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晴转小雨</p><p class="ql-block"> 上午8点, 大家齐聚塔山公园门口拍合影,各自学校同事、三五好友及老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拍够了再乘车前往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p> <p class="ql-block">曹宅老同事</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未见的金华教师进修学校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未见的区数学骨干脱产培训班同学余美女</p> <p class="ql-block">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上山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上山遗址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为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索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上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4年5月,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p> <p class="ql-block"> 上山国家考古文化遗址公园,探寻千年文明的足迹🌾,古朴建筑与历史文物交相辉映,拍照打卡超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老领导</p> <p class="ql-block"> 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分1号馆、2号馆,于2016年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展馆通过遗址本体展示、文物陈列、图文介绍、互动体验、科普教育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示上山遗址发现、发掘、命名、研究和宣传及科普等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1号馆</p><p class="ql-block"> 通过遗址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图文展板、多媒体等展示形式,从遗址发现、万年稻米、先民生活、上山文化四个部分来解读上山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同时,还原了“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概貌。</p> <p class="ql-block"> 2000年秋冬之际,在浙江浦江一个叫上山的小山丘,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遗址。遗址的文化面貌十分独特,被命名为"上山文化"。</p><p class="ql-block"> 上山遗址出土了大口盆、石磨盘等诸多典型器具,这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上山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它证明上山先民已经学会了水稻的种植,历史在这里率先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从此,人类开始向着文明和进步的道路加速前进。</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的横空出世,昭示了浙江在人类童蒙时期的灿烂文明,体现了这片神奇土地自古以来的创造活力,再次证明了拥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万年上山,万年传承。这万年的文化基因,必将续写浦江明天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浦江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开展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蒋乐平任领队。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香塘山背遗址”将调查队引到了黄宅镇渠南村。最早的 掘点“上山”的西侧中部,2000年11月中旬,发现了灰坑、夹炭红衣陶片等遗迹、遗物。上山遗址正式发现。</p> <p class="ql-block">一个遗址</p><p class="ql-block"> 一块陶片,红黑中透露出年代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一个遗址,指向未曾涉足的万年文化史。</p><p class="ql-block">一种发现,背后是神秘的探索历程。</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发掘</p><p class="ql-block"> 2001年2月至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上山遗址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房址等重要遗迹。为解开"上山"之谜,考古队将出土的夹炭陶片送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进行测年。2003年1月,获得距今11000年的测年数据。</p><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7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上山遗址正式公布于众。</p> <p class="ql-block">第二期发掘</p><p class="ql-block">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掘过程"精雕细琢",以期从地层学角度对遗址的年代提供证据。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这是旧石器的遗留特征,对遗址测年提供了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发掘期间,严文明先生等应邀到遗址现场考察。</p><p class="ql-block"> 2005年1月20日,上山遗址新闻发布会在浦江博物馆举行,产生巨大国际反响,日本朝日新闻社专门派记者前来上山遗址采访报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期发掘</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至2006年11月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更加丰富,大口盆为主的陶器群得到了更多的修复,除了大口盆外,还确定了双耳罐、平底盘等典型器物。</p><p class="ql-block">上山遗址北区,发现了跨湖桥文化类型遗存与上山文化类型遗存的地层叠压,证明了上山文化类型的年代确实早于跨湖桥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遗址西侧的探沟发掘中,发现了古河道,这对上山遗址古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第四期发掘</p><p class="ql-block"> 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发掘断续进行。发掘点在遗址的北区,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跨湖桥文化时期"壕沟"遗迹。另外,在北区的最北端,还发现了上山文化类型的晚期遗存。这期发掘,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开展而中断。</p> <p class="ql-block">一粒稻米</p><p class="ql-block"> 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袭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人类的智慧,记录了一场遥远的革命。</p><p class="ql-block"> 从此,一种寻常的禾本科植物,在南方无垠的大地上“疯狂”地生长。今天,它养育着世界近一半的人口。</p> <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中石片石器数量最是指可直接利用的剥落下来的石片或者边缘经过加工修理的石片,未经打磨,用来割取稻穗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同时也可以割肉、皮革等。</p> <p class="ql-block">一缕炊烟</p><p class="ql-block"> 一根根木头,搭建出简陋的房子,</p><p class="ql-block">从洞穴走出的人们,开始在这里聚集。</p><p class="ql-block">他们种植,他们也捕鱼、狩猎、采集,</p><p class="ql-block"> 一个原始的聚落出现了。一缕炊烟,这是东亚旧大陆的第一缕炊烟。</p><p class="ql-block"> 在神奇的上山之所缥缈升起,微醺了数千年的江南乡野。</p> <p class="ql-block">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次会议,</p><p class="ql-block">聚焦了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被命名为上山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个遗址群,</p><p class="ql-block">标志了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从岩相学观察,夹炭陶质地以掺入稻壳类有机质和黏土为主,主要见于大口盆的制作。陶罐掺入有机质和石英质火山岩颗粒。有些陶器是以泥质和混合质为特征,泥质陶的质地不含石英颗粒或有机物,而以黏土为主;混合质则是泥质中掺入少量的石英及有机质。黏土基质均包含大量单晶和多晶石英、斜长石以及白云母、闪角石等。分析还表明,陶器表面涂饰的红衣亦为黏土,与胎体相比,缺少包含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成分,这与泥料的提炼及烧造过程中的氧化反应有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上山万年炭化稻种</p> <p class="ql-block">世界主要农作物起源地</p> <p class="ql-block"> 距今一万多年前,最后一次全球性的剧烈降温事件结束了,人类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考古学家通常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觉醒的时代。上山文化走在这个时代的前沿,东亚人类文明从此开启了连绵不断、持续发展的万年历程。</p><p class="ql-block"> 农业,就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它改变了环境,改变了特定物种,也改变了我们。上山文化所在的金衢盆地是重要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这奠定了半个中国的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影响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定居”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对人口、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直接而且深远的影响。同季节性的狩猎采集社会相比,定居迅速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规模的扩大,也促使这些早期的定居者重新调整人和人的关系,产生逐步复杂的社会组织和亲属制度。</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上山文化因为较早进入这样的定居时代,因此能迅速发展成为以金衢盆地为中心、多达二十一处遗址的聚落群,跟同时期其他零星发现的定居遗址相比,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 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人群的规模和内在关系也日益复杂起来,人们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开始用物质文化来表达对人群(村落)关系的界定与认同。上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中年代最早,发现遗址数量最多,陶器组合和文化面貌最为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它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圈足罐为特点,是一套完整的生活表达。用不同的物质形式来表达人和自然世界的联系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精彩的文化实践。</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它重新定义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这之前的人类历史忽明忽暗,这之后的人类历史一步一个脚印。</p><p class="ql-block"> 上山就是那个最早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这片土地而言,这个脚印设定了早期中国发展的方向,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多元、一体、连绵不绝,这一切都从上山时代开始……</p> <p class="ql-block">2号馆</p><p class="ql-block"> 主要展示了20多年来关于上山文化发掘研究、宣传的大事记,图文并茂穿插相关图书、科普知识、考占动画等形式的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我们匆匆打卡2号馆就返程了,至此,金东区教体局退协办组织的部分退休教师开展为期三天的“传承清廉家风,弘扬传统文化”跨越万年溯源的研学之旅完美收官!</p><p class="ql-block"> “梦回当年”老师赋待一首</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速度快,</p><p class="ql-block"> 研学活动主题现;</p><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乐趣多,</p><p class="ql-block"> 相聚一回难忘怀!</p> <p class="ql-block"> 友友们,简单地说,这次文化探寻之旅 就是一粒稻米、一个窑、一个村。</p><p class="ql-block"> 一粒稻米:2000年考古发现了一粒炭化稻米,这是上山文化的重要标志,将中华文明历史推进到约一万年前。 </p><p class="ql-block"> 一个窑:考古发现上山遗址存在原始窑炉,用于烧制陶器等生活用具。 </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遗址被命名为“远古中华第一村”,是上山文化的核心聚落区。</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值得一看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