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与黄宾虹,两位大师的深情厚谊,文/汪良发

媒体联盟•中华风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赖少其与黄宾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两位大师的深情厚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汪良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书画大师赖少其诞生110周年,又是黄宾虹大师诞生160周年。从诸多资料看,两位年龄尽管相差半个世纪,接触的时间也不多,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超乎寻常。在他们的情感与友谊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个人交情,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一种艺术精神的共鸣。他们的功与德值得赞美,值得讴歌,更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赖少其对黄宾虹的莫大帮助</b></p><p class="ql-block">赖少其广东人,早年投身新兴木刻运动,刻画出时代的呐喊,鲁迅曾称赞他是“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1937年,参加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捕,从“上饶集中营”越狱回到苏中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他因创立“立功运动”,被评为“干部一等功臣”。解放后一面做领导,一面从事书画创作。他既是一名革命文艺战士,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大师。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领导能力超强的领导人,又是一位广交朋友,与广大学者专家倾心相投的知心朋友。他关心、帮助过众多艺术家和学者,黄宾虹是得到过他关心帮助更多的挚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在20世纪芜杂的中国画坛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风景,是一位卓尔超群的艺术大师。在那时的画坛上,他与大画家齐白石有着“南黄北齐”之说。二人被美术界并列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黄宾虹高标自立的理论、黑密厚拙的画风、超前脱俗的艺术追求,走的是孑然独行之路,为他的艺术增加了释读者的难度。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画和理论极少为人所理解,从而蒙上了落寞孤寂的色彩,凄凄惨淡,备受冷遇。黄宾虹也自知时人难识其画,但他自信日后定放异彩。他曾断言:“我死后50年,我的画会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赖少其与黄宾虹在建国前未曾谋面。赖少其从各种渠道,了解黄宾虹的为人与为学。1952年,赖从南京调上海任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付主席兼秘书长。他以领导者慧眼识人的博大胸怀和发展中国民族艺术的深谋远虑,认为黄宾虹这样的艺术大家应得到推崇和宣传。赖少其到上海不久,就专程去杭州拜访黄宾虹。这37岁的赖少其跨越年龄与地域的距离,初遇87岁的黄宾虹。这一老一少的相遇,非但超过了简单的朋友关系,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段动人的“忘年交”佳话。黄宾虹那时由于两眼患白内障多年,而且越来越重,作画也很不方便。在赖少其的动员和鼓励下,黄老进行了两眼的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老人视力完全恢复。老人非常高兴,精神大振,每日作画不辍。</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九十大寿,有关方面特为老人举行寿辰庆祝会,赖少其出席会议并讲话,还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并发给奖状。</p><p class="ql-block">1953年10月,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得力于赖少其的积极推荐,黄老当选主席,赖少其为付主席同时任党组书记。1954年冬,赖少其在上海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共展出老人精品力作110幅,展出的效果相当好。展览结束,全部展品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萧峰教授在一篇纪念黄宾虹文章中引述了黄宾虹大师语重心长的话:“赖少其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中共文化界的好领导,对老朽关心备至,多次来看望我,一直帮助我把白内障治好。他懂艺术,是一位有识之士,这次又亲自策划为我祝寿。从他身上我看到共产党对我们这些文化人的关怀,是一位可深交的知心朋友。”①</p><p class="ql-block">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大师在杭州去世,赖少其去杭州为他治丧并致悼词。黄老去世后,赖少其帮助精选出几十幅山水作品,编辑成《黄宾虹山水画集》并安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为画集亲撰序言,对宾翁的爱国情怀、传统研究、艺术思想、师法自然、注重写生、笔墨特色、无私奉献等恢宏丰厚的艺术人生,作了全面回顾和高度评价。他还着力倡导栖霞岭和歙县潭渡的黄宾虹故居恢复为黄宾虹纪念馆,为弘扬黄宾虹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宾翁逝世后,赖少其撰写回忆和研究黄宾虹艺术的五篇文章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读黄宾虹论浙江》中,他详细阐述了黄宾虹学习渐江艺术七个方面的内容;在《黄宾虹先生的为人与作画》中诠释了“黄先生“笔法有五,墨法有七”,详细总结了黄宾虹关于山水画的创作要点和笔墨之道。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曾这样说:“能够对一位老一辈艺术家的人品、才艺做出深刻认识和总结评价,这是极为罕见又很难得的,体现了他对黄宾虹的深厚感情和作为艺术家的学识胸襟。②</p><p class="ql-block">多年来,赖少其对黄宾虹极力推崇与宣传。20世纪80年代,他首先倡议成立“黄宾虹研究会”。1986年,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赖少其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到了1987年5月,研究会在安徽歙县召开第二次会议,赖少其被推举为南方会长。</p><p class="ql-block">赖少其以深厚的情怀和责任担当,为黄宾虹故居和捐赠给国家的遗产,竭尽心力,做好保护、修缮和整理工作。1994年,他来歙县看黄宾虹故居,临离开时,捐款3000元以表达心意。这心意中,有崇敬、有嘱托,更有其期待。他晚年定居广州,鲍义来同志因工作去采访他,他仍然问起黄宾虹故居的修缮与保护等情况。临别时,让鲍义来转交1000元给黄宾虹故居,以补充修缮之用。现在黄宾虹故居已修缮一新,览厅内赖少其当年题写的“钦治学维勤,仰画风独创”楹联挂在显要位置。可以这样说,建国前,傅雷是黄宾虹最亲切的知音;解放后,赖少其是黄宾虹最亲密的知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赖少其虚心求学于黄宾虹及新安画派</b></p><p class="ql-block">赖少其的一生是伴随着20世纪的跌宕起伏、浪涛汹涌的时代潮流度过的。他从青年木刻家到革命战士、从“囚徒”到军队的干部、从文化官员到一代艺术大师,都有着传奇的色彩和卓越的成就。作为艺术家,他不仅在版画、书法、篆刻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造诣,而且在中国画方面更是学养高深,才情超群。50年代初,赖少其调至上海,和在杭州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相遇,从此交往甚密,受到黄老有指导和启示,他渴求跨入中国画的堂奥。</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可以说是赖少其学习国画的启蒙老师。赖少其不仅受到黄的悉心指导,还从他那里接触到大量的古画精品,开始对各家古画进行临摹、钻研、探索和创作实践。</p><p class="ql-block">黄宾虹十分强调学习传统,又能正确处理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的关系,这对赖少其有很深的影响。黄宾虹逝世后,赖少其经常去看望其夫人宋若婴,黄师母将黄老的“雁荡纪游”八幅写生图送给赖。赖少其很看重这套写生图,他说:“我装成一卷,便于旅行写生时学习。”③可见赖少其同志虔诚的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黄宾虹生前特别看好赖少其的人品和才智,将自己绘画的主张和美学思想传授给赖少其。赖少其继承了黄宾虹的艺术精髓,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黄宾虹是我研究国画的第一位老师。”④在黄宾虹的指导和画学思想影响下,赖少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大量临摹古画,学习传统。赖少其在研习新安画派过程中,特别看好清初画家程邃。经过四十多年新安画派的研习,取得突破性的提升。深研传统,表面看是一种简单的师古行为,实则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艺术突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赖少其自1959年来安徽工作,他勤于向这片土地上的前贤学习,并将之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从而拓展了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他在学习传统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诗中有“兵无武器难称雄,不学传统空唐突”的表述。当代著名画家俞宏理讲得好:“赖少其完成了从‘学习’到‘觉醒’的艺术蜕变。他的‘学程邃’之旅,最终通向的是艺术自我的彻底解放。这一过程生动地诠释了一个艺术真理:只有深入传统的堂奥,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的影子;只有完全成为自己,才算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在赖少其的笔墨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传统的永恒活力,也看到了个体创造力如何在与传统的对话中,放出耀眼的光芒。”⑤赖少其的学习路径与黄宾虹极为相似,却又有所不同。他重视学习黄宾虹的墨法,但从不仿其画。他说过,学黄宾虹画,鲜有成功者,学黄宾老法,必能成功。</p><p class="ql-block">黄宾虹九上黄山,大美黄山给他创作以无穷源泉,他自称是“黄山山中人”。赖少其的艺术风格也同样出自黄山。他的“踏遍江山图画里,一点一划汗满中”诗句正是由此而生。赖少其从1960年至1985年间,他以“黄山为师”“以黄山为友”,探索“师法自然”与“学习传统”之路,无数次登临黄山写生创作,将黄山山水意象与个人情感抒怀相结合,在充满动感的构图中,创新发展自己的艺术,从而在黄山画派众多艺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p><p class="ql-block">赖少其晚年定居广州,常年多病,但仍然在艺术探索上不停步,开始他的“丙寅变法”,寻求新的突破。这与宾翁晚年的“衰年变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年代与年龄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追求目标一致、寻求艺术升华的大师气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学篇》生动见证着大师的深情厚谊</b></p><p class="ql-block">2024年底,我购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岭南古籍出版社于2024年5月出版发行的《黄宾虹画学篇》。此书为一套四册,内收黄宾虹手书《画学篇》长卷、赖少其获赠《画学篇》和转赠王贵忱过程情况、王贵忱录黄宾虹《画学篇》、释文及众多学者题跋手迹。本书是迄今为止介绍黄宾虹《画学篇》最为全面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1953年,黄宾虹在目力极差情况下,奋力写出《画学篇》未定稿五份,分送赖少其、陈叔通、李济深和刘作筹四位知友,自己留存一份。次年7月,眼睛复明后的他又撰写了《画学篇释文》,并口授由诸乐三、王伯敏各写成白话文一份,可见《画学篇》内涵之丰富和厚重。</p><p class="ql-block">《画学篇》以七言古诗的形式,高度概括和表达了自己晚年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见解,无论在中国绘画史、艺术史还是书法史上都有着举重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画学篇》诗尾写道:“变异人间阅桑海,不变民族特殊性”“画学复兴思救国,特健药可百病苏”。⑥这是其晚年美学思想和绘画史观的重要体现,精美诗句表达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p><p class="ql-block">黄宾虹手书给赖少其的《画学篇》比其它四卷多出了112字,更见其珍贵价值。在末尾还有“赖少其先生斧削指正”,落款为“癸巳春日,宾虹九十,未是草,目生内障,字近涂鸦。”⑦赖少其当年获赠此资料极为珍爱,曾专门请著名书画家唐云题引首、白蕉题跋。题跋中写道:“上下千古,眼大如箕,晚年手笔,真是国宝。”⑧如此珍宝,赖少其本可永久收藏。他觉得这样的经典应让更多人了解,传之更广。这也是对宾翁大师知遇之恩、托付期待的一种积极回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7年,赖少其将此国宝转赠给羊城好友王贵忱。他在给王贵忱的信中讲到:“寄黄宾虹先生九十所书《画学篇》一卷。当时,宾翁是华东美术家协会主席,我是党组书记,故虽因眼患白内障,几乎在失明情况之下写的,力疾而书,如锥划沙。由你藏之,或可传之于世,也表我谢忱耳。”⑨王贵忱得此珍贵作品,岂肯珍藏。他主动出示,征得众多专家学者题跋,以广流传。众多题跋者有:赖少其、何蕉、王贵忱、吴灏、卢子枢、黄文宽、吴三立、李育中、齐燕铭、李一氓、周怀民、萧殷、容庚、苏庚春、商传祚、赵志钧、王伯敏、李遇春、林锐等,可谓南北学者,济济一堂,至为欣幸。</p><p class="ql-block">王贵忱题跋中写到:“此卷乃先生书赠革命前辈赖少其同志者,病目中写此皇皇巨卷,由以见宾翁、赖老过从之深也。”⑩ 林锐在题跋评价赖老:“世之习宾虹老人画法者多矣,而未见可比肩赖少其先生者。盖少其翁之师宾虹师其心而不袭其迹,加之天禀异赋,用工复勤,故能不囿于前人,于当代独树一帜。”⑪众多艺术家、学者的题跋内涵涵丰富、文字精美。因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举。从众多题跋的字里行间,我能深切感到,那时的艺术家心胸博大,眼界远大,为人纯真,彼此情感笃厚。他们所追求的是艺术精神的至高至远,他们展现的人性光辉至真至美,值得我们后辈敬仰、学习。现今时代,缺失的正是这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①《黄宾虹艺术研究论文集》,杭州出版社2011年第97页②《笔墨传承》,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8年,第83页③《笔墨传承》,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8年,第82页④ 同上⑤《黄山》内部资料 2025年第2期 第30页⑥《黄宾虹画学篇》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 第2页⑦ 同上 第10页⑧ 同上 第11页⑨ 同上 第12页⑩ 同上 第11页⑪ 同上 第8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汪良发,安徽望江人,中共党员,系黄山学院原党委书记,原安徽省派驻安徽外国语学院督导专员、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977年至2003年,在安庆师范学院先后任人事处秘书、科长、副处长、处长、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任黄山学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曾任安徽外国语学院督导专员、院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学术成果</p><p class="ql-block">长期从事高校党政管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承担教育部和教育厅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地方文化与特色高校建设》,主编《徽州文化十二讲》、《大学生入党教材[1]》等著作和教材。</p><p class="ql-block">出版图书</p><p class="ql-block">徽州文化十二讲</p><p class="ql-block">2008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p><p class="ql-block">《徽州文化十二讲》是2008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良发。</p><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本书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帮助我们把握徽州文化的体系和精神。</p><p class="ql-block">汪良发同志长期在高校工作,先后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两所高校担任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良发同志的著作《地方文化与特色高校建设》,这是汪良发同志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与创新感悟写成的。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0c48xw?first_share_to=weibo&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329455%20%EF%BC%88%E4%BD%BF%E7%94%A8@%E7%BE%8E%E7%AF%87%20App%E5%88%9B%E4%BD%9C%EF%BC%89" target="_blank">江改银策划主编参编入选的部分图书典籍和国家文艺社团颁发和授予的任命证书荣誉称号 </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nlpj5e" target="_blank">赖少其与黄宾虹 两位大师的深情厚谊 文/汪良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i9bryl" target="_blank">王铸九的画作融书法、篆刻之笔法、刀味于一体,笔墨纵放,笔力雄健,刚柔相济,骨气夺人,给人以绵里藏针的感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i87wj7" target="_blank">翰墨丹青映瓷魂任玉岭先生书画艺术与景德镇瓷艺的旷世合璧 王海沧(书法教师,出版专著《48堂亲子书法课》)</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ibvmnt" target="_blank">大儒笔墨奇迹:阮元以学养化隶法,朴拙中显千钧力道</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i9d7yb" target="_blank">截至2025年08月16日媒体联盟•中华风采美篇专栏(阅读量7000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