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感受

王玉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夜之间,农历的“处暑”节气到了。处暑之意为“暑将去矣”的意思,“处”即为“去”的意思。古人云,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说的就是处暑之后,暑气方去,此时天气会渐渐凉爽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得不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和发明了中国的农历。世界有了西方的公历以后,并且作为了世界的历法,当然有科学的道理。但是,“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世界之大,气候千差万别,中国的农历反映了中国气候的个性,岂一个公历了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几天,人们还在暑热中烘烤,乃至裸露都恨不凉快,而快到处暑,临近出伏,雨水多了起来,淅淅沥沥或骤然大雨。在不断的雨水中,气候亦觉清凉开朗,清爽之感觉油然而生。清晨,人们不再为太阳的炙烤而早早爬起;晚上,也不必为闷热的天气而四处溜跶散凉。家里的空调关了,凉席撤掉了,好像有了秋天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宋朝诗人苏炯有一首诗,对处暑描绘的有点贴切。他说:“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大意说,处暑之后不过三天,就有了阵阵凉风,这种舒服惬意的感觉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如今虽然人已年老,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万事,那青草依然生机勃发,我的内心仍然清静寂定……</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我是怕热的体质,伏天里让我大汗淋漓,尽管戏称为“排毒养颜”,实则谁难受谁知道,热浪滚滚的伏天,滋味儿确实不好受。我以前从未关注过处暑这一节气,大多是盼着过了三伏,而今年的处暑冷热分明,天气变化得像裁纸一样一分为二,泾渭分明,让我感受颇深,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p><p class="ql-block"> 天气的骤然变化,让我想起了许多。记得小时候,我们是不怕天热的。三伏天万物葱茏,林草茂盛,果实累累,蝉叫虫鸣,都是小孩子的最爱。或上山采摘、或捕虫抓雀、或下水戏嬉、或雨天淋漓,憋坝堵水,兴奋所致,其乐无穷。自然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夏天就比冬天好。</p> <p class="ql-block">  而今,对伏天暑热的过度反应,确实也说明我们老了,兴趣儿减少了、关注不多了、行动也迟缓了,开始喜欢清静寂定。有时独处一室,沏上一壶清茶,仔细地品尝滋味。上口的茶香和袅袅散发的水汽,会油然启动你的回忆,让你想起曾经的以往,难以忘怀的当年,一帧帧的场景在眼前拂过,那种游哉悠哉的感觉,似乎也是一种享受和陶醉。</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秋在处暑,凉在三伏后,但是热劲儿还没到头,地里的庄稼还没有长成,高粱还需要“晒红米”,从热转凉还需要一段过程。不过,怕热的人大可不必担心,处暑以后,白天仍然太阳如火,晴空高照,如果你走热了,冒汗了,树荫下会让你顿感凉爽,微风拂过,汗渍顿消。早晚会很凉的,让惯于失眠的人也能睡上好觉。</p><p class="ql-block"> 天热也好,天凉也罢,一季接一季,一年连一年,老了的时光似乎过得快起来。人们无法去挑剔季节,也无法去留住时间,只是欣赏、只是留恋,或者有一点评论和感想。但愿我们身体好一点,趁着余晖,在稍纵即逝的时光中多感受一点生命的惬意和温馨。</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