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圣地—延安

仁者乐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抓黄土我不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紧紧儿贴在心窝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回回梦里回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手搂定宝塔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声万声呼唤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延安就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少时就非常喜欢这首由著名诗人贺敬之创作于1956年,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 《回延安》,被他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和赞颂所感染,对革命圣地延安产生强烈向往。今年“七一”前夕,我们来到延安,登临宝塔山,漫步延河畔,观文物,探窑洞,瞻仰革命旧址,缅怀伟人先贤,实现了多年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13年,领导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中国革命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延安因此被喻为中国革命的灯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被列为全国“三大”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十三年”也称“延安岁月”和“延安时期”,狭义地讲,是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瓦窑堡到延安,至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这10年的历史;广义地说,从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直至1948年3月 23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从吴堡县东渡黄河离开,这13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的落脚点。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如灯塔,让无数爱国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延安窑洞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陆续4万余名知识青年拼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去”的呼喊,响彻中国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红都,也是全国红色革命旧址数量最大、分布最广、规格最高的地方。全市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68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党中央在延安时留存的重要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许多革命旧址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革命旧址得到了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这里有党中央机关旧址、中央军委和八路军军部旧址,还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人的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3月4日,延安革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组成。景区是延安445处革命遗存中的经典代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宝塔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岭山寺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 为周围群山之冠,在山上可以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宝塔山也闻名遐迩,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成为了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延安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塔山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登临其上,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塔山灯光秀,夜景璀璨夺目,灯火通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家坪革命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城西北约1公里处,隔延河与延安城相望。占地60多亩。1937年1月开始,这里是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住过的地方。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家坪革命旧址原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政治部,有军委礼堂、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等;北院为司令部,有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旧居和作战研究室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军委礼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7间高大宽敞四角翘起的大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近千人人开会,当年军委和总部的一些大型会议和晚会等集体活动都在这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会客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军委礼堂东侧,有两间普通的平房,原是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毛泽东会客室东面的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原住着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毛主席搬来后,让给了主席住,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同为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旧址,1947年3月12日,周恩来从枣园移住这里,协助毛泽东进行保卫延安和战略转移,3月18日同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从这里出发转战陕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朱德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后院住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军委参谋部后院,3个朝南的石窑洞,1941年3月,朱德总司令从杨家岭搬到这里,一直住到1945年8月离开。三孔窑洞右起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室、寝室。右侧三孔窑洞曾住过黄华等工作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怀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参谋部前院,有3孔石窑洞。 1943年3月,彭德怀副总司令由华北敌后回到延安,起先住在杨家岭,后来搬到枣园,1947年3月初,为了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枣园迁往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彭德怀旧居东侧有一间平房,是军委资料室,另外几间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军委会议室</b><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委首长经常在此召开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叶剑英旧居</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参谋部院后的山腰上,有一栋三间飞檐式平房。1943年叶剑英参谋长迁居于此,1947年3月撤出延安。</span><b style="font-size:18px;">王稼祥旧居</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军委礼堂后边的山腰上,是两孔面向西南的石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这里的军委机关有秘书厅(后改为办公厅)、作战部、高参室、外事组、作战研究室、资料室、总务处、通讯处等;总部机关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防空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战争中,为防止日寇飞机轰炸,开凿了这个防空洞,全长50余米,宽1.2米,高1.8米,防空时可作办公用。1947年3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在此防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桃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枣园革命旧址</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枣园是一处园林式庭院,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军委作战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机要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管理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座苏式小礼堂,周围比较开阔,绿草如茵,除了开会外,这里还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另外也搞舞会和放电影,1945年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大书记铜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的惟妙惟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窑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枣园里的窑洞大体分为三层,错落有致,散布在整个园子里。这里五大书记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所住过的窑洞都有,里面展出了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和配偶的珍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任弼时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闻天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稼祥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怀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少奇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防空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家岭革命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北2公里处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先后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陈云、李富春、杨尚昆、邓小平、王明等近20位领导人在此居住;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宣部、统战部等20多个中央机关在此生活战斗10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岭是党中央号召大生产运动的策源地,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中心,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等43篇重要文章在此撰写。1947年胡宗南轰炸延安城,这里的许多建筑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陆续修复,直到1953年正式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11月,毛主席由凤凰山麓移住这里。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10月,又由此移住枣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1937年1月13日,中央机关搬到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毛主席在延安住了10年之久,先后移住过12处,此地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种过的菜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办公厅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办楼1941年建成,状如飞机,俗称“飞机楼”。一楼为图书室和食堂餐厅,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二楼为任弼时等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三楼为政治局会议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9年6月,周恩来由重庆回延安后住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住在这里。1941年3月,由此移住王家坪。</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少奇旧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底,刘少奇由华中回到延安后住到这里。1943年10月,由此移住枣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大礼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建成,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七大会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七大”会议时的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的石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统战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238亩,主体建筑面积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近3.6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的革命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馆前重温入党誓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清凉山景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凉山位于延安城区,隔延河与宝塔山、凤凰山相望,山势高耸峻俏,庙宇错落有致,是延安的标志性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凉山为道教合一的圣地,道观始建于隋代,兴盛于明代,经过了多次重修。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共新华通讯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新华书店等所在地,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象征之一,陈毅《咏“七大”开幕》云:“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凉山的古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万佛洞为代表的石窟群,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另一类则是包括解放日报社等革命旧址在内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了革命的艰辛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简称“抗大”)纪念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抗大原建筑毁于战火已不存在,1964年在原址修建了抗大校史展览室,后改建为抗大纪念馆。该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重要历史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抗大是我党培养高级指战员的学校,正副校长由林彪、刘伯承担任,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从这里走出了无数抗战名将。最引人注目的第一批第一科有学员38人,他们在1955年初次授衔时,最低军衔是中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等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将军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大前身为1933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恢复开学后更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初设瓦窑堡,后迁至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1月迁至延安城内二道街,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1936年6月到1945年9月,抗大在延安共举办了八期,培养学员总数约29072 人,加上各分校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现在的国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校都有抗大的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区南花石砭。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于枣园张崖村,1942年9月迁此,高岗、彭德怀、习仲勋先后任书记,1947年3月迁离。旧址现存石窑洞17孔及土窑洞数十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南关南洼村,为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至1949年6月的办公驻地,前身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址现存窑洞52孔,开放区域包括简史陈列馆及林伯渠、李鼎铭旧居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林伯渠任边区政府主席, 副主席张国焘、高自立、李鼎铭、 刘景范 、杨明轩。边区政府下设有:办公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民政厅、保安处等厅局。边区政府范围涉及陕、甘、宁三省23个县,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首府设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大礼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兴建于1941年2月,竣工于当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为礼堂题写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8个大字,被刊刻于正面门额。曾先后在此召开过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二、三次会议、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边区职工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后,礼堂遭到严重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对礼堂进行过维修,但外观上仍保持了原建筑物的风貌。1956年5月,谢觉哉同志重访延安,题写了“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被镶嵌于正面门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有“三山加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是延河与南川河。延安城以延河与南川河的交汇处为基点,分别向北、向东、向南沿着三条河谷不断拓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人民不忘初心,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延安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整个延安城区,三山如黛,满目苍翠,延河两岸,高楼林立,一座现代化延安新城屹立在陕北大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谢谢观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