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如何让一线教师真正理解并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是培训领域的难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下午,南宁师范大学杨上影高级工程师在广西2025年“国培计划”钦州市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座,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师教育教学变革”为主题,用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教学温度的分享,为这一命题交出了精彩答卷。</p> 导课 <p class="ql-block"> 第五小组组长陆莉莉进行导课,介绍授课老师杨上影的重要学术成果及荣誉。</p> 专家介绍 <p class="ql-block"> 杨上影:南宁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为教育部信息技术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工信部产教融合数字化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执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主要起草人主持制定工信部「AIGC开发与应用工程师」行业标准,同时参与「AR开发工程师」标准研制工作;参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工作,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TITT项目认证优秀讲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开发应用研究,主持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慕课8门,累计开课60学期,服务学习者逾40万人次。其中主持课程或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门,主持与参与课程共获省级一流课程认定7门。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0项、广西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4部,开发数字课程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先后被授予广西教学名师、南宁师范大学优秀园丁等荣誉称号。</p> AI变成教学伙伴 <p class="ql-block"> 面对“人工智能”这类易显晦涩的主题,杨老师的首要成功在于搭建了“技术平民化”的解读框架。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以纯AI制作的短视频《兵马俑打工记》巧妙导入,以“变革”为切入点,将AI技术比作“会成长的助教”,用“教师生活的小伙伴”破题,瞬间消解了我们对新技术的疏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AI技术带来的变革”时,他避开了复杂的算法原理,转而聚焦课堂场景:“以前我们备课,得翻教材、查课标,找图片,忙活大半天;现在用AI工具,文生图,图生视频,只要输入正确的指令就行。还有出试题也很简单,比如,只要输入‘三年级数学,侧重除法应用,含5道基础题+3道拓展题’,三分钟就能生成带答案解析的试卷,还能自动调整难度——这不是偷懒,是把时间还给备课和学情分析。”这种贴近教学实际的举例,让抽象的“变革”变得可触可感。</p> 从知道技术到会用技术 <p class="ql-block"> 讲座的核心价值,在于清晰勾勒出“AI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杨老师没有停留于技术优势的空泛夸赞,而是通过“AI赋能的路径”板块,系统呈现了从“工具使用”到“模式创新”的进阶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AIGC赋能工具集”环节,他像展示“教学百宝箱”般,演示了文生图,图生视频,课件自动生成等实用工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强调“工具是死的,场景是活的”,比如介绍思维导图生成工具时,特意提醒:“让AI替你做教案,它可以生成10个思路,你要做的是结合班级学情,挑出最适合的那个,这才是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清醒认知,避免了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遮蔽。</p> 用提示词破解技术痛点 <p class="ql-block"> “提示词工程实践”作为讲座的点睛之笔,精准击中了教师使用AI工具时的核心困惑——“为什么我用AI效果总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工程师现场演示了从“模糊指令”到“精准指令”的优化过程:从“帮我设计一节语文课”到“针对小学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请帮我设计一个45分钟的完整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课后练习。教案风格要简洁明了但内容详实,适合我作为新手教师直接使用。教案要突出课堂互动与个性化学习,同时采用活动教学法,融入小游戏和实践操作。语言要生动活泼,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请按照标准教案格式输出,要包含时间分配,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至少2个小组合作活动。不低于30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I生成的方案质量差异立显。这种手把手的实操指导,让教师们意识到,驾驭AI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水平,而在于教学经验的精准转化。</p> 课堂学习氛围浓 <p class="ql-block"> “一句话生成视频,你们想到什么画面?”</p><p class="ql-block"> “和小王子一起看日出!”</p><p class="ql-block"> “还是宣传一下钦州美食吧。”</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么把一句话变成视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课过程中,杨上影工程师授课幽默风趣,一会儿跟学员互动,一会儿放个自己制作的关于“人生遗憾”的视频,一会儿把自己的头像换成另一个人的,跟我们现场直播授课。时而举个案例,时而侃侃而谈。全程高能全程精彩,那些生涩的高科技在杨老师那里信手拈来,一会儿教文生图怎么做,一会儿教图生视频怎么弄,一会儿教在希沃教案怎么做,一会儿教怎么让AI帮忙写演讲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场里,学员们目光紧随着老师,也没忘记做笔记,需要的时候就拍一下照片,在融洽欢乐中学习,一下午收获满满当当。</p> 后记 <p class="ql-block"> 杨上影工程师的这场讲座,既是一次技术普及,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他用幽默化解了技术的严肃,用实例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用清醒的认知平衡了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小学教育科研骨干而言,这样的分享不仅教会了“用什么”“怎么用”,更启发了“为何而用”——人工智能终究是服务于教育的工具,而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才是驱动教学变革的核心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的价值,正在于让技术与教育在碰撞中实现了温暖的双向奔赴。</p> 结课 <p class="ql-block"> 第五小组成员黄飞敏对杨上影工程师的讲座进行精彩评课。</p> 组员学习照片 学员心得体会 <p class="ql-block"> 听了杨上影教授关于人工智能驱动教师教育教学变革的分享,深刻认识到 AI 为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力量。它打破传统教学边界,重塑育人模式,推动教师向 “智慧引路人” 进阶。作为教育工作者,需以开放之姿拥抱技术,借 AI 赋能教学创新,让教育适配时代需求,为培养未来人才筑牢根基,共赴教育数智化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浦北县白石水中心小学梁雪丽</p> <p class="ql-block"> 听了杨教授智启未来课程,我收获颇丰。课程里,杨教授通过解读、分析《兵马俑打工记》的制作,从基础算法到AI工具实操演示,让我刷新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杨教授教会我们用AI处理数据、生成创意内容,如何利用AI高效辅助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未来,我会继续探索AI应用,将所学融入实际,在AI助力下提升做事效率,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发展。</p><p class="ql-block"> ——钦州市那丽镇中心小学苏培成</p> <p class="ql-block">杨导师深厚的学识,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了全新认识。尤其用视频《兵马俑打工记》生动有趣,更演示了如何按需求生成专属视频。从创意构思到AI工具实操,每一步都体现了对新技术的精准把握和教学应用的巧思。这不仅展示了AI赋能教学的无限可能,更让我们明白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为我们打开了用AI创新教学的新思路。</p><p class="ql-block">——浦北县寨圩镇中心小学 覃丽云</p> <p class="ql-block"> 一开始还担心AI是高冷技术流,结果杨老师一开口,就把“变革”讲成了身边事——原来AI早就悄悄溜进课堂,不是来抢饭碗,是来当“助教”的。从AI技术带来的那些让教学效率翻倍的变化,到它怎么一步步帮老师减负增效的赋能路径,听得老师们暗暗叫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下:这下午没白坐,脑子里的“教学操作系统”算成功升级了。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们把AI变成“教学伙伴”,让课堂更有意思,自己也能偷点懒——毕竟,会用工具的老师,才是懂生活的老师嘛!</p><p class="ql-block"> ——浦北县江城街道中心小学 黄家萍</p> <p class="ql-block"> 杨上影工程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课程,让我对AI与教育的融合有了从“浅层认知”到“深度理解”的转变,也深刻意识到AI时代教师的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p><p class="ql-block">——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中心小学唐凤</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黄家萍、陈燕飞、杨春梅 </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班主任、唐 凤 、潘家辉</p><p class="ql-block">学习心得/覃丽云 、苏培成 、</p><p class="ql-block"> 梁雪丽、<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飞敏</span></p><p class="ql-block">审核/陆莉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