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西城区魏染胡同深处,灰墙黛瓦间藏着一处特殊的院落,这里既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静静诉说着近代中国新闻人的热血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里,木质楼梯仍留着岁月的痕迹,这里曾是《京报》的编辑室与印刷间,当年油墨的香气似仍萦绕。后院的生平事迹展中,邵飘萍坚守真相、不畏强权的故事,让“报人风骨”有了具体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推开院门,影壁上“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邵飘萍为自己、也为新闻事业立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邵飘萍(1886年—1926年),原名邵新成,字振青,浙江金华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报人,被誉为“新闻全才”,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为新闻事业殉道的报人。邵飘萍在此创办的《京报》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故居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现了邵飘萍的办报历程和新闻救国史。</p> <p class="ql-block"> 京报馆编辑部和经理室。北边是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南头是总经理吴定九的办公室,中间是用于制版编译的共享大厅。楼内还还原了老照片中邵飘萍办公室的场景,摆放着办公桌、沙发、茶几等办公用品。</p> <p class="ql-block"> 陈列于京报馆的那台老旧打字机,虽已沉寂多年,却似有微光流转,静静闪烁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报业往事。</p> <p class="ql-block"> 创办《京报》:1918年,在北平创办《京报》,提出“铁肩辣手”的办报宗旨(源自“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主张新闻自由,敢于揭露军阀政客的黑暗统治,报纸反帝反军阀立场鲜明。</p> <p class="ql-block"> 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恰是“报如其人”。作为他与同仁践行“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这一新闻理想的阵地,《京报》始终爱憎分明,这四字便是对其风骨最精准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 一张邵飘萍与夫人汤修慧的老照片,画面虽已泛黄,却清晰留存着他们相携的身影,沉淀着跨越时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邵飘萍曾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其创办的《京报》因敢于触碰反动当局的利益而遭查封。1919年8月,他被迫再次流亡日本,直至1920年才重返祖国。在日期间,他如饥似渴地研读日文马列著作,从中汲取新思想、新知识,并撰写出版专著,成为20世纪早期中国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拓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24年冬至1926年初,邵飘萍立场鲜明:他支持冯玉祥发动的“首都革命”,为“三一八惨案”死难者发声鸣冤,更助力郭松龄发动反军阀斗争,坚决反对张作霖的独裁统治。这份铁骨铮铮,让反动军阀对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最终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在北大红楼的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与学员毛泽东相识,二人交往颇为密切。毛泽东后来曾回忆起邵飘萍,深情地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对这段师生情谊极为珍视,即便到了晚年,仍称自己是“邵飘萍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邵飘萍故居内,还设有“百年红色报刊展”展厅。这里系统梳理了早年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报纸,通过珍贵的报刊原件与史料,再现了它们当年刊登的关键新闻,串联起红色报刊的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院落,胡同的喧嚣与院内的沉静形成奇妙对比。这处不大的旧址,不仅是文物,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老一辈新闻人用笔墨书写的担当,也让每一位参观者读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文素材均源自邵飘萍故居及京报馆旧址的现场展板,在此谨致以诚挚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