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三道五十载,岁月如歌难忘怀—沈阳知青插队盘锦三道村五十载纪念

王兴杰

<p class="ql-block"><b> 《满江红•知青插队五十载归乡感怀》</b></p><p class="ql-block"><b> 岁月如歌,惊旧迹,霜痕雪点。</b></p><p class="ql-block"><b> 曾记否?阡陌泥泞,陇头星散。</b></p><p class="ql-block"><b> 陋宿数尺承夜雨,钢锹一把清泥甸。</b></p><p class="ql-block"><b> 五十载,梦里念悠悠,鹧鸪唤。</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杨柳老,霜痕满。</b></p><p class="ql-block"><b> 旧巷改,新颜展。</b></p><p class="ql-block"><b> 物是人已非,后生初见。</b></p><p class="ql-block"><b> 五秩流光驹过隙,一朝离土飞天燕。</b></p><p class="ql-block"><b> 夕晖照,推盏忆当年,共陶然。</b></p><p class="ql-block"><b> 王兴杰2025年8月20日</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0日,我们42名曾插队盘锦三道村的沈阳知青,踏上了返乡之路。今天的我们心绪不平,百感交集,因为我们在这里挥洒热血,奉献青春,度过那蹉跎岁月。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别样心情,离开城市与家庭,奔向辽宁南大荒,记忆犹新的欢送场面,仿佛就在昨天,革命的口号与歌声,难以淹没亲人离别的泪水。别无选择的我们,被卷入了举国上下的大迁徙运动。</p><p class="ql-block">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运动,谱写着现代的悲剧性史诗。所有的迁徙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悲壮与张力共融的史诗精神。特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别无选择的被动迁徙,</span>制度造就的对人性的压抑,悲壮就更避免不了。六百年前明代“洪武大迁徙”,一千五百万人离开城市,奔向边疆,在中国西部屯堡文化地区,他们的后人至今还穿着明代服装。与“洪武大迁徙”相似的规模更大的知青运动,虽然持续短暂,悲壮与张力融合而成的史诗精神,却影响了这代人的整体命运。</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歌,迁徙如诗。人性光辉使我们具有知青情结,知青情结使我们成为特殊的群体。知青是那个时代的符号,知青运动是历史的传承。伴随着强权主导的错乱,伴随着我们激情燃烧的青春,留给了这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别无选择,告别城市,远离家人,无法读书,不能就业,广阔天地,四处飘零,雨雪风霜,苦辣酸甜,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蹉跎岁月!狂热、虔诚、冲动、单纯、盲目、彷徨、挫折、痛苦、抗争、徘徊、纠结、无奈、抗章、无奈、祈望……我们经历着怎样的人生煎熬!历史让我们这代人成为奉献的一代、坎坷的一代、失落的一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到我们知青情结,无关乎你想遗忘,还是不想遗忘,因为情结主体属于潜意识;无关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与行为。尤其是知青情结融入了青春情结,定会深入到我们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海底,到处游荡与漂浮,作用于这代人的意识与行为中。传统教育影响下的人们极具包容,可以麻木,甚至还有歌颂,但谁又愿意回到那个年代?谁可以对这代人的集体悲壮,以及一生命运的影响,视而不见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载(宋代)说;“凡事一物立体”,巴尔扎克说:“</span>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蹉跎岁月也涵养了我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豁达包容的胸怀,以及对人间情义珍惜的精神,这些才是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失去与奉献,几乎影响了这代人一生的命运。举国上下的大迁徙运动虽然轰轰烈烈,并给我们注入了美其名曰的历史名字—知青,我们以自己的奉献为那场文革带来的艰难做了承担。祖国不应该忘记这代人的历史性付出,若没有我们那代人的承担,就不会有祖国的拨乱反正,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转折。若说我们个人收获,我想,唯有坚韧意志、包容胸襟、以及对世间情义的珍惜的精神。因为生活艰苦,让我们必须自强不息;因为磨难与适应,让我们学会了包容忍耐;因为风雨同舟,让我们才如此珍惜情义。正因为这代人不得不坚强,无论是面对广阔天地的困苦,还是面对回城后又失业的艰辛,这代人表现了超常的适应力;正因为这代人极具包容忍耐,才有了面对坎坷人生的狄奥尼索斯(酒神)般乐观精神;正因为这代人看重人间情谊,坚守着侠义的精神家园,才有了这跨度半个世纪的回归与相聚。</p> <p class="ql-block">王欣宝与王兴杰朗读由王兴杰所写的开场词,诠释了知青人的心路历程,以及插队五十载返乡纪念活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别样的心绪,还是乘坐大客车,便利的高速公路上,只用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p> <p class="ql-block">原镇党委书记任国兴与村书记迎候我们</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房子不见了,唯一可见的是我们当年房屋窗前的这条小河。当年我们曾饮用这里的水,还洗澡、洗脸、洗脚,我也在这里学会了游泳。</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位召集人代表全体知青向三道村书记曾送锦旗</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王欣宝与王兴杰</p> <p class="ql-block">  会看一点风水就明显看到,知青点这地方是藏风聚气之地,我想,可能与这个原因有关,原来的知青房子被拆了,村委会移到了这里,整体布局也呈现出山环水抱,太极八卦,明堂、案山、气口等要素也皆备。</p><p class="ql-block"> 原二队知青,我们都选在青龙之位合影,应该是对的,知青不会如明代洪武大迁徙那些人扎根农村,那是违背人道精神的,所以,我说:“一朝离土飞天燕”。<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当年在这里就曾表露过这样反思思想,遭受到政治围攻)。</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在条幅上签字,</p> <p class="ql-block">他层是我们当中最小的知青,作为兵工子弟,随家庭离开沈阳,迁徙到落后的三线,又迁徙到这里插队时,当年他只有16岁。</p> <p class="ql-block">在原知青点旧址前,村书记说起那年代艰苦条件,对我们知青的的艰难付出与带动作用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原知青连长刘静发言,回忆着往事,反思着曾经,赞扬这代人的精神风貌,表达感恩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马志民,本次活动召集人,现为民营企业主,在后知青联谊活动中,以及与乡村人员沟通过程中,肯于奉献,积极作为。</p> <p class="ql-block">任国兴,当年并肩劳动的还乡知青,后来的镇党委书记与县级领导。虽然已经七十岁,为迎接与陪伴我们,全力尽东道主之谊,安排非常周密。</p> <p class="ql-block">何卫国,随家庭迁徙四川三线地区,放弃政府人员优厚待遇,南下珠海等地闯荡。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兵工迁徙三线六十周年,</span>他赞助与付出,成功组织三线兵工子弟寻根活动。这次乘机而来,并给大家带来两厢好酒与好茶。</p> <p class="ql-block">任国兴家中,我们吃着为我们准备的好香的玉米</p> <p class="ql-block">来到村民王连山家中</p> <p class="ql-block">王欣宝,本次活动召集人,忙碌于活动,也难以抑制不平静的心情,当场朗诵自己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李秋,退休公务员,回到五十年前的故土,兴奋不已,诗兴大发,这些天诗作连连</p> <p class="ql-block">睡在一铺炕上,曾带着发给我们的五个馒头,行走18里一起参加高考</p> <p class="ql-block">  王欣宝,作为一改革后终身从事幼教的教师,具有多方面才能,本次活动承担了多方面的繁重分工,任劳任怨的品格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睡在一铺炕上</p> <p class="ql-block">马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的门前</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三道知青连长刘静,我们曾经中学同学,插队在一个小队,回城后都同在一个单位,一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连长与民兵连长</p> <p class="ql-block">由王兴杰所写的开场词</p> <p class="ql-block">AI对本人《满江红•知青插队五十载归乡感怀》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与原镇党委书记任国兴合影</p> <p class="ql-block"><b>   结语: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逝水流长,雨雪风霜,五十年驹隙一跃中。悲欢离合,苦辣酸甜,经历与承受就是我们的财富;追求理想,永不放弃,信念与坚强铸造我们这代人的人格。知青情结让我们忘不了蹉跎岁月,欢笑与泪水,田间与地头,生产队与青年点,还有那劳动之余唱起的悲壮的知青之歌,总是再现在我们潜意识的的睡梦中,总是再现在我们的青春回忆中。我们是历史的特殊群体,尽管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有各不相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名字——知识青年。今天我们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后知青的我们虽已步入老年,但我们会以我们的不老青春,守候着我们心灵的家园,守候着我们共情的家园。包容、释怀、领悟、惜缘。敬畏神圣,珍惜生命,做好今天,笑迎未来。</b></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王兴杰,本次活动主策划与男主持人。系退休教授,曾有知青题材作品作为文史资料发表于沈阳市政协主编的《沈阳知青》一书中,并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知青作品《七星文选》中任副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