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师府 参道法脉

铎翁

<p class="ql-block">昵称:铎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769957</p> <p class="ql-block">  琵琶峰下,泸溪河畔,一座府邸静立千年。清晨的泸溪河笼罩着一层薄雾,癸卯秋日,我沿着贵溪上清古镇的青石板路前行,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门前一对石麒麟静默矗立,仿佛守护着千年道脉的秘密。府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额,两旁楹联上书:“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这副对联不仅道出天师世家的历史源远,更昭示着其与权力交织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是宋徽宗赐建给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府第。穿行在头门至二门的硪石甬道上,两侧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及赞教厅分立两旁。这些建筑曾是历代天师办理道教事务的场所,如今虽经多次修葺,仍保持着王府式道教古建筑群的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  二门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上绘有秦琼、尉迟恭等六尊门神像。道教的多神特点在此得以彰显,十八般古代兵器分立两旁,威严凛然。门前古井名为“灵泉井”,又称“法水井”,清澈井水映照着千年兴衰。</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二门,眼前豁然开朗。玉皇大殿重檐歇山,巍峨壮观,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十二天君陪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原演法大堂内的康熙御书“碧城”匾额和乾隆御书“教演宗传”匾额仍悬挂于此,见证着历代帝王对天师道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玉皇殿西北是天师私第,门旁石刻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横批“拙浦西京”。门内影壁饰有鹤鹿蜂猴”图,取厚禄封侯”之意。私第建筑中心是三省堂,堂前绿色磐石上隐约可见两仪图像,名为“太极石”,也称“送迎石”,历代天师送客至此留步。</p> <p class="ql-block">  私第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呈现封建王府气魄。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中厅(狐仙堂)和保存文物陈列室,这里展示了金匾、铜镜、铜钟及天师玉印,三五斩邪雌雄剑等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  私第西侧是万法宗坛”,这里是张天师在私宅的祀神之所,自成院落。元朝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将三山符篆(龙虎山正一玄坛、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玄坛)收归龙虎山,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p> <p class="ql-block">  院内置三殿,正殿供奉三清、四御、三官、五老;东配殿祀司法神王灵官,西配殿祀财神赵玄坛。院中千年古罗汉松青翠葱郁,雌雄两株并排侍立,为世所稀贵。万法宗坛的成立标志着正一道在道教中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符箓派道派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漫步灵芝园,金桂银桂芬芳四溢,我不禁沉思天师道千年传承的奥秘。东汉张道陵在蜀地创立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斋醮方术传教,后到龙虎山修道,作《道书》二十四篇及《灵宝经》,成为道教开山祖。道教以黄帝为元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创其神道信仰。</p> <p class="ql-block">  在三省堂前,我凝视那块“太极石”,思索祖天师张道陵“己不由心,身又安能由己”所体现的自由与自主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道家对心灵自由与身体自主关系的理解,与道家清静无为、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核心教义形成了深刻呼应。</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之所以能利益万物,正是因为它不拘于形,随方就方,随圆就圆,从不自恃、自是、自我、自矜。这种柔弱不争的品格,正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而不强求。</p> <p class="ql-block">  “己不由心,身又岂能由己”并非否定人的主动性,而是强调只有心灵达到虚静无为的状态,身体才能真正摆脱外在束缚。这种思想与“无为而无不为”的辨证思维一脉相承,体现了道家对自由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p> <p class="ql-block">  走在参天古木下,我思考着天师府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挑战。作为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天师府不仅是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天师道面临着诸多挑战。第63代天师张恩溥之后传承无以为继,反映出世袭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困境;道教文化节虽然吸引海内外信徒,但如何让古老教义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相对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离天师府时回首望去,“嗣汉天师府”五个大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座干年府邸见证着道教的兴衰沉浮,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正如《老子想尔注》所言:“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道教的不争之道,或许正是其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的奥秘所在。</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不争不等于逃避。如何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智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或许是道教面向未来需要思考的课题。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适应,千年道脉才能继续流淌,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天师府之旅让我感悟到:道教文化犹如府内那对千年罗汉松,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而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智慧,对于应对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困惑,仍具有重要启示。唯有心灵虚静如水,方能映照万物本质,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自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