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7号,一早到太原,先去汾河湿地公园转了一会儿。然后跟着导航去晋祠:——北中环——西中环——然后就是晋阳大道,应该是特意为景区所修的一条大道,直通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区这个门并不收费,因为景区的前半部分是免费的晋祠公园。</p> <p class="ql-block">前往晋祠博物馆,需要先穿过这个免费的晋祠公园。公园内的景色宜人,是游览晋祠博物馆前的一个完美预热。</p> <p class="ql-block">这里,亭台楼榭,树荫廊道已很漂亮,本地人没事儿到此游玩就很美了。</p> <p class="ql-block">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面文字基本都是回来恶补的晋祠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晋祠在北魏时期已初具规模。历经一千余年多个朝代的不断重建与扩建,现已形成具有北方祠庙特色的古典园林,保留有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各式建筑、文物,是一座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年12月,晋祠天龙山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前11世纪——前 771 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临汾翼城一带,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由翼城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并在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称之为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xiè]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故名晋王祠,也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在唐、宋时期的建设达到了巅峰。</p><p class="ql-block">晋祠唐园有一幅名为"龙兴晋阳"的李世民雕像,象征着太原作为唐朝龙兴之地的重要地位。雕像位于唐园的中轴线上,是唐园的地标性建筑。雕像中李世民位于中央,手持缰绳,目视远方,展现出英气和威严。其他人物包括:</p><p class="ql-block"> 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p><p class="ql-block">李绩:唐朝名将,参与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尉迟恭:山西籍武将,以忠诚著称,与秦琼并列为门神。</p><p class="ql-block">魏征:以敢于直谏闻名。</p><p class="ql-block">马周:以实干著称的大臣。</p><p class="ql-block">李世民与晋祠的渊源深厚,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建立唐朝。李世民曾在晋祠祈祷,646 年(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在太原休整期间重游晋祠,感触颇深,想起了当时在晋祠祈祷的情景。于是,亲自撰下了《晋祠之铭并序》铭文,以示感恩。《晋祠之铭并序》碑是太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纲领与宣言,通过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表明灭隋建唐的合理性,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也是太宗皇帝一直引用的“载舟覆舟”理论的完美诠释。之后再一次对晋祠进行扩建。</p> <p class="ql-block">742年—755年(唐天宝年间),大唐“诗仙”李白接到元参军的邀请到太原游览。李白跋山涉水来到晋祠,感叹晋祠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于是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千百年来李白创作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传诵千古,成为描写晋祠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太平兴国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并雕塑43尊彩塑泥像,以及殿外高4 米多的左右站殿将军。1060年(宋嘉佑五年),难老泉出水口建石堰,分晋渠为南读、北渎。同年县尉陈知白禁浮言,重广晋祠水利,增溉田 22170 亩,晋水灌田至 55629 亩。并撰《重广水利记》碑。1087年(宋元佑二年),太原府吕吉(社头)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1089年(宋元佑四年)- 1098年(宋绍圣五年) 开始铸晋祠金人台铁人。1118年(宋政和八年),鱼沼飞梁铸铁狮子一对。1168年(金大定八年),创建献殿,面宽3间,深2间。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1267年(元至元四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p> <p class="ql-block">明清,民国,新中国,晋祠都有扩建、整修。这里不一一赘述。</p> <p class="ql-block">收费80元的是晋祠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完全颠覆了我头脑里关于博物馆的概念,这里就是一个园林和庙堂的实物展示,是历史古建筑荟萃的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群规模宏伟,建筑布局形式上,由中区建筑、北区建筑、南区建筑组成。晋祠建筑建造年代各不相同,却整体布局合理,从而使景区层次分明,恢弘大气。</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p><p class="ql-block">水镜台东向二层檐下,悬挂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长2.73米 宽1.05米,匾文“三晋名泉”匾额一幅。匾文中三晋,指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史有三晋之典。水镜台西向明间檐下,悬挂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二(1757),长2.5米 宽1.04米,匾文“水镜台”匾额一幅。匾文“水镜”,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水镜台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除了众多的建筑,晋祠内还有隋、唐松柏等古树,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依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除周柏唐槐,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走在园内,上百年的古树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一棵树龄上千年的槐树</p> <p class="ql-block">国槐——1400年</p> <p class="ql-block">这些大树古树不仅是历史的传承,也给园林提供了极大的生态价值,起到了净化空气,湿润环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作家梁恒的《晋祠》一文中,称树之美是晋祠的三美之一。</p> <p class="ql-block">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p> <p class="ql-block">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p> <p class="ql-block">念天地之悠悠,时光之悠悠,故人之悠悠。</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坐落于关帝庙门外西侧,又名“贞观宝翰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贾奉命,由一间扩建为三间。此亭是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建筑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殿内塑像则为明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乐伎像,系元代作品,是研究元代乐器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依旧是古树古建相映</p> <p class="ql-block">幽静典雅成范</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右边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三宝和三绝,而周柏就是三绝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树于周初所植,已</span>经在那里生长了两千多年。周柏位于晋祠博物馆北区圣母殿右侧,由于树身倾斜,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柏长在一个偏僻、安静的角落。相传,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周柏有“卧龙柏”之美誉。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p> <p class="ql-block">周柏是晋祠的根,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晋祠唐槐则是一组珍贵古树,种植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列为特级珍稀古树,与周柏并称为晋祠双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p> <p class="ql-block">树龄1500年的国槐</p> <p class="ql-block">唐槐位于晋祠的水镜台周边,共有5株,高达15米,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树冠直径约8米,每到春夏季节,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树荫。</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方面,槐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愿望。晋祠唐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59年,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赞颂晋祠内的古树,包括唐槐。这些古树与晋祠的殿宇、亭台、楼阁、桥梁相互辉映,构成了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高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原因是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过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檐下斗栱疏密有致,富有韵律。宋代的斗栱被称作“铺作”,一组斗栱宛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圣母殿的屋檐呈现出优美弧线,屋角高高翘起,兼具宋代的宛转秀美之风。</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圣母殿被列为“晋祠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的8根盘龙柱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柱,雕于北宋时期,采用镂空雕技法,形态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阴数中的最高数是八,因此圣母殿作为王后的主殿,采用了八根廊柱及八条木雕盘龙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八根檐柱上的盘龙昂首顾盼,炯炯有神。它们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历千年,其鳞甲须髯仍极富灵动,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其木质之优、工艺之精。特别是龙首那种独立于天地的神气,是唐宋龙形象与后期的最大区别。居中两柱上的叫应龙,象征风雨雷电;次两柱上的称蟠龙,象征守护大地;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主宰江河湖海;最边两柱上的无角者谓之螭龙,形态威严神秘。</p> <p class="ql-block">八条盘龙中有一条因造型独特而成为"网红打卡点",被称为"比耶龙",位于北向第二条廊柱上,其右爪呈"比耶"手势,与严肃的神态形成反差萌,吸引大量游客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不止出现在黑神话·悟空游戏里面,也曾在86版的西游记里面有过重要的戏份。86版西游记第18集《扫塔辨奇冤》的取景地就是晋祠。剧中,奔波儿灞企图给白龙马投毒,而这时正巧被躲在后面的沙僧发现,于是,俩人便开始在金人台玩起了躲猫猫。这一段的取景正是晋祠的金人台。除此之外,还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86版《西游记》中二郎神与孙悟空激战的场景,也拍摄于此。孙悟空变化的那个小庙,其真实面貌就隐藏在晋祠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殿外左右站殿将军:</p><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门前的两个高4 米多的巨大塑像是方相和方弼。这两尊塑像是武士形象,身披戎装铠甲,显得威严而雄健,分别位于圣母殿的左右两侧,守护着这座重要的建筑。方相和方弼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背景。他们最初是殷朝的将军,后来归顺了周王室,成为周武王姬发的侍卫。在《封神演义》中,他们也被提及,进一步增添了他们的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主象圣母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侍女像,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 </p> <p class="ql-block">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p> <p class="ql-block">这组彩塑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侍女像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之西,鱼沼飞梁更是全国唯一的孤例。方形水池上建十字形桥梁,“鱼沼”即鱼池,“飞梁”意为跨越。其以石质的八棱柱和木质的斗栱承托桥身,独特而巧妙。</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鱼沼飞梁,是现存最早的十字桥,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内的晋祠泉,古称晋水,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其中难老泉水量最大。</p> <p class="ql-block">——“晋阳第一泉”难老泉。</p><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的灵魂,是晋水的主要源泉,是晋祠胜景的精华所在,所谓“难老泉声”,即是祠内八景之最。泉水自悬瓮山底岩层涌出,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水温通常恒定于18左右。北齐时撷[xié]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长流不息。难老泉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西向亭内,悬挂创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长1.45米 宽0.7米,匾文为“难老”匾额一幅。“永锡难老”语出《诗经·鲁颂》,“锡”通“赐”,意即永远赐予青春长驻,这里有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之意。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由于光线与视觉的反差,当人们凝视时,字体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人称“活字匾”。难老匾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事前没有做功课,都不知道这些知识也没有去看。)</p> <p class="ql-block">梁恒老师说,(晋祠)“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我只匆匆一游,自然不能尽其十分之一之内容。</p> <p class="ql-block">比如这些华美的建筑,我只随手远拍了一下,都没有走近细看。</p> <p class="ql-block">作此美篇,其实是回来之后网上补习晋祠的过程。在晋祠看到我当年没学过课文,也搜索附录于此。</p><p class="ql-block"> 梁衡《晋祠》</p><p class="ql-block">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圣母殿为主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之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揉造化与人工一体。就是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晋祠从周唐叔虞到任立国后自然又演过许多典故。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