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呢称:岁月519</p><p class="ql-block">美篇:36981892</p><p class="ql-block">图片:自照</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 <p class="ql-block">摄于1989年2月</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记忆,总绕不开“将军沟”三个字。我在富平县刘集乡街北大队桃东队生活了十九年,堡子东南的这条沟,是童年最鲜活的“探险地”——它横贯南北,最深达十几米,沟底宽得能行车,似天工雕琢,又藏着人工痕迹。沟壁上星星点点的小窑小洞,沟里岔出的、能容数十人的坑道,都是我们追跑打闹、“打仗”捉迷藏的去处。那时踩着松软黄土只顾疯玩,竟不知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沉睡着近九百年前宋金富平之役的烽烟。</p><p class="ql-block"> 后来远赴青海、新疆当兵,将军沟仍常入梦境。老人们只说“这沟是为纪念战死的一位将军”,可究竟是哪位将军?这疑问像颗种子,埋在心里多年。</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经常回乡,将军沟模样已改,那份探寻的冲动却愈发强烈。我先从儿时听熟的“灰坡岭战役”查起,百度、AI里遍寻无获,想来只是无名小战。转而检索关中古战,宋金“富平之战”赫然出现: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为阻金军南下,调集四十万五路大军,以刘锡为都统制,于富平(今军寨、卤泊滩一带) 决战,自己坐镇邠州督战;金军主帅完颜宗辅急调援军,分左右翼由完颜宗弼、完颜娄室统领。战中,完颜娄室以三千壮骑携柴草沙土填出沼泽通道,完颜宗弼所率左翼一度陷入重围,后得右翼支援重振;最终金军集中骑兵直击宋军赵哲部,赵哲临阵脱逃,致宋军全线溃败。</p><p class="ql-block"> 循着“富平之战阵亡将军”检索,“贺师范”的名字首次出现——他是此战中唯一战死沙场的宋军将领。史载其时任陕西节制司将官,受泾原经略使席贡派遣进军耀州,与环庆经略使王似所派偏将刘仕忠会师后,于八公原与金军交战。贺师范作战勇猛,却因过度依赖芦苇沼泽与八公原地形,低估金军机动性,最终防线被破,血洒疆场。</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来随孩子定居宁波,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南宋故地,成了我溯源的新起点。我扎进宁波市图书馆,指尖划过《宋朝三百年》《真假南宋》等泛黄史料,“富平之战”“张浚”“完颜娄室”“八公原”“芦苇沼泽”等字眼,渐与家乡传说、将军沟实景重合。2024年新出的《张浚集辑校》里,张浚亦有富平之败的记述,可总觉还是不够严谨。</p><p class="ql-block"> 考证史料容不得半点含糊。听闻宁波大学图书馆的地方志与古籍藏量权威,我三赴其地方志特藏馆,终于寻得清乾隆五年乔履信纂修、西北大学出版的《富平县志》 。书页间记载确凿:“军寨,宋张浚与金人战处”“箭头谷,贺师范诸将旧战场,在雨金堡北五里”“雨金堡,县东南三十里”。“八公原寺偶集 朱树滋”。清未富平邑人朱树滋的诗中,推开寺门,可见华岳峰头的雨景,道路环绕着盐汀,树木间流淌着清泉,记述了八公原寺的方位和周边环境的清幽与壮美。“自定国寺(军寨)起历留(刘)集镇为八公原,一名八公堆,见《寰宇记》。两畔小谷像八字,中有堆象公字,故名,即贺师范与金人战处”。“定国寺,在县东十里。”这些记述都与现实相一致,宋军曾把军寨、刘集至张桥一带的八公原当作天然屏障,与卤泊滩、芦苇沼泽一起构筑布防了前线阵地。</p><p class="ql-block"> 为求更详实记载,我申请进入“影印四库全书藏书馆”。层层审批的忐忑、推开馆门的肃穆,至今历历在目。摊开中华书局版《宋史》《金史》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三零二页明确标注“富平之役”——此前“富平之战”的说法原是失准;《宋史·卷二十五·高宗二》第四五七页更清晰记着:“辛丑,陕西节制司兵官贺师范及金人战于八公原,败绩,死之”。而将军沟,正是八公原的一部分,遍查史料,富平之役中战死于八公原的,唯贺师范一将。</p><p class="ql-block"> 《南宋不忍细看》95页记述:富平之战,是南宋建立后与金军正面交锋的一次败仗,使南宋丧失了许多土地和战斗优势。张浚也因此战指挥失当,备受朝廷上下的批评。值得庆幸的是,此战失败之余,也消灭了金军的有生力量,牵制了金军主力,使其无法入侵东南,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为南宋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张浚因富平之败向宋高宗请罪时,宋高宗没有处罚他,反而亲书手诏给予安慰和勉励,不久还加官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卷再想将军沟,童年记忆里的小窑小洞、土坑道忽然有了分量:小窑该是士兵藏兵器、存干粮之处,坑道是隐蔽传讯的通道,连沟底高低土坡,或许都是战壕残迹。老人口中的传说、记忆里模糊的“旱井”、沟旁早已消失的祭祀小庙,都在史料里找到了归宿。宋军备战许久的防线终至崩塌,贺将军一腔忠勇血染疆场,张浚“约期决战”的固执、赵哲临阵脱逃的怯懦,都化作了将军沟里无声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富平县刘集镇街北村桃东社东南的将军沟,地处八公原中西段、卤泊滩之南,原是宋金富平之役古战场的一角。因贺师范将军身先士卒、抗金战死于此,后人为表纪念,称之“将军沟”,此名流传近九百年,至今未改。</p><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刻再念起这话,才懂其中真意。“八公原麓卤池南,千载沟名忆旧谙。战血曾殷沙草赤,军声犹震岳河酣。”将军沟的黄土下,藏着我的童年,更藏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如今再望故乡,那条改了模样的土沟,依旧是我与过往对话的窗口——895年前的厮杀声虽已远去,但贺将军的忠勇、战役留下的教训,会永远伴着八公原的风、卤阳湖的水,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