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办公室副主任的日子

阿红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90年代,柳州市压缩机产业进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柳二空制造的压缩机在国内市场上赫赫有名,如柳二空生产的ZW-6/7型无油润滑空压机曾经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柳二空生产的ZW-10/7型无油润滑空压机曾经荣获原机械部部优产品。1991年在全国压缩机行业统计的14家骨干企业中,柳二空的产品销售收入以8898万元位居行业第二位。此时,我也因为在企业宣传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获得了提拔。</p> <p class="ql-block">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名字出现在柳州柳二空总厂中层干部人员名册中(1999年)。</p> <p class="ql-block">1995年6月到1998年2月,柳州第二空气压缩机总厂(力风公司)的办公室里,总留着我的一盏灯。那时刚被提拔为副主任兼秘书,心里总揣着个念头:要做领导最贴心的参谋,更要成团队最扎实的支撑。那些日子,办公室的门常为各种事务敞开,而我在其中摸爬滚打的每一步,都浸着对这份工作的热。</p> <p class="ql-block">有段维护企业权益的经历,如今想起来还带着股劲儿。那年有单位侵权,我受命与副总工程师彭琼丽一起整理材料往机械部跑。1995年11月第一次去北京,是我人生第一次乘坐飞机,一个人拿着相关报告材料去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当时心里打鼓,可一想到厂里的技术、职工的心血,脚步就沉不下来。经过前前后后六次往返北京与柳州,补充完善各种材料,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司最终同意组织技术鉴定——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唯一一次参与司法技术鉴定。为了配合鉴定,我与彭工和律师团队熬夜写《1994年至1996年被某单位侵权情况》《柳二空三、六立方米无油润滑压缩机技术开发及产品图纸权属问题的情况说明》,字里行间都是较真的劲儿。六次进京,图纸袋在怀里揣得发烫,列车晃啊晃,倒成了梳理思路的好时候。直到机械部专家组认定“柳二空”产品是专有技术的那一刻,我站在会议室门口,忽然想笑又想落泪——原来守护住该守护的,是这么让人心里发颤的甜。</p> <p class="ql-block">与有关同行企业及北京律师进行交流沟通工作的信函。</p> <p class="ql-block">企业的大事小情,从来都像精密的齿轮,少不得细致的统筹。1995年写那份申报机械部优秀企业的汇报材料时,我逐字逐句地抠,把厂里的成绩、潜力都揉进字里——后来听说公司真的评上了,手里的笔像突然有了温度。编《中外合资柳州怡风公司资料》《中泰塑胶公司董事会纪要及发生纠纷材料》时,我总想着:这些纸页不只是文字,是企业走过的路,得让它们清清楚楚、扎扎实实。碰上文笔山开发、上海力风饭店处置这样的大事,夜里翻资料时忽然想:光靠我们不够,得找懂行的人。于是一趟趟跑,把法律专家请进来,听他们分析利弊,看着决策一点点变得稳妥,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倒比自己做成事还踏实。图为与时任柳二空总厂法律顾问的沈礼生律师在上海处置力风饭店问题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泰圣诞灯串合资公司的纠纷,更像一场硬仗。跟着时任法律顾问彭卓宗律师和泰国彭秀超大律师跑前跑后,在泰国起诉所需要的十三份涉外公证书,每一份都反复核对,生怕哪个字出岔子大,跑南宁上广州两国外交确认落实。1999年6月还与彭卓宗律师、时任董事长赵秋明,亲身出席泰国高等法院开庭。修改律师函时,逐句琢磨语气,既要硬气又要合规。当泰国违约方把一万美元赔偿款按时交来时,我盯着到账通知,忽然觉得那些熬红的眼、磨破的嘴,都成了值得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窗,总对着厂区的路。我常想,企业的形象,就该像这条路一样,宽阔、敞亮。于是跟着总经理一起做整体形象策划,和广告公司谈方案时,总把“要让更多人看到柳二空的好”挂在嘴边。后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上登出我们的广告,我站在报栏前看了又看,那些自己设计审定的图样,像给企业穿了件合身的衣裳,精神得很。(图为1997年9月,柳空与柳二空合并成企业集团,作为合并工作筹备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在《中国机电工业杂志》及《中国机电工业日报》上发布广告。)</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记者李海强同志与我沟通工厂情况的信。</p> <p class="ql-block">和媒体打交道,更像在为企业交朋友。请《工人日报》记者写《国企权益谁来保护》,看着文章里抨击不正当竞争的字句,职工们读得热血沸腾,我知道,这文字里藏着凝聚力。《广西日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管》讲我们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故事,《柳州日报》的《向世界一流进军》说中外合资公司的发展,每一篇都像给企业写的成长日记。图为时任机械工业部包叙定部长在广交会上与时任柳二空机械公司董事长田锡柱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亲自采访柳二空与香港、意大利三方投资的富达公司外方经理史丹东,写《他,来自意大利》发表时,忽然觉得文字真神奇,能让不同国家的人在纸上相遇,为企业的故事添一笔色彩。1997年拿到《中国机电工业杂志》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时,我摸着证书笑了:原来认真对待每一段文字,它们都会给你回应。</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日常,藏着看不见的功夫。公文质量是脸面,起草、发布、保管,每一步都不敢松;年度工作总结要写实,企业的脚印得踩得明明白白;《用印管理制度》《行文管理制度》改了又改,就想让规矩里透着效率;重写《柳二空厂志》前两部分时,翻着老资料,忽然觉得自己在替企业记日记,得认真。目标管理落实到人,固定资产责任到岗,小车班规范得井井有条,连民运会、迎新春的彩车,都带着大家的巧思——这些琐碎里,藏着办公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接了档案管理达标重新认定的活儿,任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心里憋着股劲:得让企业的“记忆”达标。把档案管理写进规划,组织档案员学标准,整改计划改了三稿,制度建得密密麻麻。编《柳二空利用档案资料实例及新创经济效益情况汇编》《1995年柳二空年鉴》时,看着那些数字、案例,忽然懂了:档案不是死材料,是企业的底气。最终89.5分拿到国家二级标准,办公室里的掌声,比任何奖励都动听。</p> <p class="ql-block">也是那年5月,柳空、柳二空要合并成柳州联压机械集团,力风机械股份公司要更名扩股,我成了集团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全程跟着跑。啃《公司的设立与改组》《公司法》,调研行业趋势、对比两厂财务,拟谈判进程表时,铅笔芯断了好几回。两厂意见有分歧时,写《公司联合方案的报批方案》到凌晨,晨光透过窗时,忽然觉得文字能搭桥梁。上级批复后,《集团公司合并组建协议》《公司章程》改了十几稿,和法律顾问掰扯细节,连吃饭都在想措辞。请机械部经济管理研究院专家来柳,接待、备资料,忙得脚不沾地;一天赴南宁报区体改委审批,路上握着文件袋,手心全是汗。最紧张的是集团成立仪式,一周内要安排流程、请领导、做广告、备新闻通稿,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可看着9月24日集团公司、29日股份公司先后拿到法人执照,忽然觉得所有的累,都变成了“值得”。这段日子像所大学,让我摸透了股份制企业设立程序、购并材料起草门道——原来投入进去,成长会来得这么快。</p> <p class="ql-block">图为1998年秋与柳二空公司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合影。那些年的个人荣誉,像串在时光里的珠子。1995年总厂演讲第一名,站在台上时,说的都是心里对企业的话;1996年评上一级力风青年岗位能手,奖状捧在手里,暖烘烘的;最难忘1996年12月5日,举起右拳宣誓入党时,忽然明白:这份工作早不是差事,是和企业、和伙伴们绑在一起的责任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到1999年12月,在柳州联压机械集团、股份公司办公室当副主任,两厂合并后的忙碌,像潮水一样涌来,可我反倒觉得踏实——越忙,越能听见自己和企业一起生长的声音。陪领导去机械部汇报,听部长肯定集团组建工作,腰杆挺得更直;参与年度方针目标、三项制度改革,看着规则一点点清晰,像给大船校准航向;修订11项工作标准,包括《集团办公室主任工作标准》,笔尖划过纸页时,都带着“要更规范”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总在学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规范化知识,写《联压股份公司申请由定向募集转向社会募集并发行A股上市的申请报告》《关于集团运行情况汇报》时,总想着:得让领导看到最清楚的路。1999年6月陪领导去泰国处理合资公司遗留问题,异国的阳光下,谈判桌上的每一句话都小心翼翼,心里念着“不能让企业吃亏”。深入基层写调查报告,协调所属单位工作,办公室的中枢作用,原来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奔走里。</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那些在压缩机厂办公室的日子,灯光、笔墨、脚步、汗水,都成了暖的。有过为了一份材料熬到天亮的疲惫,有过为了企业权益据理力争的倔强,更有过看着成果落地时的雀跃。那些年,我和企业一起往前赶,在忙碌里长出了热爱,在责任里沉淀了成长——而这些,都成了后来路上最亮的光。</p> <p class="ql-block">后记:八访上海</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上海应该是1996年11月,为了企业专有技术案件来找上海压缩机总厂总工签字。</p><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97年分别与时任柳州空压机集团的董事长束华和田锡柱老厂长来过,均住在距离我厂在浦建路上的力风饭店不远的由由大酒店,由由今还在,而力风饭店已无踪迹。还应广西驻沪办沈礼生主任邀请,陪同田厂长参加全国八运会,入住上海广西宾馆。</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是2000年与时任集团董事长曾水田来上海与德国大象牌泵车公司商洽合作事宜。</p><p class="ql-block">第四次是2005年2月,全家一起来上海,做为当时分管螺杆机事业部的领导到上海优耐特斯公司学习取经。</p><p class="ql-block">第五次是2016年为小孩之事来上海。</p><p class="ql-block">第六次是2018年与公司董事长秦记山再参访优耐特斯及爱景公司学习商洽工作。</p><p class="ql-block">第七次是2021年帮女儿从南京搬家回上海。</p><p class="ql-block">第八次是2024年来上海与女儿一起过中秋节。</p><p class="ql-block">29年间因公私事务共到访上海八次,每一次都留下美好的、令人难忘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