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天地佑助 万物始成

曲宝胜

<p class="ql-block">处暑——天地佑助 万物始成</p><p class="ql-block">今日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的8月23日前后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北斗星依然指向西南。处暑,虽身在秋季,却与暑为伍,这是因为立秋后还有一伏,暑热仍在,只有到了处暑时,天气才会真正凉爽起来。古人将立夏起至秋分前这一时段称之为“长夏”,而“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和处暑四个节气,所以酷热的天气慢长且难熬。不过,到了处暑节气,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处暑也称出暑。</p> <p class="ql-block">处暑一词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解释的:“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按农历,处暑为七月中,农历七月也称“相月”,相就是相互作用,就是天与地的互动而产生的合力。处暑节气的第二候“天地始肃”,第三候“禾乃登”就是这种相互作用最好的解释。“天地始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用“天地”作物候的特例。人们的生活与劳动也随着气温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以顺应天时。</p> <p class="ql-block">天地属金如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到了处暑,阴气日盛,阳气日衰。五日后,天地间万物开始呈现凋零趋势,自然界进入肃杀清冷阶段,草木枯黄,枫叶变红,落叶增多。天地始肃的“肃”是肃清的意思,天气因肃而清,肃清不仅带来了萧瑟,也让庄稼有了收成,成就了禾乃登。古人云:“气收禾黍熟”。“禾”是五谷各类,“登”是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正是有相月里的天气相助,各类谷物得以提速成熟。</p> <p class="ql-block">从立夏时的庄稼疯长到大暑的酷热使其灌浆充分籽粒饱满,至处暑节气,农作物逐渐成熟,进入收获季节。地里的花生可以拔了,田里的稻谷可以收了,芝麻一节比一节高。农谚有“处暑遍地黄,家家修廪仓”,“谷到处暑黄”,“场中打稻忙”,《诗经》也有“七月亨葵及菽”。古人认为处暑这一时段,可以烹饪享用冬葵这种蔬菜及菽类食物。为什么说天地肃清后才有庄稼的收成?</p><p class="ql-block">“天地肃清”这一成语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名句“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肃清的意思是秋高气爽,景象明净。处暑后,早上凉,午间热,雨水稀少,天气干燥,对农作物的营养成分的制造和积累非常有利。庄稼成熟阶段需要降低水分含量以完成籽粒的脱水,提高收割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农作物选择秋季成熟。秋季的肃清与庄稼的成熟是气候条件与生物生长规律协同作用结果,是天地佑助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山川披彩色,草木自横秋。处暑之秋是季节的一个片段,也是生活的一个画面,象征着自然界从盛夏向金秋过渡。虽说此一秋彼一秋,去年的秋红不是今年的秋红,去年的秋叶亦非今年的秋叶,但我们对秋的感受没有变,“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天地间收敛了一夏的热闹,我们学会了冷静和思考。 处暑不仅消除了身体的燥热,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份沈静之美。 处暑,一个收获与转折的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不可或缺的一环;处暑的三候鹰祭肃秋禾乃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敬畏和顺应;处暑之秋,万物开始展现出秋日的韵味,而秋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任务和期盼。</p><p class="ql-block">2025.8.23处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