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随想(之四十六)一百多年前,一位俄罗斯母亲含辛茹苦培养儿子成名(世界级科学家)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如今,稀土正强烈搅动世界格局,甚至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与经济走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素来喜欢追本溯源——在写完第二本书《大江大海 我的教育人生》,送上海教育出版社审查后,难得闲暇的我,自然想起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想起中学化学课本上那张门捷列夫周期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稀土所含的稀有元素,早已在周期表上“安营扎寨”,却长期不为大众所知,连我也不例外。中学时我便对化学兴趣浓厚,高考填报志愿时,除数学专业外首选的就是化学,至今仍能一口气背出周期表前40号元素。可即便如此,我过去对周期表后半段与稀土相关的元素,始终有些不屑一顾。万万没想到,如今稀土竟变得如此耀眼,甚至影响着世界的安宁,也让我在七十年后,重新想起了门捷列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学时,我因偏爱数学与化学,一直格外崇拜华罗庚与门捷列夫。那时我便知道,门捷列夫曾就读师范院校,还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后来我自己成为中学教师,也曾两次报考研究生试图“跳龙门”,这份相似的经历,让我对他更添了几分认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查阅门捷列夫的资料时,我不仅关注他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成为顶尖化学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格外在意他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那藏着他走向成功的最初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一座无名小城,父亲是中学校长,却在他13岁时病逝。此后,全家14个孩子的生计,全靠母亲在舅舅的玻璃厂做工维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门捷列夫自幼便显露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与过人天赋,学习勤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曾看到一段关于他的记载:1841年秋天,7岁的门捷列夫与哥哥一同考入托波尔斯克中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升入高年级后愈发突出;除了数学、物理、历史,还常和中学老师一起长途旅行,搜集岩石、花卉与昆虫标本,擅长在实践中汲取知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父亲去世仅一年,舅舅的玻璃厂就被一场大火烧毁,家庭彻底陷入赤贫。但这份苦难,并未阻挡门捷列夫追寻知识的脚步,他最终还是攀上了世界科学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翻阅门捷列夫生平资料时,最让我动容的,正是他母亲为儿子的付出——这份付出,不仅成就了门捷列夫,更间接惠及了整个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西伯利亚不可能走出门捷列夫这样的科学巨匠。</p> <p class="ql-block">1847年,13岁的门捷列夫失去父亲后,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还下定决心带他离开西伯利亚,前往莫斯科、圣彼得堡寻求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凑足路费,母亲变卖家产,而后带着他横跨2000公里赴圣彼得堡——他们或乘雪橇,或骑马,穿越荒原、翻越乌拉尔山脉,在160年前的西伯利亚,这趟旅程堪称艰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交通极为落后,从西伯利亚到圣彼得堡(旧称彼得格勒),主要靠驿车与雪橇:夏季用四驾马车,车厢内载4人、车外可载4名低价乘客,普通驿车则能载十余人;冬季改用雪橇,每15公里设一个驿站,仅提供换马与简陋休息点(只有壁炉和桌子,旅客需和衣而卧)。途中更要面对极端气候——冬季气温低至-30℃,夏季蚊虫肆虐;还可能遭遇翻车、劫匪,甚至要贿赂站长才能避免长时间滞留,物资补给也极为困难。从莫斯科到海参崴这样的长途行程,往往需要好几个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即便历经千难万险抵达莫斯科,莫斯科大学仍因地域歧视与门捷列夫“非贵族身份”拒绝了他。母亲没有放弃,又带着他转往圣彼得堡,最终通过门捷列夫父亲同学的帮助,让他考入了父亲的母校——圣彼得堡高等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坚持,远超“孟母三迁”的决心,为门捷列夫争取到了改变命运的教育资源。遗憾的是,就在门捷列夫入学后不久,母亲便与世长辞,没能亲眼见证儿子未来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