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华积极心理学美好人生训练营:</p><p class="ql-block">以优势为帆,向美好远航</p><p class="ql-block">——生命觉醒与实践力量的生长轨迹</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十六讲》美好人生训练营19期2组 花椒姐姐玉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引言:从职场深耕到心育实践,一场信念与缘分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一家央企科研机构工作了31年,从机械设计的精密图纸里打磨细节,到担任群团负责人时更多地倾听职工群体的心声,再到执掌人力资源工作时关注人的成长需求——岗位在变,对“人”的关注始终是不变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3~2015年,我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了西南大学,上了两年的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班。近几年,公司推进“幸福企业”建设,我有幸承担了搭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任务。这一次,工作需求与深埋心底的心理学热爱撞了个满怀——曾经的业余爱好与当下的本职工作紧紧相融,那种“做着热爱的事,又能创造价值”的庆幸与幸福,成了我深耕的最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奇妙的是,当心里揣着“要找一套能真正落地的体系”的强烈信念时,合适的课程总会如期而至。今年在市总工会心理导师培训班上结识了冬冬姐,才知道她主导的“美好人生训练营”;而训练营依托的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正是我久闻却未得系统学习的内容。此前对彭凯平老师的理论只是零星碎片学习,这次在训练营的带领与陪伴下,零散的认知被完整串联,那种豁然开朗的兴奋,至今清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宝贵的是训练营的模式——从前知道清华积极心理学课程好,却总因工作繁忙难以坚持系统学习,而这里的持续陪伴,让“持续深耕”从难事变成了日常。这段学习里,我不仅触摸到积极心理学的体系脉络,更在“助人自助、自利利他”的实践中,真切体会到心理学的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同伴同行:在联结中拓宽视野,淬炼信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段学习旅程中,最动人的收获之一,是成员间彼此的关注与支撑。我们在交流中看见不同的生命视角,在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些互动不仅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更广阔的世界,更像一束光,照亮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本模糊的期待变得清晰,零散的追求凝聚成坚定的信念:原来美好生活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而是藏在每一次主动选择、每一份真诚联结里。这份在同伴中淬炼出的信念,成了我们前行时最坚实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解码积极:以优势为钥,解锁品格与美德的生长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智慧,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的新维度。它跳出“修正缺陷”的惯性思维,旗帜鲜明地指向“发现并培育优势品格与美德”——这不是对不足的回避,而是对生命潜能的唤醒。我们开始学习辨认:哪些品格是自己天然的闪光点?哪些美德能在实践中不断生长?如何让这些优势从“隐性”变为“显性”,从“偶然呈现”变为“主动运用”?这个过程像在心田播撒种子,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是让优势尽情舒展,让美德自然绽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知行互哺:让理论扎根实践,让生活生长创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段学习最生动的注脚。我们系统梳理了积极心理学的构成要素、核心维度与实践方法——从优势识别的工具,到美德培育的路径;从情绪调节的技巧,到意义感构建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让这些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将它们变成了生活与工作的“操作手册”:面对挑战时,用优势思维替代自我怀疑;处理关系时,用美德视角看见彼此的闪光点;规划目标时,用意义感锚定方向。在一次次应用中,理论长出了实践的根须,而生活也因此焕发创意:原本平淡的日常,因为主动的设计变得鲜活;原本棘手的难题,因为思维的转换有了新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向光而行:这场学习,是通向美好人生的觉醒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望这段旅程,最深刻的感悟是: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补充,更是一场生命的觉醒。它让我们明白:积极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姿态;美好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亲手创造的过程。我们在同伴联结中坚定了方向,在优势培育中唤醒了潜能,在知行合一中激活了生活——最终指向的,正是“创造并体验更美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学习,有沉甸甸的价值,更有滚烫的力量。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与自我对话的路;像一座桥,连接了认知与行动的鸿沟;更像一双翅膀,让我们有勇气带着优势与信念,飞向更辽阔的生命图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破局生长:在应变中触摸心力提升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段学习的成长,藏在每一次“躬身入局”的实践里。课程中遇主持老师临时缺席,从前或许犹豫的我,当下便接过任务——弱化“表现”执念,转而用优势视角激活同伴分享,这份不慌不忙的担当,是内心能量的悄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协调课程安排时,面对同学提出的时间冲突,我主动梳理方案:将课程压缩至平日5天,既同步进度又避开家长忙期。修改时间表时少了“怕出错”的焦虑,多了“解问题”的踏实,这是心态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连8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亚洲催眠大会及中国催眠大会期间,因学习日程冲突未能完成部分分享时,也少了自责。用积极心理学的“接纳”看待不完美,回来后立刻补学的笃定,恰是这段旅程赠予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该不该”到“我来试”,从“够不够好”到“能做什么”,这些转变串联起的,正是心力拔节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尾声:向终而行,向新而生</p><p class="ql-block">还有两次课,这段学习旅程就要走向阶段性的终点。我格外期待冬冬姐组织的结营仪式—虽然不是围坐一堂,而是11个小伙伴相约腾讯会议,在冬冬姐的主持下轮流连麦,聊聊这段日子里的成长与感动,这会是一场温暖的分享会。要特别感谢我们这一组的持续带领和陪伴者运莉老师,也会和我们一起见证这段旅程的阶段性总结。那些在同伴眼中看见的自己,那些在实践中长出的勇气,都值得被好好珍藏。</p><p class="ql-block">而这绝不是结束。就像积极心理学教会我们的“持续生长”,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期的相遇-带着这段旅程赋予的接纳与勇敢,继续在优势的土壤里扎根,在利他的阳光里舒展,让</p><p class="ql-block">“美好人生”的模样,在每一次实践中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向终点致敬,更向新的开始问好。</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