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满江红》岳飞</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p><p class="ql-block">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p><p class="ql-block">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p><p class="ql-block">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class="ql-block">靖康耻,犹未雪。</p><p class="ql-block">臣子恨,何时灭!</p><p class="ql-block">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p><p class="ql-block">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p><p class="ql-block">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p class="ql-block"> </p> 读满江红几十年,终于驾长车,来到了贺兰山脚下。<div> </div> 来到贺兰山脚下,最先进入视线的是这一片草地,贺兰山在朦朦胧胧的雾中,也显得很朦胧,草地很绿,很清晰,但是山被薄雾笼罩着,不象山水画,也不象油画,象海市蜃楼? <p class="ql-block"> 那雾象面纱,把贺兰山遮住,此时,你再也想象不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金戈铁马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贺兰山是“半边江南半塞北”也有人说“季风难度贺兰山”,那它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山?我向它走去。</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的西侧和北部有着腾格里大沙漠和乌兰布和大沙漠,这边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严寒,而其东侧的宁夏平原以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长的无霜期而闻名。千百年来巍巍贺兰默默阻挡着东进的风沙成为西北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就成就了半边江南的富饶。</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昨天穿越腾格里沙漠,来到阿拉善左旗的贺兰山下,但我们得绕过贺兰山回到银川,才能进入贺兰山,今天一早才从银川来到贺兰山。</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有两个景区,一个是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是贺兰山岩画,想着岩画可能更有意思,就直接到贺兰山岩画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这次出来,看了很多博物馆,包头博物馆,锡林浩特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馆,到西吉县,一个小县城也有一个西吉博物馆,不可想象的里面竟然是华夏第一钱币博物馆,钱币收集之全,之多,着实令我对西吉刮目相看。还有就是到须弥山石窟,也有一个须弥山石窟博物馆,在须弥山石窟博物馆才让我知道,我原来以为我看了很多的石窟,却也只是我国石窟的冰山一角。接着到贺兰山岩画,又有一个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再后来还去到了宁夏水利博物馆,宁夏塔林博物馆,固原博物馆,而最想去的宁夏博物馆,由于没预约上,而没有去成。</p><p class="ql-block"> 这个暑假我是博物馆之旅了。</p> <p class="ql-block"> 银川世界岩画馆就在贺兰山脚下。是我国首座以岩画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展馆分为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展示区等8个功能区,集中展示全球31个国家及地区546件岩画精品,包含拓片、单体石等实物展品,很有特点。</p><p class="ql-block"> 我站的中心是岩画馆外面的太阳神广场,它以贺兰山岩画中的标志性岩画——太阳神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仿制放大100倍的“太阳神”岩画。</p> <p class="ql-block"> 世界岩画展示区涵盖非洲撒哈拉沙漠岩刻、欧洲洞穴岩绘等五大洲代表性作品,中国展区集中呈现阴山、沧源等八大岩画系统的研究成果,进入岩画馆,进入一个记录万年时光的艺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岩画馆里,有好几幅字吸引了我,如李斯的小篆,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张迁碑等。</p>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馆,去看景区的岩画,可以坐上景区的观光车,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贺兰山中的一个峡谷,我们走路,在路的两侧有着各种奇特的岩画,有些石块上的岩画是从贺兰山其它地方采集过来的,每幅上边上也都说明标牌,直观明了。</p> <p class="ql-block"> 早在3万年前,贺兰山一带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以贺兰山岩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地,匈奴、鲜卑、突厥、敕勒、党项等多个游牧民族部落相继在此生活。虽然他们有些已经消失了,但却被记录在石头上。</p> <p class="ql-block"> 沿贺兰山自北向南27处遗存,涵盖2.7万多幅单体图像,包括人面像、动物、符号等主题。创作时间跨度达7000年,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记录的都是游牧民族的一些生活场景,如放牧、狩猎、祭祀、征战、舞蹈,还有一些动植物等,这些是研究远古人类生活、文化、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太阳神”。它是贺兰山岩画的精品,磨刻在离地面40米处的陡峭石壁上。整个图案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睫毛,炯炯有神,非常威武,头部还有放射形线条,这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神”。古代游牧民族特别信仰崇拜太阳,它主宰世间万物,水草的丰茂,畜牧的丰收都是太阳的恩赐。事实上太阳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主宰着世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山谷两侧石壁上都雕刻有岩画,虽然历经几千上万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图案依然清晰可见,画面生动,栩栩如生。有些大的石壁甚至密密麻麻画满了岩画,面对这些岩画,你仿佛能触碰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这些岩画让我们看到先民们的生活轨迹,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贺兰山岩画,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古代民族的智慧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很认真的看了岩石上的岩画,岩画边上都有说明,很直观,也蹭了一下导游,听了一些讲解。</p> <p class="ql-block">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语),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唯有石头,永远在这,哪怕千年万年亿年,所以,人的一生,要怎么活,才能对得起自已的一生。这个问题我一直没能想明白,无解!!</p>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岳飞驾着长车来到这,这里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烈,岳飞当年还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凌云壮志,而今,90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太平盛世,能有时间有机会看看这大好河山,还要去感叹那过往点滴,自已都为自已不堪了。</p> <p class="ql-block"> 不用感叹了,看岩画吧</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孟加拉语部专家豪克说:“我格外地喜欢这里,这次亲眼所见,真是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无论是山形还是这些图案,我越看越觉得奇妙,我们在探寻万年时光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看岩画,象穿越万年时空感受刻在石头上的远古文明,很多记忆和故事都会消失,但是贺兰山岩画作为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镌刻于旷野,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带给我的震撼也是非常强烈的。</p> <p class="ql-block"> 我就喜欢站在或坐在巍巍大山下,倚靠着贺兰山,面向前方,或是繁华的都市,亦或是草原、沙漠、大海,那些是我们生活的地方。</p> 石阶路上,铺着仿刻别具特色的世界岩画地砖 “神龟石” 原在贺兰山口,其行如龟。龟长寿亦能辟邪,当地人以镇洪防汛,亦祈福求子、消灾袪病,四时拜祭,香火不断。龟石历经雨雪风霜,腹部渐现浅红“心”字图案,示曰,“心安神静,长寿自来”,遂敬称“神龟石” <p class="ql-block">二、西夏陵</p><p class="ql-block"> 从贺兰山岩画馆出来,本来想去找葡萄小镇看看,没找到,就直接到西夏陵,已经是下午4点了,时间有点紧,只能看1234号陵。</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历尽千载沧桑的西夏陵,与其中暗藏的中华文明密码,一夜之间进入全球视野。</p> <p class="ql-block"> 西夏陵坐落在贺兰山下,面向九曲黄河,俯视着银川平原。</p><p class="ql-block"> 西夏陵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并巧妙借用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p><p class="ql-block"> 坐车进去观看1-4号陵就要走2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此图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西夏是11—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党项族为主体,1038年建立,1227年被蒙古所灭,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鼎盛时期曾控制河西走廊,疆域规模达到115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参与西夏陵申遗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认为,“西夏陵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代表性遗产,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也填补了亚洲文明史上时间—区域—族群框架上的空缺。”</p> <p class="ql-block"> 3号陵以其保存完好、形制独特而最为壮观。其核心建筑是一座高达20余米的夯土陵塔,塔身密布孔洞,其城门和角阙采用了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天子三出阙”礼制(即中央主阙两侧各附一子阙),这完全符合中原王朝帝陵的最高规制,因此被广泛推定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p> <p class="ql-block"> 西夏陵现存9座帝陵,考古发掘显示,虽然陵域面积大小不等,但建筑布局总体类似。</p>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此后,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𪾢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关于西夏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夏国传》,分别记载了9座帝陵,即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佑庄陵、襄宗李安全康陵。但这些帝王墓葬具体位置,《宋史·夏国传》没有交代。<div> 现在的9座陵具体哪座是谁的,都是专家猜测的。</div> 我们在这几座陵之间穿行,外观就是几个比较大的土包子,在我们眼睛看来,区别不大,至于哪座是谁的,我也不准备去考证,只是好奇于,一千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一千多年后,又会发生什么? <p class="ql-block">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总共传了十个皇帝,统治者姓拓跋。西夏最强盛的时候,疆域包括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还有陕西北部这些地方,国土面积有77万平方公里,人口大概300万左右,和辽朝、宋朝、金朝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p> <p class="ql-block"> 党项族是西夏的祖先,他们原本是羌族的一支,也叫“党项羌”,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了。他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草原上,靠游牧生活。那时候的党项人,要么向中原王朝称臣,要么就在山里乱窜。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后,党项人就向唐朝称臣了。这个时期党项族用姓氏当作部落名,慢慢发展出细封氏、野利氏、拓跋氏等八个部落,其中拓跋氏部落是盟主,力量最强大。但是没维持多久,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崛起了,不停地对外扩张,侵略党项人。党项人打不过,只能向唐朝请求归附。唐玄宗就把他们从青藏高原松潘草原(现在的四川松潘),迁到了黄土高原的庆州(现在的甘肃庆阳)。从那以后,党项人在唐朝的保护下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了,还把唐朝的都城长安给占领了。唐僖宗向全国发檄文召集人马救驾。归附唐朝的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为收复长安、平定黄巢起义立了功,被唐僖宗封做夏国公,还赐姓李,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夏、绥、银、宥、静这五个州(主要在现在的陕北地区)。从这时候起,拓跋思恭就变成了大唐皇姓的李思恭,还拥有了以夏州为中心的五个州的地盘,成了真正的藩镇割据势力。这种局面开启了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也为党项族脱离中原统治,建立西夏政权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唐王朝,平定了黄巢起义,但被黄巢的部将朱温尤所灭,建立了后梁政权,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族割据着五州的地方,首领李思恭死了之后,继任的人很低调,不管中原是谁掌权,都奉行“俯首称臣”的策略,先后向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政权称臣,就为了保住对五州之地的统治权。公元960年的时候,后周大将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的混乱局面,党项族还是向北宋称臣。赵匡胤死了之后,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党项人又帮着宋太宗把北汉给灭了,结束了十国分裂的局面,北宋也就基本统一全国了。不过,宋太宗统一全国之后,割据五州之地的党项族内部闹起了内乱。这时候,党项族首领的位子传到了李思恭的后代李继捧手里。李继捧上台后,他有几个族父反对他继位,党项族就内乱了,李继捧没能力处理,干脆就把五州之地献给北宋,还带着族人投降了北宋。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马上派军队接收了五州之地。但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想投降北宋,就带着党项贵族逃出五州之地,来到地斤泽(现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对抗北宋自立。李继迁到了地斤泽之后,以收复故土、对抗北宋为口号,召集党项人,同时又归附辽朝。辽圣宗为了拉拢党项人对付北宋,不但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还把宗室的义成公主嫁给他,结成反宋联盟。</p> <p class="ql-block">之后,在辽朝的扶持下,李继迁和宋朝打了20年的仗。他不光把五州之地给夺回来了,还拿这儿当根据地,把河西走廊的那些州一个接一个地攻占了。这时候,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登基。宋军老是被李继迁打败,宋真宗没办法,只能认怂妥协,承认李继迁占了五州之地,还封李继迁做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为了积攒力量,表示愿意归顺北宋。李继迁去世以后,他儿子李德明继承了夏国的王位。李德明同时向辽朝和北宋称臣求和,然后把精力都放在往西发展上。对外,李德明往西去攻打吐蕃和回鹘,拿下了西凉府、瓜州、沙州这些地方,党项族的地盘一下子扩展到玉门关,整个河西走廊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里,党项族的生存空间就被大大拓宽了。对内,李德明那可是很有帝王的派头,他下大力气发展经济,让辖区里的经济有了特别大的发展,这就给后来西夏的建立打了个特别好的物质基础。而且,在攻占怀远镇之后,李德明在那儿修建城阙宫殿,把这儿定为新都,还改名叫兴州,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p><p class="ql-block"> 李德明保住了祖宗传下来的基业不说,还把势力给扩大了。李德明死后,他儿子李元昊就继承了夏国的王位。李元昊上台之后,一门心思准备脱离宋朝,自己建国称帝。对外,为了让后方更稳固,李元昊继续往西攻打吐蕃和回鹘,占了大片的地。对内,李元昊先是不要唐朝和北宋赐给他家的李姓、赵姓,连原来的拓跋姓也不要了,改成了嵬名姓。接着又颁布秃发令,创制党项文字,还推行汉化。</p><p class="ql-block"> 嵬名元昊在公元1038年,于兴州正式称帝建国,他就是夏景宗。他的先祖李思恭被唐僖宗封了夏国公,所以他定的国号是大夏。这个国家在咱中国的西北部,历史上就叫西夏。党项人喜欢白色,这个国家也被叫做“大白上国”。都城定在兴州,后来兴州改名叫中兴府。他还追尊自己的父亲李德明为夏太宗,爷爷李继迁为夏太祖。</p><p class="ql-block"> 1039年,夏景宗嵬名元昊称帝之后,派人到北宋送上表章,要宋仁宗认可他的皇帝名号。宋仁宗见了以后特别恼怒,马上就决定出兵去攻打西夏,这样双方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第一次宋夏战争也就爆发了。这场战争打了3年,嵬名元昊亲自带着大军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这三场大战役里都打赢了,消灭了好几万宋军的精锐部队,逼得宋仁宗和西夏签了“庆历和议”。和议里面说,夏景宗嵬名元昊得向北宋称臣,北宋呢,每年要给西夏十五万匹绢、七万两银子、三万斤茶叶。另外,宋仁宗还赐嵬名元昊姓赵,可是嵬名元昊不想姓赵,就又改回了唐朝赐给他的李姓。从这以后,宋夏两国的西北边境安稳了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1044年的时候,辽朝国内的党项族闹起了叛乱。辽兴宗就派军队去镇压。可夏景宗李元昊呢,他不但派军队去救援党项族,还把辽朝的招讨使给杀了。辽兴宗特别生气,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去征讨西夏。在河曲之战里,李元昊把辽军打得大败,辽兴宗只带着几个骑兵逃了出来。李元昊打了胜仗之后,马上就派使者去跟辽兴宗表示称臣求和。这就说明李元昊在处理跟宋和辽的关系上,很会把握时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场战争也让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1048年的时候,李元昊把宋辽都打得大败,打这以后呢,他就开始整天沉溺在酒色当中。慢慢地,变得特别残暴,还特别喜欢杀人折磨人。而且,李元昊把儿子李宁令哥的媳妇没移氏给抢过来自己霸占了,李宁令哥发动了政变,把他爹夏景宗李元昊给杀了,李元昊死的时候46岁,在位总共十年。这事儿完了之后,手握大权的国相没藏讹庞,本来答应让李宁令哥当皇帝的,可他却拿“弑君罪”把李宁令哥给弄死了。还把自己妹妹也就是李元昊的宠妃没藏氏生的儿子,才1岁的李谅祚立为皇帝,这就是夏毅宗。因为夏毅宗年纪小,朝廷大权就被他妈妈没藏氏和舅舅没藏讹庞给把持住了,这么一来,就开启了西夏外戚干政的大幕。</p><p class="ql-block"> 1056年的时候,没藏氏特别荒淫好色,她有两个男宠,一个是李守贵,一个是吃多己,这俩人争着讨没藏氏的欢心。到最后呢,李守贵把没藏氏和吃多己都给杀了。这事儿发生之后,国相没藏讹庞就把李守贵给杀了。没藏讹庞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毅宗当皇后。就这么着,没藏讹庞凭借国舅和国丈这两层身份,一个人把朝政大权都握在手里了。没藏讹庞掌权的时候特别张狂,还迫害那些忠臣良将,根本就不把夏毅宗当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1061年的时候,夏毅宗长大了,他对没藏讹庞专权这事越来越看不惯。没藏讹庞呢,也感觉要出事儿了,就打算暗中刺杀夏毅宗。可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知道了这个事儿。梁氏和夏毅宗私下里经常往来,她就把没藏讹庞要刺杀夏毅宗的事儿,提前告诉了夏毅宗。这样一来,夏毅宗在大将漫咩的支持下,先发动了政变,把没藏讹庞全家都给杀了,还把没藏讹庞女儿的皇后之位给废了,让他儿媳梁氏当了皇后。从这时候起,没藏氏专权的情况就结束了,夏毅宗又把朝政大权拿了回来。夏毅宗拿回大权之后,在国内提倡汉文化,不用藩礼了,改用汉人的礼仪,还发展生产。对外呢,多次对吐蕃出兵,把河湟和青海那一片地方给占了。经过夏毅宗这么用心治理,西夏的国力就渐渐变强了。</p><p class="ql-block"> 1068年的时候,北宋的宋仁宗死了,他的养子宋英宗登上皇位。夏毅宗马上就派使者去祭吊宋仁宗,同时祝贺宋英宗继位,结果却被北宋的大臣羞辱了。夏毅宗知道这事儿后特别生气,就以北宋侮辱西夏使者为理由,亲自带着10万大军大规模地攻打北宋,这就引发了第二次宋夏战争。在这场战争里,西夏军队在大顺城被北宋打败了,夏毅宗李谅祚还受了伤,最后死了,才21岁,在位一共20年。</p><p class="ql-block"> 同年,李秉常登上皇位,才7岁,就是夏惠宗。他妈妈梁氏就开始摄政,历史上称她为大梁太后。大梁太后摄政的时候,让她弟弟梁乙埋当国相,让梁乙埋掌管朝廷大权。而且还把梁乙埋的女儿嫁给夏惠宗当皇后。这么一来,夏惠宗就成了大梁氏姐弟的傀儡了。党项贵族心里就很不满。大梁太后是汉人,党项人可受不了一个汉族女人对他们指手画脚的,内部矛盾就越来越大。大梁太后为了把内部矛盾引到别处去,就把她丈夫夏毅宗临死前和宋朝定的和约给撕毁了,老是对北宋发动战争。这一下,老百姓怨气很大,国家也越来越衰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76年,夏惠宗15岁开始亲政。但朝政大权还是被他母亲大梁太后和舅舅梁乙埋把控着。在汉人李清的提议下,他打算把黄河以南的地方割让给北宋,想借着北宋的力量去削弱大梁氏外戚的势力。哪知道这个计划被人知道了,大梁氏姐弟就把李清给杀了,还把夏惠宗关了起来。夏惠宗被囚禁的消息一传开,朝廷上下都特别愤怒,党项的贵族们纷纷自己拉起队伍来,西夏国内一下子就乱套了。北宋的宋神宗看到西夏国内乱了,就趁着这个机会派了50万的军队去攻打西夏,第三次宋夏战争就开始了。在这场战争里,大梁氏姐弟让夏惠宗重新当皇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想通过这个办法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同时呢,他们用坚壁清野、袭击粮道的办法把宋军打得大败,宋神宗没办法,只好再次跟西夏议和。</p><p class="ql-block"> 1085年的时候,夏惠宗他母亲大梁太后和舅舅梁乙埋都死了。可这朝政大权,被梁乙埋的儿子梁乙逋和他女儿(也就是夏惠宗的皇后小梁氏)攥在手里。夏惠宗李秉常一直没法亲自理政,时间长了,心里又气又愁的,第二年就死了,死的时候才26岁,在位19年。</p><p class="ql-block"> 同年,李乾顺登上皇位,才3岁,也就是夏崇宗。夏崇宗年纪小,他母亲小梁氏就开始摄政,人们管她叫小粱太后。从这时候起,西夏的朝政大权又被小梁氏兄妹掌握了。兄妹俩掌权的时候,为了让内部矛盾缓和一些,就跟大梁太后(小梁氏的姑姑)学,不停地对北宋发动战争,想把国内的危机转移出去,这么着就爆发了第四次宋夏战争。这场仗陆陆续续打了十多年,西夏输的时候多,赢的时候少,小粱太后在平夏城之战的时候差一点儿就被宋军抓住了。最后,小粱太后三次请求辽朝出兵帮忙,在辽道宗的调解下,西夏向宋朝赔罪求和。在“梁氏一门二后”专政的30多年里,西夏老是对北宋发动战争,搞得西夏老百姓没法好好过日子,国家的力量也被大大削弱了。</p><p class="ql-block"> 1099年,夏崇宗都16岁,马上就要亲政。可小梁太后就是不愿意把政权交出来,这让夏崇宗心里很不高兴。再说辽道宗呢,小梁太后老是找他求援,次数多了,辽道宗也特别反感她。于是,夏崇宗就和辽道宗派来的使臣勾结起来,拿毒酒把自己母亲小梁氏给毒死了。之后,夏崇宗又很快把粱氏一族都给除掉了。这么一来,西夏长时间由母党专政的局面就结束了,夏崇宗把朝政大权拿回来开始亲政。亲政之后,夏崇宗很努力地治理国家。对外,他采取依靠辽国和宋国的政策,好让国内能休养生息。对内,夏崇宗用汉人的法律治理国家,还减少赋税,重视农业和养蚕业,修建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就发展起来了,西夏的国力也慢慢变强了,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乾顺盛世”。</p><p class="ql-block"> 1123年的时候,辽朝国内的女真族发展起来,开始反抗辽朝,还建立了金朝。这时候辽道宗已经不在人世,新即位的天祚帝老是被金军打败,没办法只能逃到阴山去。夏崇宗知道这事儿后,心里还记着辽朝以前对自己的帮扶呢。他不光派人到阴山去请天祚帝到西夏来躲一躲,还派出好几万精兵去支援天祚帝。金朝呢,为了能专心去灭掉辽朝和宋朝,就向西夏割让土地来议和,想让西夏对自己称臣。夏崇宗看着辽朝注定要灭亡了,就答应了金朝的条件。从这以后,西夏就对金朝俯首称臣了。之后,夏崇宗跟金朝联合起来,把辽朝和宋朝给灭了,还趁机占了河西一千多里的地方,还有北宋西北的一大片领土,西夏的地盘就这么达到最大规模了。</p><p class="ql-block"> 1139年的时候,在位长达53年的夏崇宗李乾顺去世了,死的时候56岁。之后他儿子李仁孝登基,这就是夏仁宗。夏仁宗上台那会,正赶上辽没了,金起来了,北宋被金给灭了后又有了偏安东南的南宋政权。这时候西夏完全被金朝给围着。面对这种情况,夏仁宗仔细考量形势,想尽办法去讨好金朝,好让外部环境稳定下来。在国内呢,夏仁宗很看重汉族大臣,让他们来主持国家政务,大力搞汉化改革。而且还搞科举,处罚奸臣,减少赋税。经过夏仁宗好几十年的用心治理,西夏经济很繁荣,老百姓生活富足,文化也昌盛,国家实力很强。这个时候西夏是最兴盛的,西域的各个国家羡慕西夏这么强大,都来朝贡。夏仁宗和他爸爸夏崇宗统治的时候被叫做“崇仁之治”。不过呢,因为夏仁宗汉化推行得太过了,政策大多是重文轻武的,党项人就没了祖先那种好斗尚武的民族精神,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就变弱了,这就给西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 1193年的时候,夏仁宗李仁孝在位55年之后驾崩了,他死的时候70岁。他可是西夏在位时间最长、寿命也最长的皇帝呢。就在这一年,他儿子李纯佑登基了,这就是夏桓宗。夏桓宗上台以后,还是照着他父亲夏仁宗那套做法,对内让国家安定、百姓休养生息,对外就臣服于金朝。但是这个时候呢,党项的贵族还有夏桓宗他自己,因为国家太平的日子过久了,慢慢变得只想着安逸,人也变得腐朽堕落起来。从这时候开始,西夏就走上了由盛转衰的路。就在这期间,蒙古高原的乞颜部在成吉思汗这个首领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开始了统一蒙古各个部落的战争。西夏原本和蒙古的克烈部关系很好,克烈部被成吉思汗给吞并了以后,他们的首领桑昆就跑到西夏来避难。成吉思汗马上就以追杀桑昆当借口,第一次来攻打西夏。这一战,成吉思汗在西夏到处抢夺东西,西夏的军队居然都不敢抵抗。于是,成吉思汗就带着好多人口和牲畜,不慌不忙地撤回到蒙古高原去了。从这往后,西夏就一直笼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再也没有安宁的日子了。</p><p class="ql-block"> 1206年的时候,夏桓宗有个堂哥叫李安全。李安全一直得不到重用,心里就特别恨,就打算搞政变。也是这一年,李安全和夏桓宗的妈妈罗太后好上了,他俩勾结在一起。在罗太后的支持下,李安全发动了政变,把夏桓宗李纯佑给废了,自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夏襄宗。没过多久,夏桓宗就很奇怪地死了,才30岁,在位13年。夏襄宗李安全夺了皇位之后,整天就知道喝酒玩女人,也不管国家大事,国家就变得更衰败了。这时候呢,成吉思汗把蒙古各个部落统一起来,建立了大蒙古国。他就把剑指向了蒙古的老仇人金朝。成吉思汗怕打金朝的时候,被金朝的盟友西夏拖后腿,就先后两次去攻打西夏。这两次打仗,蒙古军队特别厉害,一直打到西夏的都城中兴府。夏襄宗马上就向盟友金朝求救。可是金帝完颜永济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但看着不管,还把西夏被攻打当成乐子。最后,夏襄宗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成吉思汗求和,还接受了“附蒙伐金”的条件,成吉思汗这才撤兵回去。夏襄宗在答应附蒙伐金之后,和金朝打了13年的仗,平均每年都有两场大仗。这两个国家互相消耗,互相残杀,就给蒙古灭掉西夏和金朝创造了机会。</p><p class="ql-block"> 1211年的时候,夏襄宗有个从侄叫李遵顼。李遵顼对夏襄宗当政的做法不满意,就搞了一场宫廷政变。他把夏襄宗李安全给废了,自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夏神宗。夏神宗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呢。没过多久,夏襄宗就稀里糊涂地死了,死的时候42岁,在位一共5年。夏神宗李遵顼当上皇帝以后,这人特别昏庸,一点治理国家的本事都没有。他在位那阵儿,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他都要“附蒙伐金”。这么连年和金国打仗,西夏的田地都荒废了,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离亡国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1217年,成吉思汗的商队被花剌子模国给杀了,他就发动了第一次西征。这时候,他又向西夏征兵。可是夏神宗受不了蒙古老是征调,就拒绝出兵。这么一来,成吉思汗第四次来征伐西夏了。这一战,蒙古军队特别猛,又把中兴府给围起来了。夏神宗吓坏了,在城被围之前慌慌张张逃到灵州去了,让太子李德旺留在中兴府守城。最后,太子李德旺派人去求和,受了不少屈辱,蒙古军队这才撤走,夏神宗才能够回到中兴府。</p><p class="ql-block"> 1223年的时候,夏神宗搞了个“附蒙伐金”的政策,就把西夏给祸害得够呛。在朝廷上下都反对的情况下,夏神宗只能退位了,他也就成了西夏历史上仅有的太上皇。然后他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德旺,这就是夏献宗。夏献宗上台之后,想把快完蛋的西夏救回来,马上就把他爹夏神宗“附蒙伐金”的政策改了,和金朝又恢复到同盟关系。而且趁着成吉思汗西征,夏献宗派人去联系漠北那些还没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想一块儿来抵抗蒙古大军。可这个时候的金朝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能力帮西夏抵抗蒙古啊。西夏到这个时候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夏献宗虽然拼了老命,最后还是孤掌难鸣,救不了西夏了。</p><p class="ql-block">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他得知夏献宗有个阴谋,就是联络漠北部落来抵抗蒙古。于是,成吉思汗第五次对西夏发起征伐。夏献宗没能力抵抗,就向成吉思汗求和,还答应把“质子”交出来作为信物,成吉思汗这才撤兵走了。</p><p class="ql-block"> 1226年,成吉思汗因为夏献宗没有按照约定送来质子,于是发动了最后一次对西夏的征伐,这就是蒙古灭西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里,蒙军到处攻打城池、抢夺土地,西夏的土地和城池差不多都被蒙古给吞并了,就只剩下都城中兴府了。夏献宗李德旺看到蒙军一步步逼近,忧虑得不行,最后死了,死的时候46岁,在位才3年。他的父亲太上皇夏神宗李遵顼也在这个时候病逝了,终年64岁,在位12年。</p><p class="ql-block"> 时间晚了,到了西夏陵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关门了,有点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