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飞马

<p class="ql-block">昵称:飞马 美篇号:40557629</p> 苦难童年与烽火太行 <p class="ql-block">王二小(本名阎富华,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排行第二,被称作“二小”。</p><p class="ql-block">父母以佃农与针线活谋生,全家蜗居于村中奶奶庙。1939年华北暴雨成灾,庄稼绝收,饥荒肆虐。次年春,父母与兄长相继病饿离世,11岁的二小沦为孤儿,被迫逃荒至涞源县狼牙口村,被村委会主任收养后改名王朴,小名王二小,以替大户放牛维生。</p> <p class="ql-block">狼牙口村地处太行山要冲,是涞源通往晋察冀核心抗日根据地阜平的交通咽喉,亦为日军扫荡的必经之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里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重要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王二小在放牛时结识驻扎此地的八路军骑兵连,连长吴常林常为他讲述抗战打鬼子的故事,并留饭接济。在军民团结的氛围中,王二小加入儿童团,以放牛为掩护,扛起红缨枪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守护隐藏在山洞中的《晋察冀日报》印刷设备与伤员。</p> 狼牙口村的生死抉择 <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展开残酷的“扫荡”,目标直指抗日根据地的后方机关与隐蔽的群众。</p><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25日清晨,一队日军向狼牙口村方向扫荡,得知消息后,吴连长指挥部队掩护老百姓向安全地带转移。</p><p class="ql-block">13岁的王二小正在狼牙口的外崖山坡上放牛,看见一队进山来扫荡的鬼子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和村里转移的百姓,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二小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队进山扫荡迷路的鬼子,王二小冷静地想了想,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p><p class="ql-block">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就在前边带路。</p><p class="ql-block">从狼牙口往东走是范庄旺村,王二小带着鬼子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这是一条山沟里的死路,翻过巨石就能看到路的尽头。</p><p class="ql-block">山路迂回,日军渐生疑心。据战友史林山回忆,王二小为让埋伏的八路军明确敌情,突然奔跑呼喊:“吴连长,我把鬼子引进来了!”同时以弹弓攻击日军,暴露自身位置。日军察觉中计,暴怒之下用刺刀斩断其右手五指,继而刺穿胸膛,将他摔向巨石。鲜血浸透山石,13岁的生命定格在太行深谷。几乎同时,八路军发起猛攻,全歼敌军。</p> 血色石与永恒歌声 <p class="ql-block">当夜,乡亲们含泪将王二小葬于刘家庄山坡,仅以木板覆身。他的牺牲事迹经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上报,《晋察冀日报》 头版刊发报道。</p><p class="ql-block">1943年元旦,边区文艺战士方冰、劫夫据此创作叙事民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歌声穿透封锁线,传遍解放区,成为抗战精神的时代符号。</p><p class="ql-block">2015年,该曲入选国家"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p> <p class="ql-block">王二小长眠之地,鲜血染红的巨石被后人命名为"血色石",至今静卧狼牙口山沟。1989年1月,牺牲46年后,他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1997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其家乡建成"王二小希望小学";涞源县政府在牺牲地设立纪念馆,门碑刻有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p> 少年英魂铸就民族脊梁 <p class="ql-block">他们的故事被编入中小学教材,化为红色基因的启蒙。正如作家管桦所言:"一个不懂得珍惜英雄的民族,是缺乏精神脊梁的民族。" 在河北涞源王二小希望小学的雕像前,孩子们年复一年献上鲜花;江苏无锡的"雨来中队"、四川兴文的"海娃班",以英雄之名践行"智勇担当"的誓言。</p><p class="ql-block">那块沉默的血色石,与传唱80年的歌谣,仍在提醒后人:战火中的少年从未走远,他们已化作太行山的青松与风铃,永恒守望这片用生命捍卫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英雄事迹并非孤例,儿童团作为根据地"移动的哨兵",承担了传递情报、扰乱敌军、掩护转移等重任。如"孩子剧团"辗转全国演出救亡戏剧,台湾少年团以"娃娃兵"身份瓦解日军宣传。王二小与雨来、海娃、小萝卜头等少年英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危亡中"少年强则国强"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b>当稚嫩的童声再次唱起"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那放牛的少年仍在历史深处回望——以幼小之肩扛起抗击侵略者的烽火狼烟,以未竟之志照亮民族来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