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秘鲁:‍首都利马Lima (老城)

shajia

<p class="ql-block">4/17/2025 刚刚结束了巴西,阿根廷,伊瓜苏大瀑布神奇之旅还未从兴奋中平静下来,便踏上了飞往秘鲁首都利马的飞机,开启了另外10天的南美之行:<b>秘鲁</b></p><p class="ql-block"><b>团游行程包括:</b></p><p class="ql-block"><b>首都利马—印加古城库斯卡—圣谷—马丘比丘—普诺—滴滴咔咔湖</b></p><p class="ql-block"><b></b>望着机翼之下雄健壮观连绵不断的安第斯山脉,绵延的山脉,沟壑纵横着实使人浮想联翩,激动万分!</p><p class="ql-block">秘鲁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带着无数的问号涌上心头….独特的地理环境,屈辱而漫长的历史,古老且灿烂的文明一直可被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卡拉尔—苏佩文化,它孕育了美洲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航海时代西班牙殖民者梦想中的黄金国。满是金银宝藏本该富可敌国的疆域……. 它的古老和曲折,神密与未知使之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此美篇主要包括的是老城,关于新城的美篇,在👇的链接中:</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o6sdri" target="_blank">魔力秘鲁:‍首都利马Lima (新城)</a></p> <p class="ql-block"><b>秘鲁共和国</b>(英语:Republic of Peru),简称秘鲁(Peru)。位于南美洲西部。北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东接巴西,南接智利,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秘鲁并不十分辽阔,国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仅比中国西藏自治区略大一些,但地形极为复杂,沿海荒漠、安第斯高原和热带雨林很不协调却紧凑地拼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世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北起加勒比海滨,南至乌斯怀亚.西邻浩瀚太平洋,东依“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山脉总长90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安第斯山脉贯穿南美洲,其中段由北向南穿越了整个秘鲁。</p><p class="ql-block">由于西班牙殖民地的缘故,秘鲁和其他大多数的南美国家一样,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秘鲁红白相间的国旗中央是它的国徽,徽章上印有最具代表性的几件东西。分别是<b>羊驼,金鸡纳树和金币。</b></p><p class="ql-block">羊驼,深受秘鲁人民爱戴的神兽,因为羊驼毛特别柔软保暖,在秘鲁各个城市,随处可见印加人用羊驼毛编制的各种毯子,衣服,手工艺品。我们在之后的旅行中见到了许多真正的羊驼和羊驼产品。</p><p class="ql-block">金鸡纳树,秘鲁的国树,早在欧洲人来到秘鲁以前,秘鲁的印第安人已经知道金鸡纳树皮有十分灵验的治疟疾疗效。而欧洲人是从12世纪才知道。</p><p class="ql-block">金银币,秘鲁是航海时代西班牙人寻找的黄金国,一直以来就以盛产黄金为名,在利马我们曾参观了著名的黄金博物馆,那里珍藏了上万件的黄金制品,金碧辉煌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与混血比例居高的巴西和白人占90%以上的阿根廷不同的是:</p><p class="ql-block">在其3435万人口之中印第安人占45%,</p><p class="ql-block">秘鲁为农矿之国,其金银储备量在全世界排行第一和第七位,人均GDP在南美排行第六。</p> <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利马Lima: 无雨之城,诸王之城</b></p><p class="ql-block">秘鲁首都利马,西濒太平洋,东邻安第斯山脉。按理说沿海的城市应该是雨量充沛才对的,但利马为什么从来不降雨呢?原来这一地段正处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且盛行风向恰好与海平面平行,水汽难以上升。再加上安第斯山脉和秘鲁寒流的影响,空气下层冷却,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水汽顶多成<b style="font-size:22px;"><i>雾</i></b>,却成不了<b style="font-size:22px;"><i>雨</i></b>🤔虽然一年到头无雨无雪,利马的气候却四季如春,而常年的蒙蒙迷雾也使得这里的空气异常湿润,这使得这里的植被异常茂盛,四季鲜花盛开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利马市位于秘鲁的沙漠海岸, 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安第斯(Andes)山脉。 200 英尺高的沙质悬崖将太平洋沿岸与利马市的最西端分隔开来, 形成一道悬崖之下就有太平洋的美丽海岸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利马是南美洲的历史名城,利马老城于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建筑而闻名。</p><p class="ql-block">每座城市都有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代表一个时代,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影响却跨越时空。</p><p class="ql-block"><b>利马有三尊名人骑马雕塑名扬世界:</b></p><p class="ql-block"><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Francisco Pizarro</b></p><p class="ql-block"><b>—何塞·圣马丁 José de San Martín</b></p><p class="ql-block"><b>—西蒙.玻利瓦尔 Simón Bolívar</b></p><p class="ql-block">秘鲁乃至整亇南美州的历史都与三位名人休戚相关。从他们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年代,到他们的雕塑被竖立于利马,跨度近500年,其间风云变幻,堪称波澜壮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美洲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因为这涉及到利马的诞生。</p><p class="ql-block">在西方航海大发现之前,南美大陆上并没有这座城市,是征服者:</p><p class="ql-block"><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b>1476年—1541年6月26 亲手建立了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1532年,在黄金帝国的诱惑下,来自西班牙的皮萨罗带领探险队来到秘鲁,仅依靠168人和37匹马,直面萨帕印加数万军队,三年之后征服了数百万人口的帝国,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大洲的历史。来自当年海洋强国的征服者皮萨罗当然明白海洋的重要性。为了将殖民地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输入西班牙,也为了远离地处内陆的早年印加首都Cusco库斯克旧印加势力,他决定在秘鲁的西海岸建立一座海港城市:<b><i>利马</i></b>,并取名为<b>“诸王之城”(</b>Ciudad de los Reyes)。利马成为西班牙秘鲁总督辖区首府。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它是秘鲁总督辖区与美洲其他地区、欧洲和远东的贸易中心。独立战争后,利马成为秘鲁共和国首都。</p><p class="ql-block">皮萨罗被任命为总督并封为侯爵,达到其征服事业的巅峰,利马是他“最光辉的杰作,是太平洋岸的一颗明珠”,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征服者的勇敢、坚忍不拔、机敏狡诈、凶狠残虐以及背信弃义。征服的过程是血腥残酷的,而征服的结局从来就是把双刃剑。他为西班牙赢得宝贵的殖民地;却破坏了印加帝国都城,精心建造了一座新都城;他几乎灭绝了印加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却带来先进的西方文明。皮萨罗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西班牙烙印,这里的语言、宗教、文化乃至族群从基因层面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萨罗于1478年诞生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之特鲁希略,1532代表西班牙在秘鲁建立了殖民地。1541年6月26日皮萨罗被反叛的西班牙士兵包围,临死前用自己的鲜血在身旁画了个十字架,亲吻十字架的当口,头就被砍得血肉模糊,当晚被埋葬在自己亲手建的主教座堂内。也许这便是冥冥之中苍天之下上帝自有安排!</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原本立于1935年1月18日,利马建城400周年纪念日,皮萨罗雕像揭幕,利马市长称之为“英雄和文明传播者的杰出雕像”。雕像被置于利马最突出也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位置——马约尔广场东侧主教座堂外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广场,雕像身后即是皮萨罗石棺所在地——主教座堂内特意为他装饰的礼拜堂。皮萨罗雕像的回归“是对我们混血身份的认可”,“这代表了我们国家历史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印加和西班牙文化”。该雕像表明对秘鲁和西班牙共同历史的尊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时过境迁,在安第斯原住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下,</span>皮萨罗雕像被移动过两次,最终被安放在城墙遗址公园,被驱逐到他亲手修建的城墙之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马城墙遗址公园内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青铜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塞·德·圣马丁</b>(西班牙語:José de San Martín;1778年2月25日—1850年8月17日)在南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除了秘鲁的利马以外,在南美的其他许多国家都有他的雕塑,在古巴的哈瓦那,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曾经见过。</p><p class="ql-block">圣马丁是独立的奠基者,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将秘鲁置于西班牙帝国旗帜下300年后,圣马丁将军又将她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出来。</p><p class="ql-block">圣馬丁出生於阿根廷拉普拉塔的亞佩尤土生白人殖民官吏家庭,父亲是西班牙的海军军官,八岁的時候就隨父親去西班牙,早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學习軍事。西方的启蒙主义对他影响很大。1812年初,圣马丁返回阿根庭投身独立革命。圣马丁有高尚的情怀,也是一位伟大的谋略家。他早就已经敏锐地观察到,秘鲁是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的大本营,只有拔除秘鲁的西班牙军队,南美解放运动才可能获得成功。而要攻克秘鲁,唯有从阿根廷穿越安第斯山脉,首先解放智利,再从海上进军秘鲁。他的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他在马约尔广场庄严地宣布秘鲁独立,并就任“护国公”。</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圣马丁将军塑像👇</p><p class="ql-block">1921年,为庆祝秘鲁共和国独立100周年,秘鲁政府特地拆除了火车站和两座小广场,修建了圣马丁广场,塑造了圣马丁骑马雕像,并为之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白色基座上,圣马丁跃马疾驰,那是他率众从阿根廷穿越安第斯山脉前往智利的情景。整尊雕像由西班牙雕刻家马里亚诺·本利乌尔(Mariano Benlliure)完成。基座上雕刻有秘鲁之母的象征——大地母亲</p><p class="ql-block">马约尔广场出发,到达圣马丁广场,只是数百米之遥,仿佛穿越数百年历史,从皮萨罗走向圣马丁,从殖民地走向共和国,从“诸王之城”走向共和国首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西蒙.玻利瓦尔</b>(1783年7月24日—1830年12月17日)</p><p class="ql-block">相对于由南方崛起的圣马丁,西蒙.玻利瓦尔来自于南美的北方,被南美洲大部分地区视为国家偶像,被视为19世纪早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伟大英雄。西蒙·玻利瓦尔经常被人们称为“南美洲的华盛顿”,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玻利瓦尔排第48位。因为在他的领导下,6个南美国家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解放。他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这六个国家的国父。最终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首届总统。委内瑞拉的货币干脆就叫“玻利瓦尔”。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政治家,在整个洲中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783年,玻利瓦尔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一个有西班牙血统的贵族家庭。9岁时,他成了孤儿。在成长时期,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曾一度为拿破仑的随从官,非常钦佩拿破仑的才能和勋业,但他对拿破仑称帝反应十分强烈,对其个人野心引以为戒,面对人民的拥护,决不称帝,他认为对他最好的终身称号就是“解放者”。</p> <p class="ql-block">玻利瓦尔雕像矗立在利马玻利瓦尔广场的国会山庄前。<b>马约尔广场,圣马丁广场,玻利瓦尔广场,</b>这三个广场均在利马的市中心各自相距十几分钟的距离。</p><p class="ql-block">玻利瓦尔雕像的大理石基座是罗马艺术家菲利普·瓜卡里尼的作品。雕像则由德国雕塑家穆勒完成铸造,1859年竖立于此。站在这尊高4米、重23吨,气势非凡。其灵感来自名画《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瓜亚基尔会谈</b>(西班牙语:Conferencia de Guayaquil),又称瓜亚基尔会晤,是何塞·德·圣马丁(右)与西蒙·玻利瓦尔(左)之间的一场会晤,于1822年7月26日在厄瓜多尔瓜亚基尔市举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在南美独立运动中的世纪性会晤。会晤的议题是关于独立后的南美何去何从。然而,曾经在独立战争中志同道合的两人仍然无法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玻利瓦尔更倾向于在新独立的国家建立共和国,而圣马丁更希望建立欧式的君主制国家,并希望在秘鲁解放后将一名欧洲王公立为秘鲁国王。</p><p class="ql-block">由于政治理念上的分岐,在南美统一战争的最后关键时刻圣马丁选择了主动退出,把军政两权全部归于玻利瓦尔而自己移居法国隐居。圣马丁于1850年客死他乡,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西蒙.玻利瓦尔的命运更是一波三折,在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十年之后,因拉丁美洲各国对宪法意见不同发生分歧,引发内战,最终导致共和国的瓦解。1829年国家分裂。1830年玻利瓦尔政治理念彻底破灭了,这位“迷宫中的将军”在逝世前已是形销骨立,他沮丧至极,3月1日将权力移交国务委员会。西蒙·玻利瓦尔在1830年12月17日因肺结核病逝在大哥伦比亚(现在的哥伦比亚)的圣玛尔塔,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南美的历史曲折漫长,风云变幻,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西蒙·玻利瓦尔和何塞·圣马丁将南美洲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他们仍是<b>克里奥尔人</b>,即出生于美州的欧洲血统的白人,欧洲文化已植入其骨髓。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印加帝国的后裔从未进入他们的候选名单。独立战争只是一次统治精英阶层权力的更替和轮换,这也是导致最终共和国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要想了解秘鲁历史必须去它的老城,这也是我们团游的重点之一。</b></p><p class="ql-block">利马可分成老城和新城。旧城区位于城市北部,临近里马克河,是秘鲁当前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利马的精华大多集中在老城区,它完整地保存着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利马历史中心大部分建造的古迹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在许多宗教和民用建筑体现了巴洛克风格,是西班牙殖民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建筑艺术典范。</p> <p class="ql-block"><b>利马主广场又被称为武器广场 或者马约尔广场(Plaza de Armas或Plaza Mayor)</b>是利马的发祥地与核心,位于该市的古城区,周围环绕着政府宫、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市政宫与协和宫。</p><p class="ql-block">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建立了西班牙殖民地中第一座矩形方格布局的城市,成为美洲城市的模板。这些城市以大型正方形开放式广场为中心,广场上坐落着教堂、总督府或市政厅等政治、文化机构,整个城市如棋盘格一样向四周扩展。西班牙政府发布《西印度法》(Laws of the Indies),将这种布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创建利马即遵从这一法律。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旅游者我们总能在南美各国的大城市看见这些布局规模类似的广场,甚至命名也是如此的雷同:Plaza de Armas或Plaza Mayo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由于其地震的原因皮萨罗建城之初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利马整体即是一件艺术品,其建筑是一种混合体,凝聚着500年的历史。早期殖民地建筑,如主教座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多明各教堂和一些贵族府邸,它们受到西班牙巴洛克风格的影响,而共和国时期的建筑,如总统府、立法宫和玻利瓦尔大酒店等,则转向新古典主义和布杂艺术。</p> <p class="ql-block"><b>利马大教堂 (Catedral de Lima)</b>👇</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与总主教宮</p><p class="ql-block">利馬大教堂是利馬市最知名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1535 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在此地兴建的第一座教堂安上第一塊石頭,但這座教堂后來因地震毀灭。目前的大教堂是 1746 年兴建,結合了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利马大教堂 (Catedral de Lima)</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设有很多小礼拜堂,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安葬着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的棺材。教皇保罗二世曾两次造访该教堂,入口处可看到纪念教皇到访的铜牌。1991年,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近百年时间,人们错误地将他人木乃伊当作皮萨罗遗骸陈列在玻璃棺内,供人祭奠。直到1977年,工人们在教堂地下室发现一具棺木,内有小金属匣,其上镌刻:“此乃侯爵总督堂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之头颅,他发现并赢得秘鲁,将之置于卡斯蒂利亚王冠之下。”经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确认这才是真正的皮萨罗遗骸。棺木其下碑文对他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侯爵总督堂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秘鲁征服者,利马建立者安眠于此。他于1478年诞生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之特鲁希略,1541年6月26日在利马逝世。其遗骸由市议会于1985年1月18日,利马建城450周年之际转送至此。愿他安息。阿门。”</p><p class="ql-block">颇为讽刺意义的是:皮萨罗亲自背负修建教堂的第一块石头,他可能已经预想到,他正在为自己修建墓室。</p> <p class="ql-block">身处大街之上,常常会忘了自己置身于南美,而不是欧洲…..</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北侧,坐落着1922年建成的总主教宫Archbishop's Palace of Lima 。两个巨大的雪松雕刻的新巴洛克风格阳台是其标志。其立面是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有着典型的巴洛克元素,主门则是新银匠风格。这里是罗马天主教利马总主教若望‧西普里亚尼枢机的府邸,也是天主教利马总教区的行政总部。</p> <p class="ql-block"><b>利马总统府</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统府坐落于广场北侧,1937年修建于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总督府原址,</span>1541年6月26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即被谋杀于总督府。总统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span>是秘鲁总统的住宅和办公楼,是利马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座标准的巴洛克式建筑,庄严而肃穆,宏伟且大气,门口一直有警卫持枪保卫,还有骑警循环巡逻, 每天会在武器广场上举行卫兵的换岗仪式,手续繁琐仪式花哨。</p> <p class="ql-block">利马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秘鲁利马大广场是秘鲁政治生活历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物,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1541年利马市创建人皮萨罗在其亲手建造的总督官邸内被暗杀。广场也曾用于集市、斗牛和执行绞刑,广场中央竖立着绞刑架和三根巨大的耻辱柱,上有铁笼,<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被废除,在原地建了一个青铜水池,保存至今。</span>岁月荏苒,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统治即将走到尽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正是在这里,</span>1821年7月28日,圣马丁将军在马约尔广场宣告秘鲁独立,并签署独立宣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圣方济各圣殿与修院</b>(Basílic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Lima)位于秘鲁利马,武器广场东北方一个街区,巴洛克风格。它是利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1991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主体建筑包括教堂、修道院和两座附属礼拜堂——隐居礼拜堂和奇迹礼拜堂。建于1761-1776年间,有豪华的内饰、华美的红砖回廊与精致的天井花园。最重要的看点在于庞大的图书馆和地下墓穴。内有南美一流的宗教图书馆,藏有皮草书2·5万册、羊皮书6000册,成为秘鲁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场所。修道院的地下墓穴,藏有7万具尸骨,被称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由于西班牙宗教殖民的影响,秘鲁人深信教堂才是通往天国的通道,都祈求死后葬在此教堂下面,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1810年前秘鲁人死后埋葬的圣地,但地盘有限,后人决定这里只存颅骨与大腿骨,身体其余部分均移出修道院,而且也只有有身份或者向教堂捐款的人才有资格葬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教堂立面由建筑师曼努埃尔·德·埃斯科瓦尔设计修建。两座高大的黄色塔楼由石块砌就,起伏大,砌缝宽,可见文艺复兴风格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大门之上,壁龛内有圣母雕塑,石柱两侧各有壁龛,为圣彼得与圣保罗雕像。门廊整体充斥着大量雕饰和复杂图形,极尽华丽之风。它是西班牙巴洛克风格的杰作,这种风格影响了利马后续修建的教堂,如拉默塞德教堂。</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回廊庭院装饰着塞维利亚风格的瓷片和穆德哈尔风格的雕花木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图书馆很令人震撼,数万册藏书堪称人类宝藏。</p> <p class="ql-block">走进底下墓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地下墓穴逼仄幽暗,道路曲折,层层叠叠陈放着数万具森森白骨,很多骸骨以整齐的几何图形摆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圣马丁广场与武器广场之间的步行街中段,有个拉默德教堂(Church la Merced),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这个教堂的历史与这座城市一样古老,创建于1534年,其主要特征是雕刻装饰繁复的砖石拱门立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马拉默塞德教堂初建于1535年,是利马最老的教堂之一。后于18世纪重建,采用所谓的Churrigueresco风格建造。以其华丽的巴洛克和殖民地风格的立面而闻名。除了复杂的设计,这座教堂还拥有宏伟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纪念秘鲁武装部队赞助人维珍·梅赛德斯的大量令人惊叹的绘画和殖民地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利马又 被称为“</span><b style="font-size:20px;">阳台之城” </b></p><p class="ql-block">各种风格的阳台随处可见。谈起木制阳台,还得从摩尔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说起。摩尔建筑中的阳台,被西班牙人继承,又跟随殖民者的脚步流传至秘鲁总督辖区,一度成为利马风尚,成为富人们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阳台既是总督们发表演讲的舞台,也是女士们藏身于内,窥视城市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圣马丁广场一侧的<b>玻利瓦尔大酒店Gran Hotel Bolivar Lima</b></p><p class="ql-block">酒店建于1924年,是利马第一家大型新古典主义豪华酒店。内有彩花玻璃穹顶,当年的老爷车,秘鲁最早的电梯、无线广播、电视广播的诞生地。在圣马丁广场建一栋以另一位南美独立英雄玻利瓦尔名命的大酒店,其间的微妙平衡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欧式彩花玻璃穹顶</p> <p class="ql-block">利马最早的电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利马老城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城的一条街上导游带我们走进了一家海鲜餐馆。这是一家日本人开的餐馆,在利马已有几代人的历史。点了秘鲁国菜:<b>Ceviche柠汁腌生鱼</b>,再加一份炒饭👍🏼👍🏼😄😄。</p><p class="ql-block">秘鲁是世界有名的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各种新鲜的鱼类,秘鲁国菜 - 柠汁腌生鱼用的必然是本地产新鲜的鱼肉,佐以大量柠檬汁洋葱制成。鱼生在秘鲁可谓人人喜爱,由于制作非常简单,只是在鱼的选料和价格上分不同档次,它既可以上国宴,也能上百姓餐桌。秘鲁生鱼在选材上很是讲究,鱼一 定要特别新鲜,一般上品鱼生都选择产自太平洋的大黄鱼和比目鱼,尤其以深海白肉的鱼为最佳。而三文鱼和金枪鱼都不适合做秘鲁腌生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