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街道三社区开展纪念战日战争80周年主题教育

任玲

<p class="ql-block">  8月21日下午,红山街道三社区7支部与11支部联合开展了一场以“铭记历史、赓续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抗日战争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伊始,全体党员齐聚一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悟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张振华书记精心准备了一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党课,带领大家重温了抗日战争80年来的峥嵘岁月,并结合当前社区发展实际,深入剖析抗战精神对推动基层治理、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启示。</p> <p class="ql-block">在认真聆听张书记的精彩讲解后,与会党员们又共同学习了诗人阿紫的作品《纪念碑》。任书记以这首诗为切入点,深情讲述了赵一曼、杨靖宇等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引导大家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随后,在平安枫的带领下,大家以饱满的情感齐声朗诵《纪念碑》,在铿锵有力的文字中感悟英烈不屈的精神,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微党课主讲人:张振华书记</p><p class="ql-block">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兵团精神——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p class="ql-block">一、回望胜利荣光,筑牢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80年前的1945年,历经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落幕。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刻,无数中华儿女热泪盈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要记住:胜利从不是偶然。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籽仍战斗"到赵尚志率队屡破日军防线,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士气,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凝聚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走过最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从战火硝烟到戈壁拓荒——兵团精神里的"抗战基因"</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和平的曙光洒满大地,但建设的征程又摆在眼前。1950年,一支特殊的队伍带着战火中淬炼出的坚韧,踏上了新疆石河子的戈壁荒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里走出来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石河子,"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没有房屋、没有良田,甚至连饮用水都要靠人拉肩扛。但这些战士们没怕过:抗战时能在枪林弹雨中抢阵地,如今就敢在戈壁滩上建家园。他们放下枪杆拿起锄头,用钢钎凿开冻土,用扁担挑来河水,把帐篷当营房,把地窝子当住所。</p><p class="ql-block"> 有位老兵曾说:"抗战时是为了'不被欺负',现在是为了'站稳脚跟'。"正是这份传承自抗战精神的"韧劲",让他们创造了奇迹:短短几年,万亩良田从荒原里"长"出来,第一座棉纺厂在戈壁上立起来,学校、医院跟着拔地而起——石河子从"无人区"变成了"戈壁明珠",而支撑这一切的,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p><p class="ql-block"> 其实细想,兵团精神与抗战精神从来都是相通的:抗战精神里的"爱国",是兵团战士扎根边疆、保卫祖国的初心;抗战精神里的"血战到底",是兵团建设中"艰苦创业"的底气;抗战精神里的"团结协作",是兵团人"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日常。从战火中保家卫国,到戈壁上建设家园,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三、以精神为灯,照当下之路</p><p class="ql-block"> 80年过去,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石河子成了现代化城市,棉田连成片、工厂忙生产,兵团人的后代仍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故事;全国上下,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处处是奋进的身影。但我们依然需要问自己: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接过"抗战精神""兵团精神"的接力棒?</p><p class="ql-block"> 对党员同志来说,这份传承可以是"小事里的担当":就像抗战时战士守阵地,我们守岗位——在工作中少找"借口"多想"办法",像兵团人凿冻土那样啃下"硬骨头";就像兵团人互帮互助,我们在群众需要时往前站,把"爱国"落在给群众解难题的实处;就像先烈们盯着"胜利"不放,我们盯着"目标"不松,在各自的岗位上往前闯——这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有位石河子兵团纪念馆的讲解员说:"每次讲起老兵们的故事,都觉得他们从未离开——他们的精神就像石河子的白杨树,根扎在土里,杆向着天。"80年过去了,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兵团建设的"拓荒期"也成了历史,但那些精神里的"根"——爱国、担当、坚韧、奉献,永远是我们往前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四、不忘来路,方知向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80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坐标。从抗战胜利到兵团建城,从戈壁荒原到繁华都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从来不怕难,只要精神在,就没有跨不过的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的是先烈,更是要唤醒自己——把抗战精神里的"勇"、兵团精神里的"实",融进每一次工作、每一次选择里。就像石河子的白杨树,顶着风沙也能往上长,我们也该带着这份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拔节,为脚下的土地、为身后的人民,再添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对80年前胜利最好的回应,也是对那些用生命换和平、用双手建家园的先辈,最好的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