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我入伍后听一些首长老兵说我团有两位高人。一位是我团的副团长于明久,一位是二营的营长李志逵。七六以前入伍的战友基本上对他们有印象。于明久是我团的工兵奇才。李志逵是我团有名的“李铁嘴”。<br> 我在《远去的战争》中曾纪录了这两位老首长的故事,我在书中对于明久的描述基本上是由李锡平和刘长利处获取的信息。什么只上过小学,自学高等数学,可以百步穿杨,打枪百发百中。李志逵营长率领二营出征,没有他当机立断,可能全营被越军包饺子,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有人当俘虏了,所以我把他写成工兵一团的大英雄。因为书不是官方版本,自然给作者有很大的自由度,是我的个人看法,至于其他战友怎么看也有各自的看法,不能强求。<br> 书出版后,我想寄书给他们。听说李营长已去世,他没能看到我的书,成了一种遗憾。于明久副团长我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到处打听他,送书给他,万一被世俗的人看成有何企图。上月刘长利战友想再要我两本再版的书,他原来赞助了我一千元,他又用微信红包发了300元给我,他告诉了于明久首长的地址和电话。我就把自己的书寄给了他。他收到书后很高兴,几次打电话来。也把他写的《少年从军记》寄给我。刘长利战友曾和我讲于首长耳背,一般都是他的家属刘阿姨打电话来。后来于首长亲自打电话来,谈了很多,说看到书里写的团首长和战友很亲切,说王登祥政委原来是他连里的排长,人很好。杨春生政委能力很强,很幽默。讲白副政委像老大哥一样关心他。讲到特务连,无线分队,把当时干部名字一个个报出来,如数家珍。我虽然只在台下看到过他坐在主席台的样子,第一次电话聊天一聊就是近一个小时,好像有相见恨晚,忘年之交的感觉。<br> 昨天下午我收到于副团长的《少年从军记》,昨夜一晚把书看完,对于副团长的传奇人生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他是我团真正的奇才。<br> 于副团长写的书真实朴素,可以说比我的书更朴素,没有一点文学艺术的渲染,他原汁原味地把一道没有污染的农家菜端上现今的餐桌,真可以说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于明久是山东临淄人,也就是我们工兵一团诞生的地方。<br>于明久在书中写道:<br> 经过八年抗日和两年多的解放战争,参了军的伤亡很大,广大群众和适龄青年都明白参军的道理,但也害怕参军。有的人家任凭干部几十次的动员就是不松口答应去当兵。有的人家,村中去家中敲锣打鼓就是震破了窗户纸也坚决不答应。没有办法,村干部只能搬出奖惩的办法试一试。加大优抚军属的条件:参军的家属可换好地、住好房,奖励300斤小麦等条件。不参军的要缴村公所300多斤粮食,把好地换给参军的军属等。<br>我们家我兄弟四人,但我过了春节才15岁,不够年龄。但村中招兵不够数也要挨批受罚。为了完成任务,我也成了他们动员目标。轮流动员,软硬兼施,还找上和我家关系最好的于子春三叔,道泉的夫人舒惠、道兴的奶奶去做动员。使父母亲很为难,天天叹气偷偷地流泪。我看到父母这样受难,使我动了去参军的念头。当时,促使我去当兵因素的有四个,一是要提高家里在村中的地位,使父母和三个弟弟能在村里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生活。二是换好地、近地、多打粮、少付劳力,减轻家庭负担,住好房,有粮吃,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三是给母亲报仇,因为一个国民党兵打过母亲,使我天天怀恨在心。四是十多年来看到的军队数解放军对老百姓最好,我就参加这样的军队。娘听了我的理由又点头又落泪。父亲就给我讲杨家将沙滩会,我就宽慰父母说:我年纪小,到部队也是当勤务兵,在后方,就是上了前线,我灵活,多加小心也不一定会死,就是死了,不是还有我三个弟弟吗?<br> 于副团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参军的,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果换成官方文章,绝对要大动手术,哪怕到我的手上,也绝对不会用上软硬兼施这样的贬义词。俗话说:亏本生意没人做,杀人的事情有人做。就是反映一个人性的东西。当年毛主席领导人民闹翻身就是打下了江山,没房子的有房子住,没有地的有地种,没有媳妇的能娶上媳妇。所以穷人就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天下打下来了,果然实现了这些理想,还可以离休。没有一点好处谁跟着你闹革命。打江山、得江山,坐江山,败江山其实是朝代更迭周而复始不变的过程。做人很快,一眨眼就是一辈子,碰上兵荒马乱倒霉,碰上安居乐业走运。<br> 于明久作为我团的精英,他是工兵教员又是射击教员,听说在我团时经常私自到弹药库拿子弹去打鸟,练出了一手好枪法。我团作为工兵一团,为天下第一团,应该说是赫赫有名,像于明久副团长这样的人才应该青云直上弄个将军才行。但最后是副师职教员离休。他出国当军事顾问时,以我团的技术股长出去的,回来时碰到文革,干部冻结,叫他轰轰烈烈地做了几个月巡回报告之后,只到我团当了一个副参谋长。后来成为我团最年轻的副团长。又调到军区作战部,后到华安水电站军管。我团康团长转业时,有三条路让他选,一条到工兵一团当团长,一条到南昌步校工兵教研室当主任,一条到军事学院当教员。他不敢到工兵一团当团长,他说有四个副团长都是老资格,抗日老干部,自己太年轻,部队都是论资排辈的。康团长从步校调到我团当团长,有多少人私下讲他不懂工兵专业。后于明久选了第三条路,他认为选对了,但现实和理想总是错位的。<br> 他在书中写道:<br> 1988年军队继续裁减,国防大学也大裁员,军兵种室裁员三分之二,年满55岁的师以上教职员一刀切后仍超编,因此就减临近55岁的,我只差三个月就满55岁,所以也在裁减之内。从年龄上划线无话可说,只有服从,也就是命运安排吧!本来到手的正师职、大校、高职,在一道“三不动”的禁令下就化为乌有了。离休时有三个条件:建国前入伍,副师职五年以上,我都够,只有一个老16级,差一点,我是新16级,只好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br> 命运的安排,于副团长的仕途就停留在副师职。他心里也是有气的,正师没弄到,他要求外出疗养,领导让他去北戴河,云南,重庆,武汉,转了一圈,到处都有宴请,脚下踩遍了名胜古迹。一回来裁减后“三不”的怨气全消了。<br> 于副团长确实是一个人才,我曾写到他可以一目十行,百步穿杨。他在书也真实地写到了,他进军二郎山时,年令很小硬是跟着部队翻过了5000多米的折多山,他在康藏公路上当过牛司令,养了三条牛,运输给养和器材。在朝鲜战场上,他排地雷,架桥梁,反特务,后来回国后当教导班长,培养出了很多战斗骨干。当时提干部也讲文凭的,虽然他很优秀不能提干,1954年底,军委工程兵政委黄志勇来我团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特批四名教导连优秀教练班长为干部,他被任命为三连三排排长。他在书的节章标题写道:勤学加苦练,英名贯全团,胸怀真才学,非校也提干。<br> 他也在书中道出了自己情感世界,1958年家母身亡,他千里北上奔丧,到家后母已下葬,他为了父亲和弟弟妹妹生存,狠心地谢绝了两位漂亮女友,接受父亲和兰英的要求,娶月梅帮助家庭共渡难关。<br> 后来他又上工程兵学院。归来后成了工兵一团优秀连长。在五连他创了优秀连,二连是我团的主力连,当时不能创优,一营营长硬把他要去,又创成了全团的优秀连。<br> 他到坦桑尼亚当军事顾问,工兵专业和射击专业得到了尼雷尔总统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高度赞扬。他在坦桑尼亚一年自学了非洲斯语,可以用斯语教学,自己还成了专家组的翻译。1985年国防大学来了一批非洲学员,他领着英语翻译之前,先用斯语和非洲学员交谈,英语翻译说,你讲的什么语啊。他说我讲的是斯瓦西里语,让那位专业的翻译大跌眼镜。<br>他离休后又成了太极高手,被选为国防大学太极拳协会的会长,他大校都没有挂上,却成了将军的太极老师。国防大学的校长邢世忠上将找到他学太极,他说自己也是半路出家,你要学我给你找体育大学的老师。邢校长讲,我了解过了,你就是国防大学最好的老师,我就拜你为师。邢校长是于明久的山东老乡,原来是南京工程兵学校毕业,当过工兵科长,后来参加自卫还击战,改行当步兵,青云直上,副师长、师长,军长,军区副司令,国防大学校长,一聊天知道于明久工兵这历史,邢校长自谦地说是自己运气好,如果不改行,可能当个上校就不错了。邢校长叫爱人老柏送了一架收录机给于明久表示感谢。于不收,老柏讲,老邢明年还要跟你学太极剑呢。总后的王克部长派车接于明久到他办公室教太极。人都要有一个好心态,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看不惯,气不通就病。于明久首长也想通了,想想一起当兵的,有的牺牲了,什么都没有,有的回家当农民,做牛做马,有的一起入伍,职务没有自己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身体才是自己的,健康是金钱买不来的。 于明久的老年生活是依心而行,潇洒太极。他名下学过太极的师以上干部有1300多名。他列了一份名单。总后部长王克,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政委王茂润,成都军区政委张志坚,二炮司令杨国良,北京军区司令李新良,武警司令杨国屏,总后政委董宜胜,二炮政委史可信,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这些上将全是他的太极弟子,军级干部有好几百人,地方干部,如福建省委秘书长黄文麟,山东政法委书记孙淑义,国家安全部副部长丁人林,广东省委副书记黄华华也是他的弟子。他还带领表演队上电视台,让全国观众都看到了。太极到处都在练,但凭于副团长这智商肯定学的精湛至极,要不然那么多将军成为他的弟子。不学太极可能他难与这些高级将领近距离地接触。所以太极又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他的老年生活也其乐融融了。<br> 有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是看他当多大的官,也有人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是看他赚多少钱,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也标定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把当官作为人生坐标的,当然什么低三下四的事都可以做出来,他认为目的达到了就行了。比如谷俊山送了钱,还不够,还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献给徐才厚,谷俊山有这个德性,他女儿也是他的种,甘愿为父亲脱下裤子与徐才厚云雨。有的为了多赚钱,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的出来,什么亲戚朋友,上级下级,战友同学,设圈套,下陷阱,目的就是钱。<br> 当然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人,所以这些人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也让人不齿。<br> 真正靠自己的本事当上大官,赚到大钱,自然会流芳百世。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自然遗臭万年。<br> 我团出的大官不多,正师级干部到有几个,是不是水平就比于副团长高,心里想的可能有,站出来大声说的可能没有。<br> 尽管于副团长从副师职离休,在我心目中他就是我团的奇才。<br> 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