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天地间便开始了一场静默的变奏——暑气渐消,凉意初生。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来到了。</p><p class="ql-block"> 处暑时节,太阳直射点已从夏至的北纬23°26′南移至北纬11°28′,太阳辐射显著减弱。副热带高压南撤,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形成“昼热夜凉”的典型气候:白天最高温仍可达33℃以上,但夜晚最低温可骤降至20℃以下,昼夜温差常超10℃。这种变化被民谚精妙概括为“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而“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的诗句则道出人们对凉爽的珍视。全国范围内,处暑后雷暴减少,华北、东北率先迎来“秋高气爽”,而华西地区则因山地地形影响,秋雨偏多。</p> <p class="ql-block">元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据小篆的字形把“处”解释为“止”:“(图一),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zhi3)。(图二),処或从虍声。”学者林洁明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作(图三)、(图四),从止(足也)入冂(屋形),是居止之义也。于六书为会意。许书字作(图一),犹存古意,特将冂移至夂旁,遂误解为几。金文已加虍声作處,由会意变为形声,仍用为止处之意。”所以“処”的本意当为脚步入屋内,是居止之义,引申为止息、停止、休息。而在战国金文中,“処”字作(图五)、(图六),加声旁"虍"(虎头)演变为(图二),即后来的繁体"處",成为形声字,但核心意义仍为中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许慎的时代,简体"处"是该字的正体,繁体“處”反而是或体。</p> <p class="ql-block">图一</p> <p class="ql-block">图二</p> <p class="ql-block">图三</p> <p class="ql-block">图四</p> <p class="ql-block">图五</p> <p class="ql-block">图六</p> <p class="ql-block">古人将处暑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鹰乃祭鸟" :处暑时天高云淡,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古人观察到它们“食前必先陈列如祭”,赋予其“义禽”的道德寓意。元稹“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的诗句,正是借鹰鸟活动抒写秋意渐深之感。</p><p class="ql-block">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标志着自然界的收敛之势。肃,缩也,是萎缩、收缩、收敛。这种变化在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诗中化为“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视觉与触觉通感,而“朱颜易销歇”的慨叹更将物候变迁与人生迟暮相连。</p><p class="ql-block">三候“禾乃登”: 直指农耕文明的核心关切。"禾"为黍、稷、稻、粱等谷类作物总称,"登"为双手捧着装着祭品的“豆”。农作物收获后首先要祭祀祖先神灵,禾“登”之时,便是收获之时,所以登也用来表示农作物成熟,成语“五谷丰登”还保留了这个古意。民间就有“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等农谚。</p> <p class="ql-block">处暑的饮食以“滋阴润燥”为要,形成了独特的时令食俗,而其中又以食鸭传统最富代表性。“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民谚认为农历七月中旬鸭子最肥美。北京人食“处暑百合鸭”,江苏人则互赠鸭肴,取“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吉兆。从中医看,鸭肉性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正应对初秋燥热。</p> <p class="ql-block">应季食材还包括龙眼、莲藕、石榴等。龙眼益心脾,补气血,福建地区有处暑日龙眼配稀饭的吃法;莲藕甘脆爽口可缓解秋燥;石榴则因酸能生津成为时令水果,但需注意不可贪食。</p> <p class="ql-block">处暑的养生原则强调“早卧早起”与“秋冻”适度。处暑后人体进入生理休整期,易现秋乏,应较平日多睡1小时。衣着方面不宜过多过早添加,以提升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运动宜选早晚登山、快走等温和项目,避开午间炎热。</p> <p class="ql-block">处暑节气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间节点,自古以来就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从唐诗宋词到现代散文,处暑时节的物候变化、气候特征和民俗活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意象系统。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承载着古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意义的哲思,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历代诗人对处暑的描绘呈现出多元的情感色调和思想内涵。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堪称处暑诗的代表作:"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这首诗巧妙融合了处暑三候的物象——鹰祭鸟、天始肃、禾乃登,勾勒出一幅气韵生动的初秋画卷,而"缓酌樽中酒"的闲适姿态,则展现了诗人顺应自然、安享时节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则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开篇,用叠词"离离"和"袅袅"传神地表现出暑气消散、凉风初动的季节过渡感。全诗在描绘处暑景致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哲理思考。</p> <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苏泂的"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成为流传最广的处暑名句之一,直白而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酷暑消退、凉爽来临的珍视。吕本中的《处暑》诗则反映了地域差异带来的不同体验:"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说明南方的处暑依然炎热,与诗人的北方故乡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张穆的处暑诗描绘了一幅闲适的山居秋景:"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诗中展现了处暑时节隐居山林的雅趣和远离尘嚣的超脱,反映了文人雅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类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处暑闲适"主题。</p> <p class="ql-block">处暑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系统,承载着多重文化心理。首先,处暑代表着"苦尽甘来"的生命体验。经过漫长酷暑的煎熬,终于迎来凉爽的秋风,这种体验被赋予了道德寓意——坚持度过艰难终将获得回报。其次,处暑象征着"盛极而衰"的哲学思考。暑气达到极致后开始消退,自然界进入由盛转衰的周期,这引发了文人对生命盛衰、世事变迁的感慨。第三,处暑意味着"收获与积淀"的人生阶段。如同庄稼在处暑后籽粒饱满,人到中年也应有所积淀,这种类比在文学中多有体现。处暑诗词中常见的"禾乃登"意象,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暗喻人生的成熟期。最后,处暑预示着"绚烂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暑季的浓烈色彩逐渐被秋季的素雅取代,这种审美转变被文人赋予了精神内涵——从外在张扬转向内在沉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