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记( 参观布达拉宫)

孙百生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海拨高约3700米,是信仰离天最近的地方。它如一颗璀璨明珠,静静伫立在珠穆朗玛峰身旁,是灵魂洗礼的圣地,是观世音菩萨庇佑的净土。布达拉,是梵语的音译,意为“驶向极乐世界的舟船”。</p><p class="ql-block">人生,总要来一次触及心灵的远行,仰望布达拉宫的金顶,在圣洁与庄严中,感受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我终于站在你的脚下!抬头仰望,金顶红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红白相间的宫殿宛如一朵盛开的雪莲,圣洁而庄严,仿佛是雪域高原献给天空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公元63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座宏伟的土木结构建筑群,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是历代西藏政权的统治中心,是发号施令与集权治理的核心之地。</p><p class="ql-block">从山脚广场至红宫顶层,共有1080级台阶,象征着佛教中“圆满”的数字。石阶宽阔平整,落差均匀,适合攀登。古老的青石板垒砌的上马台,曾是达赖喇嘛与地方官员骑马上行的专属之地,半山腰石壁上的拴马石孔,至今仍诉说着身份等级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跟随导游的讲解,我驻足于一柱冲天的无字碑前。这座碑立于1693年(藏历水鸡年),正值红宫竣工之际。它是西藏地方政权领袖桑杰嘉措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的丰功伟绩与红宫落成而建。碑体由修建红宫时最后一块余石雕凿而成,寓意深远。未刻一字,却蕴含“功德无量,文字难表”的藏传佛教哲理。</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走进布达拉宫脚下的雪监狱。这里最初是吐蕃时期的“巴屋顶”,意为将军议事之地。到了五世达赖时期,随着西藏政权迁至布达拉宫,雪监狱逐渐演变为司法刑狱场所,成为旧西藏农奴制度下残酷刑罚的见证。黑暗的地道中,陈列着令人胆寒的刑具模型,无声控诉着那段黑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的脚步,迎着高原炽热的阳光,我踏上通往佛殿的石阶。半小时的攀登,终于抵达半山腰。我仰望布达拉宫的宏伟,抚摸白宫、红宫的墙壁,那坚硬的石面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沧桑。据说,这些墙壁曾用牛奶、白糖、红糖,藏红花与蜂蜜原料与石灰混合泼撒,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我虽未敢亲尝,却已心生敬畏,让这份传说继续在心中流传。</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主殿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塔高14.85米,通体以黄金包裹,镶嵌无数珠宝玉石,建造时耗用黄金达11万两,极尽奢华。而主佛——圣观音自在像,则供奉于帕巴拉康殿内。佛像虽不足一米,却面容慈祥,身披华服,金光熠熠,令人心生敬仰。殿门之上,悬挂着清朝同治皇帝亲题的“福田妙果”匾额,以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见证着民族与信仰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站在佛前,我双手合十,闭目默念,虔诚祈祷。半生尘劳,一念忏悔。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是神灵的居所,是灵魂的归宿。不远万里,翻山越岭,虽未长跪不起,却也心怀敬畏。作为中原大地的子民,在这世界屋脊之上,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救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