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单元统整备课指导 教学设计共研提升</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勇杰名师工作室单元备课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h5><br> 蝉鸣渐歇暑气收,研思不辍启新程。为持续深化新课标理念落地,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讨成果转化为新学期教学实践动能,张勇杰名师工作室“名师+”研修共同体于8月30日晚再度集结,以“单元统整备课指导,教学设计共研提升”为主题开展研修活动,以扎实的研思成果为即将到来的新学年筑牢教学根基。会议由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清姜小学范琳老师主持,曹雪柏、王聪两位教师作核心分享,工作室主持人张勇杰全程参与、点评,并提出实践要求,现场研讨氛围热烈,成果丰硕。<br> <b> </b><br> <b> 一、统整设计同分享</b><br> 第一位分享的老师是曹雪柏老师,他以五年级“万物有灵”单元为切入点,聚焦“借物抒情”语文要素,构建了梯度分明的教学体系。首先,他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梳理,对学情有了准确把握后,设置了精准的单元目标,也对课时做了合理的安排。然后,他以“心爱之物分享会”为核心情境任务,以“纵览万物有灵,集心爱之物”、“文咏自然万物,悟分享素材”、“让分享更美好,定活动规则”、“笔绘心爱之物,精彩共欣赏”四大任务为抓手,设计“发布征集令—分享素材—创作展示”的闭环流程,串联《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教学。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白鹭的优雅”“花生的质朴”等物象与情感的关联,到仿写《落花生》中“借物喻人”段落,再到迁移运用至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层层递进实现读写能力的进阶。最后,曹老师以《落花生》一课为例,具体展示了单元统整备课的操作方法。同时,他建立“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活动参与、作品展示”四维评价体系,强调自评与互评结合,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第二位分享的老师是王聪老师,她针对四年级“自然之美”单元,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为核心要素,打造“跟着课本去旅行”主题式教学。她设计“潮涌插画—夜月小诗—江景明信片—自然旅行手册”四阶递进任务链,将《观潮》《走月亮》《花牛歌》等文本有机融合。教学中,她巧用多感官教学策略:通过视频还原钱塘江大潮的壮阔,用配乐朗读带领学生沉浸《走月亮》的温馨场景,借助图片辅助认识“剪秋罗”等物象,帮助学生从文字走向可感可触的场景;同时融入跨学科元素,在《观潮》教学中讲解潮汐成因的科学知识,在《秋晚的江上》学习中引导学生绘制江景插画,实现语文与科学、美术的深度融合。最后,王老师展示了她的课例《观潮》,以“初览课文脉络,理清大潮序曲”、“潮前静观江面,领略钱塘壮阔”、“潮至细绘波澜,捕捉变化之序”、“回归手册制作,实践写作技巧”四大任务统揽全文,不仅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她还特别重视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培养,先让学生针对“潮来时”片段撰写旅游手记,再设置明确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还引用吴忠豪教授观点,强调课堂时间应向“仿写—修改—互评—再修改”环节倾斜,让写作教学形成完整闭环。 <b> 二、团队研讨为优化</b><br> 张春辉老师首先高度评价了曹雪柏老师的教学体系设计,特别是任务驱动和读写结合的策略创新,以及包含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体系。然后他对王聪老师的“自然之美”单元教学,重点肯定了三点:任务链设计的逻辑性、多感官教学的沉浸感,以及跨学科融合的创造性。最后张老师总结了曹老师和王老师的三大共同教学优势:结构化教学设计(单元框架与能力梯度)、深度学习策略(情境任务+读写融合)、多维评价体系。<br> <b>三、总结点评明方向</b><br> 张勇杰校长在总结指导中,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其“既体现了单元整体性,又突出了情境性与育人导向,成功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具体教学”。同时,他也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要进一步聚焦学情,梳理学生在前序单元(如三年级观察类文本、四年级细节描写)积累的能力基础,明确语文要素在本单元的具体发展路径;二是要细化文本解读,找准关键物象(如“花生”与“默默奉献”、“白鹭”与“优雅自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搭建“文本细节—生活场景—表达方法”的教学支架;三是要强化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避免“空泛设计”,确保教学方案能直接落地课堂。他特别强调,教材新版中《落花生》与《白鹭》编排顺序的调整,正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备课需充分关注这类细节,真正实现“从要素走向学生学习路径”的转化。<br>此外,张校长还对后续教研安排进行部署,明确9月12日启动第二轮单元备课,9月26日开展读书分享与备课融合活动,并要求教师根据任教年级调整备课内容,及时反馈调整信息,形成“设计—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br><div>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单元整体备课的优秀范例,更搭建了交流研讨的平台,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向更加清晰。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研讨会所学所悟转化为课堂实践,以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进单元整体备课研究,推动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div><div><br></div><div><br></div><div>撰稿:罗晓丽</div><div>编审:张勇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