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丰台区郭公庄一带,安安静静的街道边,立着个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span>墓的主人是西汉广阳顷王——汉武帝的孙子刘建和他的王后。</p><p class="ql-block">有介绍说:该汉墓遗址规模宏大(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结构完整清晰,包含梓宫、便房、内外回廊等,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葬内容丰富,</span>是研究西汉丧葬制度的核心实物。1995年10月20日,大葆台西汉墓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建成于1983年,它是中国首个汉代遗址博物馆。后因为整修,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直到今年才得以重新开放。新开放的博物馆完整地展示了墓室结构及文物,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地标。</p><p class="ql-block">趁着当下人还不多,我今日赶紧跑过来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蓟城何处?</p><p class="ql-block">展览开篇,就提出了这么个问题。</p><p class="ql-block">蓟,是周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之一。</p><p class="ql-block">蓟城建在永定河北岸一块地势高燥的黄土台地上,又称“蓟丘”(即今北京西客站东南)。后来,永定河南面的燕国灭蓟,迁都于蓟城。因此,燕、蓟,就成为了北京古地名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西汉本始元年(前73年),汉宣帝改广阳郡为广阳王国,封燕剌王刘旦之子刘建为广阳王,定都蓟(今北京市区西南)。</p><p class="ql-block">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废除广阳国,改设广阳郡。</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复设广阳王国,封刘良为广阳王,仍治蓟城,建武十三年(37年)撤销建制并入上谷郡。</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封拓跋建为广阳王,共传八世。</p><p class="ql-block">东魏时期,权臣高欢废除广阳王国。</p> <p class="ql-block">考古证据表明大葆台西汉墓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盗墓行为,但墓葬主体结构和部分珍贵文物仍得以保存。尽管被盗严重,墓葬仍出土了近千件随葬品,包括精美的玉器和车马殉葬遗存,印证了西汉诸侯王葬制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附上展出的部分刘建墓中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包括出土的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形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鎏金青铜兽面铺首:在大葆台1号墓黄肠题凑木墙的正南方,设有一个门,宽3.6米,高3米,门上装着图中所示的鎏金青铜兽面铺首,高24.5厘米。</p><p class="ql-block">“铺首”是门上的拉手装饰件,做成猛兽的形状是为了镇凶避邪。据学者考证,这种样子的铺首,是从青铜器上的兽面衔环耳演变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各种动物的骨</p> <p class="ql-block">发现的炭化板栗,粟……</p> <p class="ql-block">透雕螭虎玉佩:透雕螭虎纹玉佩,出土于大葆台2号墓墓室的东北侧。白玉质,圆形,直径7.1厘米。</p><p class="ql-block">玉佩采用透雕技法,上部镂空成樱花,中间镂雕一只盘曲螭虎。“螭虎”即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螭即无角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中国古代,螭虎在玉玺和璧上很常见,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阴线条刻出其身形,均两面刻。玉佩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显示出精细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龙纹玉璜</p><p class="ql-block">一号墓出土。青玉质地。用方折回转的线条勾勒出抽象的龙纹。这种纹饰被称作秦式龙纹,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玉器上比较流行。璜的顶端和一侧各有一穿孔,便于佩戴。玉璜纹饰细密繁缛,采用阴刻线雕琢手法,装饰华美,展现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简称“玉舞人”。出土于2号墓,墨玉质,扁平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两面皆以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身着长裙,弯腰甩袖。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属于装饰玉。</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一号墓的龙凤纹韘(shè)形佩为白玉质,双面雕刻,带有褐色沁斑。圆孔处上尖下圆,呈韘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蜿蜒、凤首高昂,栩栩如生。其上阴刻云气纹,内外边缘处又雕弦纹一周,龙凤形态纹样错落其间,更添美感。文物鉴赏该玉佩纹饰简洁脱俗、纹饰间巧妙组合,为汉代玉器纹样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尤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韘为古代射御工具,用以钩弦张弓。这种独特的设计在韘形佩中极为罕见,彰显了汉代工匠精湛的玉雕技艺。</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二号墓,造型如獠牙弯曲的解结锥,一端锋锐,另一端雕刻凤鸟回首,透雕羽毛与眼睛,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鸡血红玛瑙。由北方草原丝路贸易而来,表面呈现鸡血红花纹,色彩鲜艳,质地细腻,推测可能曾作为嵌件用于漆器等器物。 </p><p class="ql-block">作为汉代北京地区的重要文化标识,大葆台遗址共出土千余件汉代文物,其中玛瑙制品反映了当时与草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是研究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及物质文化的关键实物。 </p><p class="ql-block">鸡血红缠丝玛瑙一面磨光,另一面粗糙,推测其原始用途为镶嵌器物(如漆器),这种双面处理工艺体现了汉代玉器加工的精细程度。 </p> <p class="ql-block">“渔”字铁斧:西汉时期,青铜器已经走向衰落,铁器得到很大发展。在大葆台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墓当中的“渔”字铁斧。</p><p class="ql-block">斧柄是木质的,经过两千多年时间已经烂掉了,只剩下一个斧身。斧身呈梯形,两侧略带弧形,上面有铸造的痕迹,为铸铁产品。斧子的一面有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p><p class="ql-block">渔阳郡的故城,就在北京密云县的西南。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刘建墓是中国最早采用“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王陵之一,该制度为汉代天子及诸侯王专用,需皇帝特赐。墓室以1.5万根柏木芯垒砌,形成五棺二椁的奢华格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中使用的建筑形式,确切地说,“黄肠”即柏木之芯,亦称“刚柏”。其色黄而质地致密,故曰“黄肠”。“题凑”谓以木条、木块垒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故曰“题凑”。</p><p class="ql-block">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樟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题凑”不仅有着“题凑”所原有的稳固的功能,更象征着尊贵、君臣一统与君主独尊的国家观与君主论,象征着尊君一统的文化内涵。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用柏木的黄色木芯做“题凑”的梓室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刘建墓的地宫规模宏大,结构特殊。墓室的中心采用梓宫、便房、题凑等营建形制。</p><p class="ql-block">梓宫用的是为帝王做棺荐时使用的专用梓木,因此尊称帝王棺棹为“梓宫”;便房位于墓葬的中部,内设宽大的黑漆朱彩坐榻,是帝王的坐席,象征帝王生前起居饮食娱乐的地方;题凑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中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为汉代皇帝及诸侯王特用葬具。这种葬制从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始,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介绍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南向,平面呈“凸”字形,墓坑口大底小形如斗状。全墓由墓道、甬道、外回廊、题凑、内回廊、前室、后室等组成。</p><p class="ql-block">刘建的父亲刘旦因谋反被诛,刘建以谨慎守封29年,他的墓葬规格既反映其诸侯王身份,也隐含着西汉中央对诸侯的管控策略。</p> <p class="ql-block">龙首玉枕,<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首为枕端部饰件</span>。</p><p class="ql-block">龙首鎏金,镶嵌玉片为饰。昂首阔嘴,用水晶作眼睛。青玉作牙、舌、双角。龙首下部为长方形铜座,侧面浅浮雕龙爪,造型别致生动。</p> <p class="ql-block">大葆台博物馆不是很大,展厅布展很好,对文物考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注:介绍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