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最美的修行,每一次直面挑战、每一回奋起直追,都是在平凡日常中淬炼出的教育微光。成为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这三年,就是这样一段向美而行的旅程,那求索的脚步踏出了最美交响,让我看到了自身成长的更多可能……</p>  一、邂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8月,在去学习的路上,我捧起了《名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走进名师的故事,那份心灵的契合、经历的相似是最大吸引力,这让我确定自己在做的事、走的路是对的,也让我在对比中找到差距,寻得更高阶的成长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我成功入围了日照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在启动仪式上收到了这样一份不一样的见面礼——《承诺书》,当我看到五选三的条件时,顿时傻了眼,每一个都是不小的挑战,但还是战战兢兢地签下了这份沉甸甸的承诺书,这是第一次以完任务的形式实现再生长。</p>  二、深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压力就有了行动的张力,我马上着手做个人成长规划,是规划,也是目标,更是督促。落实到日常,我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一)理论与实践同向同行——以做课题为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提起课题,很多老师都从心里打怵,觉得那是专家做的事离自己很遥远,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11月,教育局组织我们到山东师范大学培训,其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报告为我打开了一扇智慧的窗,听旁边的同学说起她做课题的成果,顿时感觉自己在起点上就比身边人落下了那么多,于是返校后我马上开始疯狂补脑:我去知网检索与做课题有关的优秀论文,打印出来仔细研究;到公众号搜索获奖的课题申报书认真研读;还网购了《教师如何做课题》《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仔细推敲,试图通过专题阅读夯实理论基础,我的课题探路之行就此开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基于日常教学,运用“反刍式提炼法”,确定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说“问题即课题”,于是我开始了“反刍式提炼”:先从教学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出发,梳理成功做法,再联系日常备课、磨课和评课的经历,提取出了以下关键词:“活用教材资源”“链接生活资源”“项目式学习”“注重实践”“活动串联”“跨学科教学”“情境课堂”……这都指向了一个大的命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方向有了,课题研究的选题要从鲜活的课堂教学中才能“长”出来。市课题申报通知发布的时候,我们正准备学习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怎样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呢?我打算以家乡的非遗资源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方向,于是课题《莒地非遗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研究》应运而生了,非常幸运,该课题在日照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评选中成功立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成功申报课题给了我莫大的鼓舞,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走深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回应教育关切,以课题研究为支点,提出“融合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学生所学与生活所感建立有效链接很重要。经过前期课题研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带来的可喜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的教学主张——“融合教育”,以期使多方资源可以“理直气壮”走进儿童、润泽生命、丰盈课堂。就这样,教学主张从平时已做、想做和能做的理念、策略间“接”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拓宽理论视野,在实践中提升理性认识、构建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训赋能:成为日照“三名”建设工程人选以来,我参加了许多次培训,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理论视野,我也明白了,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始于真问题,成于真研究,终于真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启智:我喜欢寻着一个人去读与之相关的系列丛书:王维审的叙事、李镇西的班级管理、李希贵的学校管理、朱永新的新教育等等,这些名师的教育著作是教学的外延,也是实践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践培根:作为教师,实践是最大的优势,我们只有丰厚理论素养,扎根课堂实践,强化反思意识,才能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见的风景”,再转化成“走得到的景点”,从而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二)理念与成果同根同源——看见成长的更多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开阔,教与学的逻辑也越来越清晰,实现了一个个新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课比赛:先后荣获日照市思政教师讲党课特等奖,全市中小学教师竞赛课一等奖,全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山东省信息技术融合课一等奖,主持日照市思政“金课”立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开课、讲座:在全省思政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做课例解读,在全县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上作题为《我的教学主张》和《道法之道——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课堂教学》的报告,在日照教育公益课堂中作讲座,在全县新教师岗前培训会上作报告,在全县六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在全市“乡村振兴 送教助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科研:主持县课题结题,主持2024年度日照市社科联课题以优秀等次结题,主持日照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2025年度日照市社科联课题立项,荣获日照市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团队荣获莒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日照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日照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系列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教科研是架构在理论与实践中间的桥梁,不仅能解决“教而不研则浅”的现实问题,还能培养教师的研究思维,凝练成富有张力的成长坐标。</p><p class="ql-block">(三)示范与引领同频共振——踏上专业成长快车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的时间很短,一次次挑战接踵而来,把时间折叠压缩;三年的时间也很长,凭着一股迎难而上的精气神,实现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次进阶。我不禁感慨:被谁引领、与谁同行真的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被赋能的我,也努力把这份力量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路向好:以师德筑基,躬耕教学一线;靠专业引领,用实力赢得尊重;以辐射带动,教师发展从几个人的风景独好,逐渐成长为一群人的气象万千!</p>  三、希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的三年是我专业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在“三名”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局领导对我们的倾力培养和格外厚爱,也因为遇见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而奋起直追,终于在一次次的迎难而上后遇见了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专业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下步计划继续写好工作手记的前提下,先研读高品质论文,多思考背后的底层逻辑,再以讲过的优秀课例和做过的课题研究为基点,尝试写作、投稿,希望能早日突破瓶颈,邂逅新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微光汇聚星河,平凡成就伟大。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使命与担当,引领更多教师在乐业中把时光雕刻,在向美而行中聆听花开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