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苕溪»</p><p class="ql-block"> 作者: 某外国语实验学校六(2)班 </p><p class="ql-block"> 张正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人戴表元在《苕溪》诗中曰: “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苏轼曾赞叹"苕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条发源于浙江天目山麓的河流,自唐宋起便是文人笔下的江南意象,明代更被《西溪百咏》誉为"吴越之脉,江南之魂"。</p><p class="ql-block"> 苕溪古称"苕水""陵水",因两岸长着芦苇(古称“苕”)而得名。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支流,地跨杭州(临安、余杭)、湖州(安吉、吴兴),以东西苕溪为干流,全长157.8公里,流域面积4576平方公里。东苕溪源出天目山南麓,兼具防洪与灌溉功能;西苕溪源于天目山北麓,穿安吉竹海,是沿岸乡民"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就出生在苕溪岸边的临安城。她的母校也是我妈的母校——临安中学,就座落在苕溪旁,她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临天桥。据外婆说,她小时侯的苕溪水位很高,溪水经常满满的,特别是下大雨,河水就会漫过堤坝,发生洪涝灾害。但一到夏天枯水期河水会很浅。中午上课前或节假日,她和同学们会结伴去苕溪河里玩水,捞小鱼,捉虾,翻开石头抓小蟹。那时侯的临天桥桥面还没现在的四分之一宽。一到晚上过往行人稀少。后来上游建起了里畈水库,溪水就能调节了。如今的临安城区苕溪两岸高楼林立,景观优美。一到晚上灯火璀璨,五彩斑斓,一片迷人的景象。特别是夏天的夜晚行人熙熙攘攘,吃过晚饭后的人们都要来这里遛达遛达。</p><p class="ql-block"> 苕溪曾因暴雨山洪(东苕溪)、枯水阻航(西苕溪)而被称作'暴川',明清时期甚至有十年一灾的记载。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对苕溪治理的记载。好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苕溪的治理也愈发成熟。</p><p class="ql-block"> 苕溪曾是"漕运通衢",更是精神图腾:苏轼、吴昌硕、郁达夫曾在此留下诗画与赞叹。从古代沟渠到数字治水,苕溪见证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这条流淌千年水脉,仍在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