里偷白萝卜以促进肠蠕动,结果,土炕上“虚恭声”此起彼伏,窑洞通风不好,臭气熏天,只好都坐在院子里,敞开门窗通风透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从此,再也不敢偷枣吃了。 </p><p class="ql-block">‍ 基层医院住宿条件差,被褥虱子多,清扫、开水烫、各种办法都收效甚微,身上被咬得到处都是红斑,奇痒无比。后来,有公社干部传授经验,晚上睡觉脱个精光,“裸睡”,任凭虱子咬,反正你就那么大的肚子,吃饱就不咬了,衣服挂在半空中一根铁丝上,四面不挨墙,早上起来光着屁股,用扫炕条帚在身上彻底清扫一遍,把那些爬在身上的虱子通通扫掉,穿上衣服,可以保证白天不受虱子叮咬之苦。此法果然有效,不过集体宿舍,有碍瞻观,女同胞并不适用,只能继续用传统的办法与虱子斗智斗勇。 </p><p class="ql-block">‍ 佳县现场普查历经月余时间,在绝大部分普查队完成任务后,全体人员在佳县县城集中总结,审核汇总调查资料,评选先进集体,颁发奖状,县政府举行欢送晚会,安排县剧团演出晋剧,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现场普查工作胜利结束。 </p><p class="ql-block">‍ 由于现场普查时间所限,部分公社仍有部分遗留问题,课题设计也存在不足,所以,留下少部分人员,集中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两个多月才完全结束工作,撤离佳县。 </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后,重新审视当年的佳县胃癌普查,在充分肯定努力创造条件,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科学求实的精神,摸清陕北主要消化道肿瘤发病情况,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课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技术落后,方法简单,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敏感性高的指标,影像学诊断设备、技术落后(内窥镜检查尚未开展),普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消耗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确定胃癌高危人群,针对可能存在病因实施干预,定期追踪随访,科学筛查,提高防治效率,既是防治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又能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好的保障陕北人民的身体健康。 </p><p class="ql-block">‍ 1978年,“陕西省佳县胃癌普查”获陕西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