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避暑庐山游

Lzh

<p class="ql-block">酷热难耐的三伏天特别想去凉快的地方躲几天。恰逢朋友们有几天高温假,于是选择了不远的庐山。想着大佬们都去庐山避暑,肯定错不了。8月13日一行6人高铁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3个小时的高铁,很快就到了庐山站,打车到订好的民宿。</p><p class="ql-block">选择的时候纠结了一番,又是看评论、又是看各角度特别是外观照片,还与老板电话沟通了一下,好在现场还是满意的。在半山坡,靠山面路,绿树环绕、花木葱茏、修竹挺拔,水塘里看见好几只老鳖。老板是一位美丽温和的女子,大堂的画都是自己画的,增添了不少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因为房间还没打扫出来,天气又热,不如晚点出门,就在大堂里拍起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想换上凉快的裙子,恰好房间也打扫好了,就先进房间。楼上楼下、有个客厅、带个小院子,院子外面是茂密的竹林,风吹过,沙沙直响,还有虫鸣。突然下起了阵雨,噼里啪啦的,来的快去的也快。</p> <p class="ql-block">‌雨过出门,步行几百米到了东林寺‌。</p><p class="ql-block">山门前面的狮子、香炉都是铜的,对面有个九龙壁,下面是铜莲花瓣围成的小莲池。</p><p class="ql-block">东林寺是净土宗(莲宗)的发源地,由东晋高僧慧远创建。以结“白莲社”专修念佛三昧闻名,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1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现在的建筑基本是近些年建的。</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东林寺对中印、中尼、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有很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声誉。</p><p class="ql-block">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寺内文物甚多。慧远大师和西域的鸠摩罗什大师也有交集,另外,这里还有虎溪三笑的故事,是儒释道融合的一段典故。</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这么华丽的韦陀,四大天王的塑像也是非常精美,感觉是奔着匠心精品、流芳百世去的。</p><p class="ql-block">韦陀的金刚杵上举,说明寺庙规模大,可以免费吃住几天。也了解到,即使不参加寺院的宗教活动,普通人也可以免费吃住三天。做义工、参加活动的更不用说。还提供免费斋饭、茶水、绿豆汤,我看到有人说法物流通处的东西不收钱。背诗可以得福袋。因为所有的本来就是化缘而来,所以多的应该回到众生。当然,贪便宜的应该是少数,许多人应该会捐献的,是善举也是福报。</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莲”,花窗、雨落、屋顶、千辐轮相的佛陀脚印、灯座等等</p> <p class="ql-block">青莲塔和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青莲塔,在天王殿前莲池畔,背依庐山。里面供奉有一千六百年前的佛驮跋陀罗尊者馈赠慧远大师的佛舍利数颗(又有人说在后山的文佛塔里,在修没开,看见了一群人物雕像,应该讲的就是尊者赠送舍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莲池里面种的据说是来自日本的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寺带去的白莲品种。东林寺的‌白莲‌(古称“青莲”),其花瓣可达130余枚,具有清香、花色青白的特点,慧远亲手种植。鉴真东渡前曾来东林寺,并与东林寺的智恩一起东渡日本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金脊、金瓦,金光灿烂;金色殿檐下,金色斗拱层叠,圆柱环立,红色金钉大门;上挂“神运宝殿”金匾,下挂“大雄宝殿”金匾,台阶蹲着的石狮有别于一般所见(我感觉有点像虎豹,不知是不是与虎溪有关)</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的回廊上蹲着的两个护法力士(唐)</p><p class="ql-block">唐代石雕像,相传在修盖神运殿时一有个力大如牛的僧人,整天汗流夹背地劳动,不肯稍事休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对他特別赏识,称他为“护法力土”。院僧为了纪念这位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了一座石像,将它供奉于寺侧。1975年,当地农民在建大寨田时,无意中掘出,经考证该石雕当为唐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前雪松下藏着的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公元683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的钟虽然满身黄锈,字迹却也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后的聪明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个义工在那里,提供纸杯免费喝水,她念“阿弥陀佛”倒水,我们念“阿弥陀佛”接水,据介绍净土宗主要修行方式就是念佛名。</span></p><p class="ql-block">慧远主持庐山东林寺期间,荆州刺史殷仲堪曾来拜会,二人“临北洞松下,共谈易道,终日忘倦”。殷仲堪才辨纵横,慧远曾指流泉谓之曰:“君候聪明,若斯泉矣。”聪明泉因之得名。</p> <p class="ql-block">白莲旧社,门前蹲着的感觉像老虎。</p><p class="ql-block">402年七月,慧远集结僧俗两界人士123人,在般若云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要潜心修习净土法门,以期共同步入西方极乐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员涵盖中外高僧、士大夫及隐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莲花台</span></p> <p class="ql-block">看见三个行色匆匆、带着斗笠、着灰色僧衣的年轻人,在这炎热的夏天也是穿戴整齐。第一眼看到,我竟然有种江湖侠客的古风即视感。另外还看到了一个穿黄色僧服的,他们都背着大布袋。想来是外地过来的吧。</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西林寺看见一个穿着深棕色僧袍的尼姑,穿的也是一丝不苟。没好意思拍。我想这也是一种修行吧。</p><p class="ql-block">了解到僧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等级。</span></p> <p class="ql-block">实在是太热,大家的脸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更不要说湿透的前胸后背了,匆匆看了一下,就转到了文物陈列室凉快一下。里面的文物不少,也印证了东林寺的悠久。</p><p class="ql-block">柳公权残碑(还剩40几个字),《复东林寺碑》,是唐武宗灭佛后东林寺重修所立。是柳公权80岁时的书法作品,可能是目前传世柳书中最晚年之作,极其珍贵。这块碑也命途多舛,至清朝时虽已经碎成多块,仍被皇家收入赏玩,后经东林寺祈求,才归还一块,作为镇寺之宝。几经离乱,埋于东林寺厨房中,清末康有为去东林寺游玩时,才让这块宝贝重光天下。</p><p class="ql-block">王守仁碑,1520年上半年,王阳明来到已略显破败的东林寺,感慨万千,提笔作诗,“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于是便有了这块碑。书体行草,错落有致,奔放自如,神全气足。体现了诗人见东林荒凉之状,面对山川,感叹富贵不如饮酒之乐,生起看破世事之情。</p><p class="ql-block">《李北海碑》没注意到,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木雕彩绘菩萨头像(德日法师捐赠)、</p><p class="ql-block">木雕菩萨像(宋,捐赠)、</p><p class="ql-block">龙形白瓷赏盘(元,曹博捐赠)、</p><p class="ql-block">三彩兽足莲花香炉(辽金,曹博捐赠)</p> <p class="ql-block">铁质贴金供养人(唐)上方塔出土、</p><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菩萨(唐)上方塔出土、</p><p class="ql-block">进士砖(六朝)东林寺出土</p><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像(明)东林寺藏</p><p class="ql-block">寂照和尚碗底(五代)东林寺出土</p> <p class="ql-block">来自山西的捐赠的彩塑</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八方墩,据记载1630年前,刚刚建成的东林寺清泉环阶,百云满室,整个道场可谓洞静山美,清幽离俗,但是此时的南方不仅禅法匮乏,而且佛经不全,律藏残缺,为此慧远驻锡东林后,很快就派出弟子法干、法领等人,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漫漫征途,如今保存在东林寺的这个南北朝八方墩,记录的正是这次西行求法的壮举。十多年后这些僧人带回《华严》等梵经200余部,成为庐山第一批重要经藏。</p> <p class="ql-block">虽然还有其他地方可看,天太热,匆匆结束就到了旁边的西林寺。</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高僧竺昙现在此结茅,圆寂后,其弟子慧永(慧远师兄)继承衣钵,成为始祖。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范在此立庙,命名为西林寺,比邻近的东林寺早了17年。</p><p class="ql-block">西林寺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p><p class="ql-block">寺后的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唐玄宗敕建。明重修。清道光年间塔顶曾裂开,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塔身向南每层门顶上皆有题额。塔为空心塔,外状崔巍,高耸峭立,为西林寺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实在是热,只想回去吹空调。在西林寺门口师傅的指点下,抄近路回民宿,路过一个塔刹,旁边的介绍说明了慧永与慧远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回到民宿,突然又下起了大雨,休息一番,洗澡的洗澡、开始<span style="font-size:18px;">闲聊、晾衣、打牌、泡茶,</span>真有住家生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来自安徽的“神龟出水”图,引发了斗图的兴致,于是有人随了一张民宿池塘里出水晒太阳的老鳖图。既感受了当前的美好,又能看见远处的风景,快乐就是这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雨停出去吃晚饭,看到后院的摆设忍不住又开始拍照了,还荡了院子里的秋千。</p> <p class="ql-block">晚餐就在民宿里的饭店吃,清炒丝瓜、无骨猪手、鱼头炖豆腐、土椒小鱼、笋干烧肉、石鸡(田鸡,当地特色菜)、四季豆、花生米,味道真不错,特别是炸的小鱼。</p> <p class="ql-block">14日在民宿吃早餐,碟子里的题字和残荷“去岁清凉犹在”</p> <p class="ql-block">吃完早饭,退房、打车到索道站停车场,再摆渡车到索道站,连人带行李一起上了大缆车。向前看,可能是昨天的几场雨,还有云雾飘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庐山,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七人结庐隐居而得名。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不绝。</p> <p class="ql-block">出缆车,迎面一股清凉之气,大屏显示海拔1125米,温度26。</p><p class="ql-block">约好的宾馆商务车接我们到了庐山大厦。</p> <p class="ql-block">庐山大厦,曾是庐山军官训练团团址和国民党中央部庐山办事处,现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p> <p class="ql-block">先打扫好了一间房,等房的时间,照片又拍起来。</p> <p class="ql-block">收拾好后坐观光车到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从含鄱口眺望,白云朵朵、山峦叠翠、湖水浩渺,风光迷人。</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下山,坐上观光车,原想回酒店的,结果到了正街,将错就错打卡周真真,吃个牛肉拌粉当午餐。店不大需要等位,不过挺好吃,很入味,吃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出来买了点水果,发现了布置得很文艺的“我在庐山很想你”,无法拒绝地拍了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坐观光车回到酒店休息,下午酒店送的小礼物,当地特产,后来泡了茶、回程的高铁上吃了零食,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3点出门坐车到芦林湖。</p><p class="ql-block">去庐山博物馆的路上,绕芦林湖而行,参天大树下的林荫道,凉风习习,没有夏季的酷热。</p> <p class="ql-block">车上拍的芦林湖美景。</p><p class="ql-block">去博物馆虽然绕湖走,但背光又有围栏,怎么都拍不好。还是小伙伴车上抢拍的一张最好。主席曾经在这个湖游泳。现在是牯岭镇人主要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庐山博物馆,芦林一号(毛泽东同志旧居),建成于1961年。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在这里工作、休息。</p><p class="ql-block">庐山博物馆主要有历代名人与庐山、庐山别墅文物陈列、五百罗汉图、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图片陈列、庐山地质地貌各方面陈列以及主席曾经住过用过的房间家具、书等。</p> <p class="ql-block">庐山,自西汉尤其东晋之后,历代名人纷至踏来,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诗词歌赋、摩崖石刻、故事传说…</p><p class="ql-block">司马迁游庐山第一次将“庐山”载人《史记》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在庐山建别墅,后将别墅赠西域僧人为寺,称归宗寺。现归宗寺遗址旁仍保留一棵茂盛的樟树,树龄约1600余年,传为王羲之亲手种植。</p><p class="ql-block">慧远,东晋名僧,净土宗始祖。主持东林寺30多年,使庐山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佛教中心和佛教净士宗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陆修静,东晋著名道人,创立南天师道,在庐山传道七年,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的道教中心。</p><p class="ql-block">李白,曾先后五次来庐山,留下了20余首诗歌。如“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任江州司马三年,创作了60余篇庐山诗文,留下多处遗迹。如“人间四月芳菲尽”</p><p class="ql-block">周敦颐,晚年知南康军,建庐山濂溪书院。</p><p class="ql-block">苏轼,一生四次来庐山留下近50篇诗文。如“题西林壁”</p><p class="ql-block">黃庭竖,四次游庐山留下了30余篇诗文。</p><p class="ql-block">岳飞,曾经驻守江州。岳飞及其家族生活在庐山西麓多年。</p><p class="ql-block">陆游,先后两次游庐山,留有游记和诗文多篇。</p><p class="ql-block">朱熹,在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遍游庐山,留下大量诗文和遗迹。</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庐山诗作有《水帘泉》、《庐山》,并书碑《中峰本禅师修东林寺疏》和《白居易草堂记》。</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庐山建御碑亭,修天池寺,封庐山为岳,在庐山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p><p class="ql-block">唐寅,作庐山图和诗文。</p><p class="ql-block">玉守仁,多次游历庐山,留下许多遗迹和诗文。</p><p class="ql-block">徐霞客,32岁时游历庐山6天,对庐山的地理、地质、水文、植物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p><p class="ql-block">陈三立,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陈氏四代均为我国近现代名人,都与庐山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康有为,一生三次上庐山,留有多篇庐山诗文。</p><p class="ql-block">奇怪怎么没写陶渊明和谢灵运。可能是我漏了。</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图》成画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苏州布政使金世扬布施。浙江画师许从龙将五百罗汉绘于二百轴巨幅上,画成后供奉于庐山栖贤寺,虽历经战火动乱,至今仍存113幅,其中112幅珍藏于庐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图》作为国内唯一一套多轴式罗汉绘画,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庐山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主席写的李白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如既往地字不好认。</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三次登临庐山,住过美庐、芦林一号和175号别墅,工作之余,游花径、访仙人洞,畅游芦林湖,登高揽胜赋诗,庐山处处留下了伟人足迹。</p> <p class="ql-block">路过庐山书房小憩(后来发现不止一处)</p> <p class="ql-block">坐观光车前往美庐,人比较多,排队,到的时候已经只出不进了,就在周围拍了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步行回酒店,路边公园绿地的名人雕塑,赛珍珠、海名威、另外一位忘了是谁。</p> <p class="ql-block">路过别墅群区。</p><p class="ql-block">庐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别墅数量约600余栋,涵盖英、美、德、法等近20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始建于1896年,最初由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建造,作为避暑胜地。20世纪30年代达到建设高峰,成为国民政府“夏都”。‌‌设计独特、</span>风格多样‌、融合欧洲山地别墅与本土元素。‌‌低密度布局‌,掩映于绿树丛中,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庭院设计‌,注重绿化美化,营造静谧氛围。成为庐山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累了,直接去军官餐厅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美玲豆腐、干锅包菜、笋干烧肉、肉沫杂粮包、恩伯茄子、石耳土鸡汤(后来知道了石耳真的是长在石头缝里的,很珍贵,所以没有几片。庐山三石是三种山珍食材:石鸡(棘胸蛙)、石鱼(栉鰕虎鱼)和石耳)</p><p class="ql-block">看见别人喝米酒,也点了一壶。吃吃喝喝聊聊,一天的疲乏好像都消散了。</p> <p class="ql-block">饭后在大厦外面的茶吧看老电影《庐山恋》。几个人吹着晚风(没感觉到蚊子),听着那个时代的台词,看着故事的开展和场景的转换,台阶下面时不时传来一阵歌声,舒服又惬意。</p><p class="ql-block">电影是1980年拍的,张瑜和郭凯敏主演(想起当年电影明星的挂历),以中美建交为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将军之女周筠与大陆青年耿桦在庐山相遇相恋的故事,被誉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爱情启蒙之作。贡献了中国银幕“第一吻”,片中女主角43套青春靓丽的服装,打破了当时灰暗的服装审美。</p><p class="ql-block">片中的景点对游庐山倒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去过的有种亲切感,没去过的想着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看。</p> <p class="ql-block">晚上关了空调也一夜好眠。15日早饭是宾馆的自助餐,种类比较多。吃完后出门,发现大厦下面的场景很好拍照,又拍了一阵。一种看见美好就想要记录的毛病。</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到花径下,首先看见的是如琴湖(因面形如小提琴而得名),湖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亭台,一阵风吹过,湖水荡漾,闪动着粼粼波光,真的是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自然又是一阵拍,但再拍也比不上你的眼睛所见。</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边的花径公园。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游览至此,咏诗《大林寺桃花》。现园内有花径亭、白居易草堂、觅春园等景点,是集山水、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大门门楣横石上刻的“花径”两个大字,两侧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由民国庐山隐士李凤高(字拙翁)题写。</p> <p class="ql-block">刻在石头上的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诗</p> <p class="ql-block">恍然发现这就是《庐山恋》里面的一个亭子,叫花径亭,大家围着亭子看里面的“花径”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写着“花径”的石头。旁边有导游在讲解,听了一耳朵,有传闻是白居易手书,1929年汉阳人李风高发现后,他邀集社会贤达和名流们集资捐款,建造了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以期再现昔日的胜景。当然也有人质疑。</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草堂,里面是关于他的介绍展览。</p> <p class="ql-block">从花径步行几百米到仙人洞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及旁边的老君庙,相传为吕洞宾求仙学道之处</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对面是个大平台,可以俯瞰蓝天白云下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准备从仙人洞步行到锦绣谷,大概1.5公里的秀丽山谷,有说这一路的风景很美,人不少,不过多数是跟我们反向的。</p> <p class="ql-block">观妙亭小憩。</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曾派使者来庐山寻找帮助过他的周颠仙等人,因寻找未果,便在此地修建“访仙亭”。后毁。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将领夏斗寅在原访仙亭基地旧址上重新修建一亭,名“观妙亭”。石结构,六角,攒尖顶,石板瓦,单檐翘角。</p> <p class="ql-block">路过谈判台旧址,上面写着“同舟共济”四个大字。1946年7-9月,美国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8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蒋介石。旧址是两人晤谈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或有清泉潺潺,或遇奇石耸立,几个观景台供游人休息、赏景。</p> <p class="ql-block">纵目四顾,鄱阳湖浩瀚无垠,江水若带,田园锦绣如画,感叹一下多姿多彩、壮阔美好的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在险峰</p> <p class="ql-block">锦绣谷出来,坐观光车回酒店休息。可能是我们出门早,这回程的车成了我们的专车,热心的司机建议我们下午去小天池看日落,晚上去正街看夜景和演出。</p><p class="ql-block">午饭就在宾馆下面的小店吃,豆浆、牛肉炒粉和面条,味道也蛮好。小店在居民楼下、马路边,一条溪流从马路另一边的深沟蜿蜒而下。大中午的,就在大阳伞下的石桌、石凳上吃,竟然还能接受。</p> <p class="ql-block">记录一下这溪谷里的潺潺流水。</p> <p class="ql-block">饭后午休结束,先参观宾馆边上的庐山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旧址也叫庐山大礼堂,由国民党中央党部于1935年始建,1937年竣工,建筑融合中西风格,主体为西式结构,门面采用中国宫殿式琉璃瓦披檐。建成后,蒋介石曾在此多次向国民党军队军官训话。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大家又习惯称为庐山会议旧址。三次庐山会议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会议结果,都有着特殊意义,很多熟知党史的人对庐山会议旧址都有着特殊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中式拱门与复原的会议现场,感叹一下,有多少人的命运在那次会议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庐山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95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8周年纪念日,毛泽东挥毫写下《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p><p class="ql-block">冷眼向洋看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p><p class="ql-block">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p class="ql-block">196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时,“热肤挥汗洒江天”修改为“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1961年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p><p class="ql-block">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p><p class="ql-block">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 <p class="ql-block">庐山图书馆,现为庐山抗战博物馆。屋顶采用斜面,覆绿色琉璃瓦,由三栋联体房屋呈一字排开,正中一栋门设有传统中国式门楼,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门前有话剧演出,说的是庐山抗战的故事。3000多国军将士在庐山孤军坚守了9个月,共进行了二百多场战斗,痛歼大量日寇,最后撤退时只剩下800多人。</p> <p class="ql-block">里面主要通过国共合作庐山谈判、庐山孤军抗战等来呈现抗战历史。在国共两军伤亡图表和平民伤亡图表目前,大家都很沉默,真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庐山谈话会会场。</p><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国民政府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庐山召开“谈话会”,就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共商国是。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由于局势突变,庐山“谈话会”只举办两期,第三期未举行。</p><p class="ql-block">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这一段话,激励着全国人民在其后的八年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不被奴役,抗争到底。</p> <p class="ql-block">民国建筑的审美还是很值得欣赏和称赞的。</p> <p class="ql-block">从抗战博物馆出来坐观光车去美庐,弥补昨天闭馆的遗憾。路过诗词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的“美的房子”。</p><p class="ql-block">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的主人。</p><p class="ql-block">高大的树木,满眼的绿(绿树、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点缀上灰褐色石墙和红屋顶,予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两幅国画,一张是张大千“仕女图”,一张是宋美龄的国画蒋介石题字(介绍宋是张的关门弟子);</p><p class="ql-block">三幅油画为宋美龄在抗战胜利后于庐山作的“忆乡图”(南京、庐山、溪口)以表达对抗战胜利后的心情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下的美庐侍卫室,成了盖章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步行去正街吃晚饭,路过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晚饭在沈厨吃的,焗嫩鱼真的很嫩,石鱼炒蛋那鱼真的好小。</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坐观光车到达小天池站,已是6点多钟,天开始黯了。门牌上“庐山”两个字是彭真题的</p> <p class="ql-block">去往小天池的路是台阶山路。</p><p class="ql-block">先到的诺那塔院,初名法海寺,亦名小天池寺,明神宗万历年间由无染和尚开山创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代藏传佛教宁玛派大成就者、西康地区政教领袖、首位将藏传佛教无上密法弘传汉地之大德—钦封护国普佑法师诺那呼图克图在此闭修行,传法度众。诺那祖师圆寂后,众弟子遵其遗教于庐山小天池建塔供奉灵骨舍利,寺院更名为“诺那塔院”</p> <p class="ql-block">小天池以山巅小池得名。海拔1213米,是庐山第八高峰,池水清澈,久旱不竭,久雨不溢,蔚为奇观。</p><p class="ql-block">祖师殿是诺那活佛的传承派系。中间供奉的是第一代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第二祖文殊师利菩萨,第三祖莲花生大师。他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在西藏的开拓者。第四祖是贝雅活佛,诺那活佛的师父。第五祖就是诺那活佛。另外还有第六、第七代。</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人称”有求必应”佛,该佛有四尊佛面,分别代表健康,事业,财富与爱情。</p> <p class="ql-block">诺那塔,藻瓶形白塔,,洁白素雅,轮廓分明,气势雄浑,鲜明体现了印度如来五轮塔式的风格,是我国近代喇嘛塔建筑中的一大杰作。此塔在“文革”中被毁,1991年按原形制重修。</p><p class="ql-block">塔为藏传佛教红教第十七代宗师诺那呼图克图的墓塔,是庐山唯一的,也是独有的红教场所。</p><p class="ql-block">诺那呼图克图,号逞列匠错,莲花生大士17世法嗣。是清政府授于蒙藏地区仅次于达赖、班禅的喇嘛教大活佛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手捧明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山顶日落</p> <p class="ql-block">看完日落,趁着余光赶紧下山。景区安排了免费加班车送大家到正街。</p><p class="ql-block">回到正街天已经黑了,山谷里的房子亮灯了,灯火辉煌,与白天比又是另一番模样。</p> <p class="ql-block">牯岭街夜景,热闹的演唱会、不息的人流、星巴克前的静坐、走夜路回宾馆的我们。又是一夜好眠。</p> <p class="ql-block">16日早餐就近觅食。豆浆配炒粉。想着下午的高铁,还是在山上呆着比较舒服,准备补上五老峰,小爬一下,有时间就看一下植物园,没时间就回宾馆把民国风体验完成。中午休息后再退房下山。</p> <p class="ql-block">于是观光车到了五老峰登山口,李白有“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看到树上有不锈钢小牌,凑近一看,是昆明爱卫防治松树线虫的牌子,这么远应该是公开招标的吧。现代社会的资源共享真的是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登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到达第一峰合影。</p><p class="ql-block">后面的亭子叫待晴亭。</p> <p class="ql-block">站在亭内,山风穿堂而过。远处的鄱阳湖碎成无数面镜子,反射着阳光,弥漫着一层水汽;近处的悬崖像被巨斧劈开,裸露的岩层纹理分明。</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摩崖石刻之原牯岭美国学校校长罗伊•奥尔古德英文题刻。记录了‌“待晴亭”‌的由来,是庐山现存唯一的英文石刻遗迹‌ 。 ‌</p><p class="ql-block">1933年夏季,罗伊·奥尔古德与厦门好友林嘉尔游览五老峰时遇雨,林嘉尔因此生病。后林嘉尔出资修建“待晴亭”,并于亭旁路侧设置这块英文石刻,将善举留存。</p> <p class="ql-block">因为爬山花了些时间,就没去植物园了。直接回酒店,在前台拿了几件旗袍,打扮一番,民国风旗袍秀走起来。</p> <p class="ql-block">摇曳生姿、顾盼生辉、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旧时光里,但脸上却洋溢着这个时代的自信与张扬。</p> <p class="ql-block">拍照完,去附近的小饭店吃午饭,午休后,退房,酒店送我们到索道口,坐上缆车顺利地到了山下。</p><p class="ql-block">一到山下,热浪扑面而来,又回到了酷热的世界。但有了这几天的修整、放松,似乎心静了、忍耐力也提高了,毕竟秋天会来而且也快来了。</p><p class="ql-block">庐山真的是避暑的好地方,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