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清漪园拾翠之三

寂而常照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p> 益寿堂 <p class="ql-block">益寿堂始建于光绪年间,面积约201.3平方米。位于颐和园花承阁以东中御路南面的山腰间,景福阁东侧半山坡,是一处幽静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是慈禧太后游览景福阁时用膳、更衣及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由正殿、配殿、耳房、垂花门组成,垂花门两边院墙上装饰这着各种造型的什锦灯窗。院内正殿名松春斋,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后接抱厦三间,建筑面积201.3平方米,高3.5米,前出廊。悬山式勾连搭双卷灰瓦顶,金钻地面,圆柱,园鼓镜柱础。</p> <p class="ql-block">前檐明间装修四扇玻璃隔窗门,中间带帘架玻璃门。次、稍间下玻璃窗,上方格窗。后檐为砖墙。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四步台阶。</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安置在山坳处,以幽邃为基调,采用隐藏的建筑手法,以独立的小园为形式,借助幽闲的地势,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空间效果幽邃而不闭塞。</p> <p class="ql-block">前檐装修四扇门撒带门,后檐装修四扇实塌门,东、西山面与抄手廊相连,有石抱鼓,门前有石狮。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如意式台阶。</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幽邃四合院式建筑,曾是毛泽东宴请民主人士的革命纪念地,与柳亚子结下深厚友谊,见证历史风云。</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景区推出了“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展览以益寿堂作为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进驻北平的第一站为展览主线,围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后“进京赶考”展开,同时涉及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以及解放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与民主人士共筹建国等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展现出颐和园背后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展览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春晖沐浴古稀园”、“‘进京赶考’第一天”、“诗词唱和照肝胆”,共展出历史图片101幅、文献资料32件、中央档案馆藏文件2件(复制件)、柳亚子纪念馆档案2件(复制件)、颐和园藏档案原件42件、颐和园藏文物3件。</p> <p class="ql-block">室内装修兰花雕木栏杆罩,碧纱橱、鸡腿罩、横披窗等。</p> <p class="ql-block">展览现场还原了北平联合办事处筹备会议现场、柳亚子居园等事件,并重走“进京赶考”路线,实地拍摄了“赶考”沿途的纪念场馆并留下了珍贵的素材。</p> 荇桥 <p class="ql-block">位于颐和园石舫西北侧500米处,横跨万字河中段,北连宿云檐城关通向后溪河,南接石舫码头临昆明湖主水域。作为前湖与后湖的分界点,构成"西所买卖街"交通枢纽,串联五圣祠、迎旭楼等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荇桥是后山后湖景区的重要景观桥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期重建,为三孔汉白玉亭桥结构。</p> <p class="ql-block">荇桥横跨颐和园万字河,连接武圣祠岛与寄澜堂,全长25米,宽4.8米,采用三孔汉白玉石结构。中央桥洞跨度7.5米供画舫通行,两侧斜方孔各跨3.5米。桥面铺青白石,设重檐歇山顶敞亭,檐下施金龙和玺彩绘。</p> <p class="ql-block">桥名源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句,隐喻皇家园林的诗画意境。桥亭梁枋彩绘"关羽灞桥挑袍"历史典故,牌楼匾额融合山水意象:"蔚翠"状西山叠翠,"霏香"拟荷风送香,"烟屿"描湖岛烟霞,"云岩"写万寿山岩。</p> <p class="ql-block">桥北经万字河北段可达宿云檐城关,桥南200米处为清晏舫(石舫)。立于桥亭西望可见西堤六桥轮廓,南眺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东观佛香阁建筑群巍然耸立,构成颐和园经典景观视廊。</p> <p class="ql-block">桥体两端复建有四柱三楼式冲天牌楼,现存乾隆御题"蔚翠""霏香"等匾额。</p> 斜门殿 <p class="ql-block">  穿堂殿:坐落在临河殿东侧的山脚下,同样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穿堂殿也是坐东朝西,面阔3间,硬山顶。匾额“穿堂殿”下原本有对联:“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槛飞花”。</p> <p class="ql-block">小有天:位于穿堂殿北侧,同样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小有天坐东朝西,圆形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位于穿堂殿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这座坐东朝西的殿房,面阔3间,硬山顶,匾额上写着“斜门殿”。</p> <p class="ql-block">废墟上建起了斜门殿和穿堂殿,中间以斜向走廊相连。斜门殿在民国时期被列为颐和园二十四景之一,是颐和园内的主要景区之一。</p> 怀仁憬集 <p class="ql-block">承荫轩,坐落于听鹂馆之西侧,其正门悬挂着“怀仁憬集”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此匾额取自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寓意着心怀仁德的贤士们从远方汇聚而来。其中,“怀仁”意为心怀仁德,“憬集”则指远道而来的聚集。</p> 赅春园遗址 <p class="ql-block">位于万寿山后山区寅辉城关以东的中御路南侧山坡上,是乾隆年间为母祝寿所建的庭院与佛寺混合建筑群,竣工于乾隆十九年。</p> <p class="ql-block">赅春园为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帝根据御制诗意命名,体现其"山水文人园"的造园理念。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期间遭焚毁,建筑群仅存地基、石构件及西钟亭。遗址现存状态保存了战火破坏的原始痕迹,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位于赅春园东侧,现存残留台基与铺地砖石遗址现存可见完整的叠石台阶系统,部分石质构件保留着乾隆时期的雕刻纹样。</p> <p class="ql-block">清可轩建筑群依山势分三层台地建造,通过云步踏跺与游廊连接。</p> 烟云献彩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烟云献彩殿是昆明湖畔的标志性建筑,其名称和景观设计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 ‌</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以烟云献彩为主题,设计风格融合了历史建筑与自然景观元素,常被用作昆明湖、古建筑等主题的摄影素材。</p> 澄辉阁 <p class="ql-block">澄辉阁为单层建筑,前设临水月台(实为码头),匾额“日月澄辉”与檐柱楹联“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共同营造出山水与建筑相映成趣的意境。该建筑名称出自明代诗句“朝日何曈曈,澄辉丽华屿”,寓意阳光普照下万物清晰可见,常用于比喻皇恩浩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