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农历闰六月,正值盛夏中伏,高温闷热。初九日,恰雨后初霁,气温三十摄氏度上下,与前几日动辄三十六七度相较,使人顿觉异常舒爽。</p><p class="ql-block">夏是宁夏的夏。早上七点,乘车前往宁夏,是为文学采风而往,是定边县文联、作协组织二十余会员赴宁夏灵武、青铜峡以“山水重相逢,文脉共书写”为主题进行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宁夏,你好。</p> <p class="ql-block">长城内外</p><p class="ql-block">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p><p class="ql-block"> G20青银高速定边往银川段,基本是沿明长城走向的。在平稳的车行中,是最适宜欣赏长城风姿的。长城如一条长龙,静静地卧于盐州大地,几百年,诉说金戈铁马、历史烽烟,守护这片广袤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天地相接的地方,是碧空如洗的天空,湛蓝,万里无云。恰逢雨后,蓝天是明净的,养眼的,赏心的,让人心情大为惬意。而天底下,铺着的是一大片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毯,竟然看不到裸露的黄土地。泛灰的柠条是大西北著名的耐旱耐寒植物,还有沙柳,当然也少不了沙枣树、白杨树、胡杨树。这些乔木、灌木与小草错落有致,布局得那么协调、匀称,就好像有意为之,聚在一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年前,或者更早些,这是无法想象的。定边人经常往来于银川,对这片盐碱、粗粝沙地再熟悉不过,即使盛夏,植被也稀疏,一大片一大片露出大地的真面目,就像“驯鹿身上出现的大块大块的瘢痕”。今天,还是同样的地方,绿植却茂盛疯长,给黄皮肤土地盖上了一件绝美的绿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向生活在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不息追赶好光景的所有人致敬,是他们改变了这里,让这里沧海变桑田。</p> <p class="ql-block">印象灵武</p><p class="ql-block">据百度:灵武,古称灵州。西汉,置灵洲县。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将灵州之南金积堡析出改设宁灵厅,将同心堡、红寺堡析出改设平远县,将花马池分州(今盐池县)改为盐捕厅。1950年,吴忠市析出。2002年,灵武改由银川市代管。灵武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分为西部平原,东部台地。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3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灵武市总面积30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14亿元。</p><p class="ql-block">一个大西北内陆县级市,俊美的“容颜”,远不止于此。进入市区,你会发现道路四通八达,崭新平整;街道整洁干净,布局得体。行道树,绝不似绥德千狮桥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相反,是整齐划一,迥然相同。随处可见公园、步道;高大健硕的胡杨、国槐;体态各异的枣树;低矮或方正或圆润的小槐树隔离带;还有袖珍池塘,以及何田田的莲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直观感觉,这座小城的绿化率是很高的,一切给人以舒适惬意之感。</p><p class="ql-block">宜居城市给人美的享受,当然离不开日常管护的一群人,向他们致敬。当然,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市委市政府在一座大楼里办公,说是大楼,其实也就是九层的一个建筑,东西不过三十米;市人大和市政协又是在一起办公。这是否是另一种资源充分利用的智慧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灵武人的心灵是美的。</p><p class="ql-block">这座近似袖珍办公大楼建在七级台阶之上,对面是国旗小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微风下高高飘扬。广场的南沿有一颗漏出石榴籽的大红石榴雕塑。广场四周是垂下秀发的垂柳,还有各种花坛、景观树。从办公楼台阶下来,沿着广场中轴线就到了石榴雕塑,转过身来,手抚石榴,回望来时路,石榴、旗杆与办公楼额顶悬挂的国徽处于一线,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耀眼。从石榴雕像向南走,穿过东西主干道,就到了灵武枣博园。</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暖心的还不止这些用心打造的外物,深植灵武人内心的包容、大气更是动人、暖人的。一辆核定49人高度近4米的旅游大巴直接可以泊到市政府第一个台阶下,没有围墙,当然也没有大门,连保安都无意阻拦,只是在二十余人拾级而上、鱼贯进入大厅时才上前问明来意。这份温和、这份信任、这份包容、这份大气,不能不令这些访客心头一愣,周身暖意,进而舒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行程刚刚开启,就对这个城市有了颇多好感。</p> <p class="ql-block">邂逅白芨滩</p><p class="ql-block">据多个资料记载,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53年建场,1985年批准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与宁夏河东机场相毗邻,其北界距银川市仅10km,其西界距黄河5~10km不等,位于毛乌苏沙地边缘,引黄灌区东部的荒漠区域,总面积74843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1.73万公顷以柠条为主的天然灌木林生态系统和2万公顷以猫头刺为主的小灌木荒漠生态系统,属荒漠类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野生植物53科170属306种;野生动物23目47科115种,占宁夏回族自治区野生动物种数的43.3%;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芦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鸢、大天鹅、鸳鸯等2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有绿翅鸭、白琵鹭、猎隼等23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凤头鸊鷈、草鹭、大麻等39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有普通燕鸥、白眉鸭、琵嘴鸭等8种。</p><p class="ql-block">沿着长城状步道蜿蜒而上,来到近二百平米的观景台,极目四望,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满眼绿意,尽收眼底,美得心动。远眺西北方向,贺兰山横亘,是为保护区的天然屏障,保护区恰如其脚下卧榻的孩子。西面是几片湖水,明净澄碧,就是保护区的眼睛。从工作人员所指方向望去,黄河影影绰绰,依稀可见,让人不由想到“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之雄浑壮美山河!一山一河交相呼应,共同守护保护区,滋养宁夏大地。</p><p class="ql-block">进入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一帧帧、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无声的文字,向来者讲述白芨滩的前世今生和白芨滩人的壮举。即刻,到访者眼前仿佛是战天斗地的激情场面,耳边仿佛回响着荡气回肠的人进沙退奋斗史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几十年,几代人,守护一方水土,让保护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昔日漫漫瀚海到今日葱茏绿洲,白芨滩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誓言,绿色从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延伸。白芨滩人心中一定装着一个梦,一个绿色的梦,他们坚信绿色其实就是人类的底色和本色。他们才真正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一群人,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探幽长流水</p><p class="ql-block">从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沿保护区内公路行约二十分钟车程,就来到了神奇的长流水景区。长流水管理站是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八站之一,管护面积2千余亩。</p><p class="ql-block">探访者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远远望见两山犬牙差互,逶迤而去,其间有一条明亮的带子,水也,周围芦苇高大茂密,芦花正开。</p><p class="ql-block">景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自然天成的集旅游体闲、野生动植物观赏、影视剧外景拍摄等为一体的绿色区域。</p><p class="ql-block">据随行的杨贵锋老师介绍,长流水源于百年前,成于神奇中,在毛乌素沙漠深处,方圆两公里内三股清泉分别从沙山脚下(沙泉)、细草根处(草泉)、石缝隙中(石泉)滴渗而出,渐成涓涓细流,叮咚作响,终汇成溪,蜿蜒前行,长流水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一行人卷起裤管,手提鞋子,游走在细流的沙滩上。或踩在河滩上,或泡脚于水流中,冰冰凉凉的感觉从脚底顿时沁入身体的每个细胞,令人舒爽万分,大呼过瘾。</p><p class="ql-block">溯游青青流水,寻访源头,期间可观置于山顶的烽火台;三泉汇流处,可赏裸根桑、野杏林;沿途踏水踩沙、赏石观绿。</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说,虎口瀑布(31米宽,高度落差6米)、蛇尾瀑布九道湾(长200米,由5个小瀑布连环形成,高度落差16米)、双龙口瀑布(14米宽,高度落差11米)三大沙漠瀑布风格相异、赏心悦目,为塞上一绝。可惜,在此次探幽寻访中未能谋面。但干鸟洞、山间窑、鳄鱼石、积累岩,点点是神笔、处处有灵性倒弥补了未见神奇瀑布真面目的部分遗憾。</p><p class="ql-block">整个长流水景区,沙石、湖、泉、瀑、溪绝景天然集成,滑沙场、跑马场、沙漠越野、沙滩足球、水上排球、水上冲浪等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流水景区引人入胜,令探幽者念念不忘,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漫步“青绿莳光”</p><p class="ql-block">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p><p class="ql-block"> 与《小雅·鹿鸣》这首诗描绘出的意境不谋而合的地方在这个盛夏被寻到了: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青绿莳光露营地。</p><p class="ql-block"> 走进营地的鹿场,只见几十只体型优美的梅花鹿时而信步,时而撒欢。游客们在鹿园的苹果树上随意摘下几个自然生长的果子,投喂这些“小可爱”。梅花鹿也很享受这样的互动,偶尔发出阵阵呦鸣声表达着欢迎。</p><p class="ql-block"> 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白芨滩防沙林场在2023年获评了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2024年,林场多方调研考察,在治沙文化内核基础下,聚焦梅花鹿、鸵鸟养殖产业,以种养殖为基调,以绿色康养为核心,融合观光、餐饮、拓展、研学、采摘、露营为一体,设置互动区、帐篷露营区、烧烤广场、团建拓展区、网红打卡公路等,倾力打造青绿莳光露营地,让来此处的人们能感受到白芨滩治沙人的苦,更能享受到白芨滩治沙成果的乐。</p><p class="ql-block">抛开城市的喧嚣,暂别繁忙的生活,在城市边缘,在山野之间,把时间交给自己,把自己交给自然,架桌椅,拾天幕,有酒有肉听风眠,真正在这里实现疗愈心情、疗养身体的康养体验。</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他们脚下这片林是从沙漠中抢回来的。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这里已实现了沙退林生。粗壮茂盛的樟子松、白杨树都是治沙人几十年前种下的,后期陆续种植槐树、白蜡树、苹果树、桑葚树、枣树等,从而形成了游人们置身于此的丛林景观。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或露营或漫步,无须担心紫外线灼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路驰骋,一路艰辛,一路花开。最原始的荒漠、最早扎起来的草方格、最低矮的沙生灌木、旱生植物组成的小树林、再到丛林……关于沙的立体景观画徐徐展开,青绿莳光露营地是从防沙治沙到用沙享沙的最好印证。</p> <p class="ql-block">做客“作家之家”</p><p class="ql-block">盛夏,葳蕤生香。在“作家之家”做客,赏环境之美,品书香之味,实在是一桩趣事、乐事、雅事。</p><p class="ql-block">鲁兴华老师早就等候在远在公路旁的大门处。看到陆续从车子上下来的客人,鲁老师笑靥如花,频频招手。来访者丝毫不觉得生疏,反倒像老朋友又见面了。鲁老师边走边向来访者介绍周遭的环境,激情涌荡,兴致勃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干净的甬道,两旁有高大的桃树、杏树、苹果树、桑树,还有不知名的好看的树木,绿意正浓,苹果和桃子的脸蛋已开始变红,满树都是,特别诱人,让人有摘一颗尝尝的冲动。低矮的有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陆续成熟、香气逼人。</p><p class="ql-block">这个位于青铜峡市陈袁滩镇的院落,总面积450平方米,2016年,由鲁老师自筹资金创建,是宁夏首家民间文艺创研培训基地。两层小楼从正门走进去,渐次悬挂着有关机构授予的牌匾和宁夏本地及全国多位著名作家的题词及书法作品,屋内设有展览厅、作家书屋、多功能会议厅、培训室、创作室等。</p><p class="ql-block">从鲁老师的讲述中知晓,读书是她的平生挚爱,写作则是改变她命运的阶梯。她18岁时高考失利进入企业成为一名工人,因为热爱读书和写作,一路成为乡镇干部、专业作家。她说写作让她认识了很多朋友,接触到一个个对文学孜孜渴求的文学爱好者,这让她萌生了在家乡打造一个文学创作根据地,用微薄之力为本土文学积蓄更多力量的念头。</p><p class="ql-block">据鲁老师介绍,寒来暑往8年间,作家之家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家”先后策划组织了“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青年作家读书创作”公益培训以及“文学新锐”作品改稿会、文艺评论座谈会等。重点培养的100多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和90多名校园小作家的近500篇作品相继被《人民文学》《小说月报》《青年文艺家》《散文选刊》等刊物杂志刊发,70多名学员先后被宁夏作协、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宁夏作协诗歌学会及各市县作协、评协等吸收为会员。作家之家的志愿者队伍由成立之初的10余人扩大到近100人,鲁老师个人也荣获了全国文学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切,令每个到访者赞叹不已,更敬畏于鲁老师对文学的情怀和她对文学青年的关爱还有对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担当。文学是绚烂的,它像极了点点繁星,装饰千万个多彩的梦;文学又是深刻的,像极了摆脱困厄的天马,力量于精微之中震撼人心。作家之家把文学的火种根植在了贺兰山下、宁夏平原,以至黄河两岸,已然打造成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示范品牌,成为宁夏乃至国内集自然生态、人文旅游、文艺交流以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文旅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走进黄土地文化村</p><p class="ql-block">从作家之家到黄土地文化村是不消工夫的。</p><p class="ql-block">宁夏黄土地文化村位于青铜峡市陈袁摊镇,紧邻青铜峡旅游圈——青铜古峡漂流、108塔、鸟岛及黄河中华世纪坛,直坐黄河岸边浅滩自然湿地之上。</p><p class="ql-block">文化村占地约2800余亩,有各类建成(在建)别墅230余栋,基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600亩园林景观苗圃,400亩湿地休闲垂钓亲水体验园,200亩生态循环经济养殖园,600亩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亩设施农业采摘园等休闲农业区位优势已经形成。社区环境、园林景观和美丽乡村主题元素特色俱显,吃、住、行,游、乐、购一体化功能逐渐完善,成为全域旅游环境下游客一个不可多得的舒适驿站,这为黄土地文化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优越的配套环境。</p><p class="ql-block">文化村以弘扬黄土地文化为宗旨,以引领全国黄土地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集中体现包括黄土地农家餐饮、黄土地貌景观模型、黄土地婚庆服务等在内的十多个具有浓烈黄土地文化滋味的特色板块。</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在黄土地文化村,游客将有机会品尝到来自包括宁夏、内蒙、陕西在内的黄土地七省区各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肴,也可目睹神秘西夏王陵、大漠沙坡头奇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等模型,真实地领略和体验犹如骑驴抬轿、唢呐秧歌等独具黄土地文化特色的婚庆服务仪式。俯瞰整个园区,可切身感受特色文化助力文旅事业和助推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美哉,黄土地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酣游西鸽</p><p class="ql-block">从青铜峡市区一路西行,转几个弯,来到大坝电厂,再穿过铁道,再行十多分钟车程,一方方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就展现在眼前。随行向导说已进入贺兰山东麓青铜峡鸽子山葡萄产区。</p><p class="ql-block">青铜峡鸽子山,见证了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文明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人类文明。烽火台下,西鸽湖畔,坐落着这座令人神往的酒庄。古老的风穿越时空而来,刻画出今人紫色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酒庄在鸽子山产区拥有20000亩葡萄园,其中15000亩是20年树龄以上的老藤葡萄园,有葡萄品种蛇龙珠、赤霞珠、黑比诺、霞多丽、长相思等20多个。</p><p class="ql-block">来到酒庄大门处,所有人都露出惊异的神色,被这座风格奇异的建筑所震撼。接待来客的工作人员介绍,酒庄建筑是用近20万块贺兰山石垒成,具有中国古城特色兼具现代感的巨大圆形建筑,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包含葡萄酒酿造区、橡木桶酒窖、灌装区、瓶装陈酿酒窖、专业品鉴区、游客接待中心、庄园酒店和有机特色餐厅。整体呈外圆内方的结构,“圆”代表融汇世界的兼容并蓄,“方”代表严谨守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外圆内方的建筑结构,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谦和智慧,体现了酒庄致力于成为国际顶级酒庄的勃勃雄心,也表达着酒庄的朴素理想:酿一瓶宁夏风土的好葡萄酒。</p><p class="ql-block">2017年酒庄正式成立,年设计产能1000万瓶,2019年10月通过世界最高标准的“BRC国际质量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该认证的酒庄。</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西夏时期,因这里种植的葡萄品质极佳,使者出使宋朝时曾“兼赍葡萄遗州郡”作为礼物。“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元·马祖常),“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都是宁夏葡萄酒栽培历史悠久的佐证。</p><p class="ql-block">贺兰山东麓区域地理条件优渥,东临黄河,拥有引黄灌溉的便利条件;西靠贺兰山,得到天然的屏障保护。有效积温达到3000℃,病害少,年降水量180mm到200mm之间,光照充足达2900小时至3100小时,土壤透气、透水保肥性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适宜栽培酿酒葡萄产区之一。2003年,贺兰山东麓获得了“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成为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第三个获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烽火台遥望,西鸽酒庄由泾渭分明的两部分组成,一边是有巨大发酵罐、进口灌装线和几千个橡木桶的生产区域,一边是极具设计感且充满诗意的精品酒店。鸽子山、西鸽湖、烽火台……古老的生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来自远古的印记;葡萄藤、酿酒罐、橡木桶……新生西鸽酒庄在贺兰山的庇佑下正在蓬勃生长,等待着有一天展翅飞翔……</p> <p class="ql-block">品味维加妮</p><p class="ql-block">维加妮酒庄的故事,从种下一株葡萄藤开始。</p><p class="ql-block">在青铜峡树新林场西沿山公路边,高架桥下,维加妮酒庄的指示牌立在路边。这里位于交通枢纽处,鲜有人烟,只有远处的风力发电机不知疲倦地转动。</p><p class="ql-block">“维加妮”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来访者纷纷猜测:庄主姓魏名佳妮?接访者一脸神秘,最后微笑着解释:“维加妮”谐音“我加你”,代表着庄主与合伙人的紧密联系与团队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妙哉,维加妮!</p><p class="ql-block">酒庄的Logo是酒庄主建筑的线条缩影。酒庄的主建筑从外观上来看是一座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二层洋楼。酒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连绵起伏的贺兰山脉与浪涛汹涌的滚滚黄河。内部装潢是中式现代风格,优雅而不失大气。酒庄大厅陈列的葡萄藤标本,也代表了酒庄的生存之本——种植葡萄。</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酒庄拥有“兰山伯爵”、“甘鸽”和“贺之巅3556”三大主营品牌。2014年生产的“兰山伯爵”特级珍藏红酒和2015年生产的“兰山伯爵”特级珍藏红酒分别获得2017年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葡萄酒大赛金奖,同年3月又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大赛金奖!</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安排来客就坐品酒厅。一股沁入心脾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房间内陈设简单大方,窗明几净,酡红的美酒早已斟于透明的高脚杯。“一看,二闻,三品”,就连持杯的手势,品酒的姿势都给来客普及了一下。原来,喝葡萄酒还有这么多讲究,这倒是让品酒者大为震惊,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酒香浓郁,品者微醺。终有一天,维加妮和产自贺兰山的葡萄酒会成为世界葡萄酒市场中耀眼的存在。唯有将葡萄种植得好,酿造得好,并将市场做大,才能让全世界共同品味到贺兰山东麓的风采与美味……</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 西边的云彩遮住了害羞的夕阳,迸溅出美丽的七彩光线,为天幕画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为期短暂的两日宁夏采风行,为到访者装满了行囊,给采风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宁夏,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