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0日去故宫博物院。故宫与国博一样也需要提前七天预约哦!</p><p class="ql-block">好友做了攻略,我们地铁下来走“东华门大街”,沿城墙有一段路(经东华门城楼转弯故宫东门外)再沿着“护城河”边走一会,就到达故宫“午门”安检处。途中风景如画,边走边拍。</p> <p class="ql-block">编辑此文时,才发现远处是故宫的“东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石栏旁拍摄的故宫</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令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北京宫殿,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成为明清24位皇帝的居所和政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位于中轴线上且朝南,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得名“午门”。它是皇家气派的象征,采用源自汉唐宫阙的“凹”字形设计,东西两侧延伸出13间廊庑(雁翅楼),形成围合广场,防御性与仪式感并重。</p> <p class="ql-block">按照“明三暗五”设计(正面三门+东西掖门两门),中门为皇帝专属通道(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大婚从中门入宫,科举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span>),东侧门供文官、西侧门供宗室使用,掖门仅在重大典礼开启。</p> <p class="ql-block">进入午门,便是气势恢宏的太和门广场与雄伟壮观的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内金水桥上与霸气的太和门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p> <p class="ql-block">雄狮居左,……,人多没拍到。</p><p class="ql-block">雌狮居右,抚慰幼狮,代表子嗣延绵。</p><p class="ql-block">太和门前这一对铜狮,是紫禁城最大的一对狮子🦁。</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的螭首(chī shǒu),是三大殿台基上用于排水的石雕构件,共1142个,雨季时会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惊人智慧与高超技艺,古人工匠精神的完美展现!</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脊兽,成为此类建筑装饰中等级最高的孤例。</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献”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p> <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p><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p><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p> <p class="ql-block">宫中现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共二百余,其中鎏金铜缸22口,分别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的铜缸、铁缸。</p> <p class="ql-block">金黄色的琉璃瓦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成为一堵墙与一堵墙最美丽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后面的这个楼梯处能拍摄与白塔同框的照片。即北海公园的白塔,模糊不清的北京中信大厦即“中国尊”。</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出来往西向就到“慈宁宫”。</p><p class="ql-block">慈宁宫门前的铜麒麟,毛发上耸,双目前视,非常威严,起到镇宅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慈宁门门额匾为满、蒙、汉三体篆书,中央满文,东侧蒙古文,西侧汉文小篆。</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修葺并改建周围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这座宫中居住时间最久、最有名的便是孝庄太后。另有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现为“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藻井,又谓之覆海。“藻井”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内部天花板,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p><p class="ql-block">藻井轩辕镜,哲学寓意:方圆相济,至尊地位。慈宁宫中的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蟠龙,口衔宝珠即传说中的“轩辕镜”,取以辟邪。</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建成,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建。“寿康”语出《尚书·洪范》,意为长寿健康。</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的藻井,龙口中含着古铜色的轩辕镜,古铜色轩辕镜在紫禁城中独一无二,蟠龙衔珠藻井很有东方细节。殿内天花和廊柱的金龙雕刻精细漂亮之极。</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明清两朝太后太妃礼佛和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p><p class="ql-block">园中现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九组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分布。花园整体地势平坦开阔,遍植花木,四时景异,颇富情趣。</p> <p class="ql-block">咸若馆:明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为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大修后改为现在的形制,是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p> <p class="ql-block">西侧为吉云楼,又称为“万佛楼”,里面曾供奉有万余尊彩绘佛像,甚至到了铺天盖地,满目是佛的程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是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出来走小路去东六宫,</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p><p class="ql-block">钟粹,意为汇集精粹。钟粹宫与西六宫的储秀宫对称分布于内廷中轴线两侧。明朝主要妃嫔居住,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主要为后妃所居。</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古琴馆“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开展。</p><p class="ql-block">正殿墙上挂得是:3D打印的九霄环佩琴,非常典雅,是唐代四张古琴中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皆记述着几百年来说也说不完的宫廷故事。</p> <p class="ql-block">延禧宫: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代改称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钢铁架构的3层西洋式建筑—一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追停建。1917年延禧宫北部被直系军阀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于延禧宫的北、东、西三面环建文物库房。</p> <p class="ql-block">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景仁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时格局。明代为妃嫔居住,清代为后妃居住。</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康熙皇帝)出生于此。雍正帝熹贵妃(乾隆皇帝生母)、成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曾居此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仁宫→后面是承乾宫→北测即后面是钟粹宫。景仁宫东测相邻延禧宫。</p> <p class="ql-block">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旁边的一面宫墙走过,就到西六宫。</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宫。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p><p class="ql-block">“翊”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宫皇后,勤修妇德。宫内前殿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嫔妃们叩拜。</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p><p class="ql-block">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此次整修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永寿门后是永寿宫,可惜没开放。</p><p class="ql-block">永寿宫→后面是翊坤宫→北测即后面是储秀宫。</p> <p class="ql-block">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隅,明代所建,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平面呈“凹”字形,前出月台一座。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出回廊,下层东立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三间均为支摘窗。建筑原为七间,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楼两端向前接出三间,改建为转角楼;</p><p class="ql-block">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故宫藻井,需要仰视的最美天花板。</p><p class="ql-block">在御花园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万春亭和千秋亭,这两座亭子的藻井是故宫中特殊的存在。驻足细看藻井建在圆顶之下,不需要从方井、八角井过渡到圆井,更接近苍穹的概念。藻井下设有窗户,阳光可以射入亭内,营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p><p class="ql-block">幸亏好友提醒,下午又进慈宁宫、寿康宫仰头欣赏到这些建筑中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御景亭所在地原为明代观花殿旧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建为假山(堆秀山),并在山顶修筑御景亭。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作为御花园制高点,可俯瞰紫禁城、景山及西苑等皇家园林,兼具观测神武门动态的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神武门出了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看,对面“景山公园”里最高峰“万春亭”上一栏杆模糊不清的人正拍摄故宫全貌呢!</p> <p class="ql-block">故宫里有“四大门”、“三大殿”、“后三宫”, 和御花园,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开,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向,左右对称。站在这条中轴线上,前后左右浏览,故宫是神秘美丽的,又古老而耐人寻味。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文化集历史、建筑美学、哲学等为一体,来故宫,感受探秘一下千年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故宫出来,直接购票入景山公园。</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民间还曾称为煤山。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定为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p> <p class="ql-block">碑文“明思宗殉国处”是故宫博物院于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所立,由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p><p class="ql-block">“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则是1944年,为纪念崇祯殉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百周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附近增设了的。</span>由傅增湘撰文,高3米,材质为汉白玉。</p><p class="ql-block">崇祯自缢的歪脖槐树原株于1971年被伐除,现树为1996年移植的百年古槐。</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里共有五座亭子,从东至西分别是: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p><p class="ql-block">观妙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面呈八角形,内有金柱8根,外有檐柱8根。重檐绿琉璃黄剪边攒尖顶,旋子彩画。观妙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与景山西侧的辑芳亭相对而建。</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面呈四方形,内有金柱12根,外有檐柱20根。三重檐黄琉璃绿剪边攒尖顶,旋子彩画。万春亭为景山五方亭之一,位于景山中峰,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点。亭内供奉五方佛中的“毗卢遮那佛”。</p><p class="ql-block">被人们称作“京华揽胜第一处”。</p> <p class="ql-block">山上五亭横列,中峰万春亭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制高点,尽享天时地利,登临其上,可俯瞰故宫全景,一览京城轴线,领略整齐对称的布局神韵,品读气势恢宏的宫廷建筑。</p> <p class="ql-block"><b>山右里:景山公园文创冰淇淋</b></p><p class="ql-block"><b>紫禁之巅 </b>云、鹊、花,化作你手中转瞬即逝的<b>八百年</b>浪漫</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因“山”得名,是北京中轴线最高点。站在山顶,面朝南方,东即“山左”,西即“山右”。景山万岁门(公园南门),牵挽着左与右两道红墙,在东红墙端设“山左里门”(公园东门),在西红墙端设“山右里门”(公园西门)。景山文创咖啡店位于“山右里门”内,故起名“山右里”。</p> <p class="ql-block">从景山公园西门出来去找“护国寺小吃”店,已经疲惫不堪又走错路,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硬生生走了快一小时还没到。</p><p class="ql-block">沿地安门大街走,到了万宁桥。才发现旁边是什刹海的前海,风景旖旎。</p><p class="ql-block">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同时因地近地安门(明为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遗址</p><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水闸初名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闸原为木质结构,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现在澄清上闸与万宁桥,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护国寺小吃店:面茶🍵、爆肚、牛肉饼、豌豆黄、驴打滚。除“爆肚”(好友喜欢的)外,其他都爱吃!</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豆汁,据说很难吃。可我和好友却能接受这味道,消暑开胃,填饱肚子结束一天的行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9, 41, 51);">这一天,脚丫子快跑断了,感觉腿已不是自己的了。两腿酸软筋疲力尽,全身酸痛接踵而至,这便是北京给予我们的馈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