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担上学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陈家湾纪事(一)</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15日,我挑担上大学。</p> <p class="ql-block">重庆师范学院校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家恢复高考后,我有幸成为第一届大学生,属于1977级。由于高考在1977年11月举行,所以各大学的新生都在1978年初陆续入学。我为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所录取,成为该校外语系英语专业首届本科生。重师我并不陌生。 1967年,全国大中学生串联。我和四川省南川中学校(今重庆市南川中学校)的几个初中同班同学一起,步行串联,到过重师。那时候,重师的全称是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师创办于解放初期,不过在文革前她的中文系、数学系、生物系等早已经是本科了。</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前,我是四川省鸣玉中学校(今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的英语教师,并担任英语教研组长。由于我的工龄不到五年,故而我不是带薪学员。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这是毛主席的教导,也是我一生行事的准则。从南川到重庆有直达长途汽车,票价 6.5元。我上学,不是这个走法。我分两步走。</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于3月14日乘长途汽车到万盛(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票价 1.3元。然后,我在万盛盘桓大半天。午饭我吃了两碗小面,每碗 8 分钱。午饭后,我在万盛街上四处溜达。参加工作后,我养成了冷水浴的习惯。于是,我又到万盛城边的太子河里去游了几把泳。我不觉得冷,我觉得神清气爽。游泳后,我慢悠悠回到万盛街上吃晚饭。那顿晚饭我吃得好。我吃了两碗臊子面,每碗 1毛 2分钱。我吃得很满意,大有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上 “梁生宝买稻种” 那个故事中,梁生宝吃饭后打饱嗝儿的美好感觉。那个故事入选文革前的初中语文课本。晚饭后,我去万盛工人俱乐部看南桐矿区工人们演出的文艺节目,那是不收钱的。万盛,我太熟悉了。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当知识青年。有一年五月,我们南平公社的全体劳动力出动,两万多人的宏大队伍,深夜步行往返,去万盛火车站挑红薯藤。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呢。如今,我成了首届大学生而路过万盛,可想而知,我的心情有多么豪迈!</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乘绿皮火车前往重庆。时近午夜,我凭录取通知书购买了学生票,票价 1.5 元。那趟火车,于第二天,亦即3月15日,早上六点半钟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在那里,重师设有新生接待站。先后到达的新生们,兴高采烈,你言我语,乘卡车前往沙坪坝的陈家湾。重庆师范学院坐落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重庆师范大学今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己挑担上学,这在当时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奇怪的。几乎所有的男生都如此,而且绝大部分女生也如此。我的担子,一头为铺盖卷和网兜。铺盖卷里塞了几双鞋子。网兜里面有茶缸、牙膏牙刷、毛巾等日用品。我的铺盖卷打得很好,与解放军的背包一样整齐严整。那是我们上初中时练就的本事。我的担子,另一头是一只山羊皮做的黑色箱子,大约两尺长、一尺五宽、一尺五高,里面装了一些书。那只黑箱子,本来是我祖母的陪嫁品。后来,它伴随我的父亲读书和工作。再后来,它伴随我当知青和工作。而今,它又伴随我上大学。那只箱子,我一直带着,直到后来去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直到后来去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我调往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才把那只箱子放在老家,断舍离了。</p> <p class="ql-block">  卡车嘟嘟嘟,半个多小时就把我和许多新生拉到了陈家湾。卡车驶进校门,我们在荷花池边的广场下车。一群老生热情地迎接我们,带我们去外语系报到。老生们是最后两个年级的工农兵学员,他们为人朴实,其中有好几个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终生记得他们。当时,重师外语系位于图书馆大楼。那座大楼的一半为外语系用房。另一半及地下层用作图书馆。老生们争着为我们挑行李。我惬意自己挑担。我刚起身,迎面走来一位中年教师,他笑盈盈地问我:</p><p class="ql-block"> 你是不是叫张思齐?</p><p class="ql-block"> 是!我回答。</p><p class="ql-block"> 张同学!欢迎你!他说。</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位中年教师叫刘玉堂。他是重师外语系的副主任。我问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他告诉我,他是招生小组成员。重师的招生小组在省里录取新生的时候,曾经反复讨论过我的问题。当年,考生可填六个志愿。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第二志愿是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第三志愿是杭州大学英语专业,第四志愿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德语或法语专业。至于第五志愿和第六志愿,那两栏我空缺了。最后,我填了:服从分配。我的父亲,系民主人士,他的 “历史问题” 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落实政策。我所填报的四个志愿,其密级均为绝密或机密,只是我不知道那些规定罢了。那四所大学,都比较王牌,它们的招生人员所签注的意见均为:不予录取。</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师范院校,我们的外语系不存在保密问题。—— 刘玉堂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首次招收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希望录取到高分考生。你的总分是 310.5 分,为全系第二,第一名的总分为315分。—— 刘玉堂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当年,高考由各个省命题。四川省的文科,其入学考试科目为五门。它们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外语。不过,外语为参考科目,其成绩不计入总分。</p><p class="ql-block"> 你的英语是 89.5 分,为第一名。我们是外语系,当然看重这个参考分。你的材料,招生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仔细看过。你照片上的样子,我就记得了。——刘玉堂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谢谢刘老师!—— 我说。我差点儿眼泪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不要谢我。要感谢党!—— 刘玉堂老师最后说。</p><p class="ql-block"> 要感谢党!老师的话,我记住了。</p> <p class="ql-block">重庆师范大学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15日,我前往重庆师范学院报到,成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这样挑担上大学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60年9月,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同年获得本科专业设置资格。1962年9月,学校复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年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1978年1月,学校再次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198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p><p class="ql-block"> 刘玉堂,解放初期十四岁,在中共万县地委和行署当通信员。1956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刘玉堂作为调干生进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英语系学习,毕业分配至重师任教。刘玉堂老师后来定居加拿大。前几年,我们还通过电话。他问我在武汉大学工作如何,生活如何,我如实向刘玉堂老师汇报了。刘玉堂老师今年应当八十八岁了。我祝愿刘玉堂老师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