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拴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189099</p><p class="ql-block">图片:拴牛</p> <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北方收获玉米的季节。今天早上我来到早市 ,看到卖玉米的乡下老人,又勾起我童年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70年代的北方农村,玉米作为一种粗粮,它的种植规模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只有生产队上,才把它作为经济作物,种上几亩。</p> <p class="ql-block"> 在1977年,我14岁的时候,队上种了几亩玉米。为了防止玉米被偷,队上安排人用木杆和玉米杆在玉米地里搭起一个简易的茅草屋,地上铺上一些麦草,就成了看玉米人的窝棚了。晚上,吃完饭,我来到玉米地和一位婶婶来看玉米。茅草屋里又闷又热,蚊子嗡嗡叫,虫子窝里怕,到了天蒙蒙亮,寒气袭人,冻得我直哆嗦。我们两个人轮流值班,每隔几个小时出去巡逻一次。即使如此,第二天早上发现,地里还是丢了玉米。</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卖玉米是跟着生产队上的叔叔、婶婶卖玉米。头一天下午,把玉米从地里扳下来,拉回队上的豆腐坊,拔掉玉米外皮。在晚上12点左右,开始煮玉米,那个锅大约直径有2米左右,煮两个多小时,再焖一段时间,有些玉米粒都被煮的爆开了花。大约早上5点钟左右 ,把玉米从锅里捞出,装在麻袋里,放在毛驴车上。麻袋上面还冒着热腾腾的蒸汽,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玉米的馨香。</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距离县城,大约有5——6公里的样子,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了县城的菜市场。卸下玉米,找一个地方把毛驴车拴起来,大人忙忙碌碌的吆喝着“卖玉米 、热腾腾的玉米”。我负责帮着看毛驴车或者看摊子。那个时候,一斤(2个)煮熟的玉米棒子的价格也就3毛钱左右。两个毛驴车玉米,一共6麻袋,卖了不到100块钱。</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卖玉米,是跟随爷爷去县城卖玉米。爷爷和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爷爷驮着玉米 ,我的车把上挂着称。到了城里的菜市场,占好了摊位,准备卖玉米时,发现秤砣不见了。原因是装秤砣的包,挂在我的车把上来回晃荡,秤砣碰破了包掉了。我懊悔不已。还好,父亲的单位就在市场附近,我赶紧去找父亲帮忙。父亲在单位给我借了一杆秤,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卖玉米,是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去的。到了中午,玉米也没有卖完。只好到中卫火车站附近的广场去卖,火车站流动的人多,可能会有人买。可是,刚刚铺好了摊子,拿出称,来了几个小二流子,一个佯装买玉米,其他几个趁我称玉米的时候偷玉米。有一个40开外的男子,看到几个小毛贼偷玉米,赶紧过来帮我控制局面,几个小毛贼看到有大人在,只好灰溜溜的走了。可是,这个大人认为帮我撵走了小毛贼,自己拿起一个玉米就吃了起来,好像他认为吃我玉米是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 今非昔比,无论是玉米的种植、管理还是销售,农民都不像过去那样的辛苦。一望无际的玉米地 ,根本不需要有人去看管,到了收获的季节,自然会有商贩找上门来。运输玉米的工具也也实现了由毛驴车、自行车、三轮车到汽车的变迁。玉米更不是主食,也不是什么稀罕食物,人们只是在玉米收获的季节,把它当做零食一样,尝个鲜而已。</p><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已经由一个卖玉米的娃,变成了退休老人。但是,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那些看玉米、卖玉米的经历始终不会改变。</p> <p class="ql-block"> 三次卖玉米的经历,让我与玉米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每次看到绿油油的玉米地,看到收玉米、卖玉米的庄稼人,儿时我看玉米、卖玉米的场景,像电影一样,从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缓缓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