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冮南古镇的魂

春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手机拍摄:春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字编辑:春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美篇:5773253</b></p> <p class="ql-block"><b>  江南的桥,大抵是石砌的,横卧在河道上,如老者的脊背,微微隆起。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行人匆匆,各不相扰。偶有乌篷船从桥洞穿过,船夫也不吆喝,只将竹篙轻轻一点,那船便滑过去了,连水纹也不曾惊起多少。</b></p> <p class="ql-block"><b>  我见过许多桥。有的桥栏雕着莲花,有的桥面铺着青砖,有的桥拱如月,有的桥墩似兽。桥与桥之间,本无甚差别,不过是连通两岸的工具罢了。然而在江南,桥却成了景致,成了故事,成了魂灵依附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江南古镇座单孔石桥,桥面已被磨得发亮。每日清晨,总有个卖豆腐的老妪蹲在桥头。她不言不语,只将豆腐排开,白生生的,衬着青灰色的桥石,分外显眼。买豆腐的人来了,也不还价,摸出几个铜板递过去,便拎着一方豆腐走了。老妪收了钱,依旧蹲着,目光却穿过桥洞,望向远处的流水。</b></p> <p class="ql-block"><b>  黎里古镇的石桥,横卧在河上,已有数百年了。桥身灰白,石缝间夹些青苔,显得古旧而沉静。桥下的水,倒也清澈,映着两岸的粉墙黛瓦,偶尔漂过几片落叶,便在水面划出几道波纹,随即又归于平静。</b></p> <p class="ql-block"><b>  游人每每行至桥上,总要驻足拍照。他们或倚栏而立,或比出各种手势,将石桥当作背景。桥是无言的,只默默地承受着这些热闹与喧嚣。待到夕阳西下,游人散去,石桥才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一座连接两岸的石头建筑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我想,石桥之所以被称为"古镇的魂",大约是因为它见证了太多的变迁。明朝的商人挑着绸缎从它身上走过,清朝的秀才携着书箱在它上面吟诗,民国的脚夫推着独轮车吱呀呀地碾过它的脊背。而今,这些都已成过往,唯有石桥依旧。</b></p> <p class="ql-block"><b>  桥头的石碑上刻着"万历年间重修"的字样,字迹已经模糊。几个孩童在桥墩旁玩耍,用小石子划着桥身上的纹路。他们的笑声清脆,与石桥的沉默形成奇异的对照。一个老者拄着拐杖慢慢踱过桥面,他的布鞋踏在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这声响,不知与几百年前他的祖先走过时,可有什么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桥下的船娘摇着橹,小船缓缓穿过桥洞。她抬头望了望桥身,眼神中既无惊叹也无感慨,仿佛这石桥与路边的电线杆并无二致。是了,在她眼中,这不过是每日必经的一处所在,何来许多感慨?倒是外来的游客,对着石桥大呼小叫,仿佛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b></p> <p class="ql-block"><b>  石桥西侧有一家茶肆,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问他可知这桥的历史,他只摇头,说自他爷爷那辈起,这桥就已经是这样了。"结实着呢,"他啜了口茶,"前年发大水,新修的公路桥都淹了,这老桥倒没事。"言罢,又去招呼客人,显是不愿在这话题上多费唇舌。</b></p> <p class="ql-block"><b>  我曾见过一个画家在桥上写生。他画得很慢,一笔一划都极认真。问他为何选择这石桥,他说:"这桥有骨气。"我不解,他解释道:"你看它,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挺直脊梁,不卑不亢。现在的建筑,哪还有这等骨气?"我细看那石桥,果然觉得它虽老旧,却自有一股不屈的气势在。</b></p> <p class="ql-block"><b>  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石桥看着一代代人长大、老去、消失,而它自己却似乎永远停留在时间的某一点上。偶尔有归乡的游子站在桥上发呆,不知是在回忆童年,还是在感叹世事变迁。</b></p><p class="ql-block"><b> 夜深时,石桥就完全属于古镇自己了。月光洒在桥面上,将石板照得发白。河水在桥下静静流淌,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激起一圈涟漪。这时候若有人站在桥上,必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几百年前的夜晚,想必也是如此吧。</b></p> <p class="ql-block"><b>  桥东有棵老槐树,据说与石桥同龄。夏日里,树荫能遮住半个桥面。常有老人在树下下棋,棋子落在木板上的声音,与蝉鸣混在一起,倒也别致。石桥听着这些声音,已经听了三百余年。</b></p> <p class="ql-block"><b>  河两岸的住户及商铺有不少大门紧闭,也不知是何等缘由,使得古镇显得萧条了些,游客也不算多,尽管是周末,河浜上石桥比较多,在两岸来回切换很方便,只是总体感觉不佳影响了游兴,匆匆个把小时就离开了,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归,总觉有些得不偿失,却很无奈。</b></p> <p class="ql-block"><b>  雨中的石桥别有一番韵味。雨水顺着石缝流淌,将青苔洗得发亮。偶有未带伞的游人匆匆跑过,脚步声在空荡的桥面上回响。这时候的石桥,仿佛才真正活了过来,它不再是背景,而成了主角。</b></p><p class="ql-block"><b> 我曾见过一个画家在桥上写生。他画得很慢,一笔一划都极认真它虽老旧,却自有一股不屈的气势在。</b></p> <p class="ql-block"><b>  有些桥老了。石缝里长出野草,桥面有了裂纹,栏杆缺了几处。镇上说要拆了重建,老人们却集体反对,说是拆了桥就断了镇上的脉。争执不下时,一场地震袭来,桥塌了一半。如今只剩几个残破的桥墩立在水中,如被斩断的肢体,突兀地刺向天空。</b></p> <p class="ql-block"><b>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南古镇基本是大同小异,看的多了应该是兴趣索然,可对自己而言却是乐此不疲,这一次的失落不代表下一次依然失望,总有意外的惊喜等待着自己,加之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呈现的不同味道,更是让人痴迷。像此次阳光洒落,总觉不是合适的时机,看古镇还是天阴沉些或小雨飘洒才好。</b></p> <p class="ql-block"><b>  可能是人不多的缘故,黎里古镇还保留着一些原生的味道,至少看到的不是浓重的商业化氛围,这与其它的江南古镇有着不小的区别,不必在拥挤的长廊下来回穿梭,可以定定心心拍上几张“人烟稀少”的照片,更容易看到它本来的模样,在这里只停留了一个小时的光景,又不是饭点儿,感触上就少了些。</b></p> <p class="ql-block"><b>  旧时光早已远去,作为后来者的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曾与旧时光共舞的老屋旧宅,以及那些古老的石桥和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当然最多的就是与时光相关联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算是与历史的某个场景打了个照面,又匆匆别过,所谓的抚今追昔大抵就是产生于这般情境中,思绪容易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从古镇抽身,又回到了喧嚣尘世,似乎是不同的天地,其实喧嚣与否,与外面的世界并无多少瓜葛,还在于自己的内心不够清静,免不了随波逐流,当然这未必就是坏事,有时候我们不是一定要很强大,做个凡夫俗子也挺不错。</b></p><p class="ql-block"><b> 一路走来,我们遭遇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把它当成是生活的本味,感触无须良多。</b></p> <p class="ql-block"><b>  下一次还会继续到访古镇老街,与旧时光同行一阵子,看看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痕迹,惊叹于光阴的一去不回,不是要加入其中,只是给作为旁观者的自己一丝感受。时光飞逝而去,留给我们的那些厚重的体验作为自己的收获,珍藏于心,抚之在怀,前行路上不至于形单影吊,而影响对这个世界的观感。</b></p> <p class="ql-block"><b>  石桥不会说话,若能言语,它讲述的故事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它见过喜庆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从身上经过,也见过送葬的队伍撒着纸钱缓缓前行;它见证过商贾云集的繁华,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而今,它只是静静地卧在那里,成为游客相机中的一个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古镇也要开发旅游了,听说要在石桥周围建商业街。工人们已经来测量过几次,桥头的槐树恐怕保不住了。茶肆老板盘算着要涨价,船娘则担心以后划船要受限制。唯有石桥依然沉默,仿佛这一切与它无关。</b></p> <p class="ql-block"><b>  或许再过百年,当现在的建筑都已腐朽倒塌,这石桥依然会立在这里,看着又一代人来来往往。到那时,人们大概还会说:"这石桥,是古镇的魂。"</b></p><p class="ql-block"><b> 而魂究竟是什么?不过是一点记忆,一点坚持,一点任凭岁月冲刷而不改本色的固执罢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