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22日,张爽与陈鹏老师联袂呈现了四场生动精彩的现场教学。课堂上,两位老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参培学员仿佛重回学生时代,一个个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在真实情境中沉浸体验、积极互动,深刻领略了教学艺术的魅力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 张爽老师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主线,揭示了《小石潭记》中石的深层意蕴。文中的“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等句,不仅描绘石之形态,更赋予其永恒见证者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一解读让我感悟到:石之“能言”,在于它作为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石头般的永恒,而在于每一个瞬间的感受深度。柳宗元在逆境中依然发现美、记录美,正是对“惟石能言”的最好回应——让情感穿越时空,在有限中成就永恒。</p> <p class="ql-block"> 张爽老师的诗词课太精彩了!下午《赤壁》和《渔家傲》诗词联读。她巧妙地抓住了一个“风”字,为我们串起了两位大词人的心事与风骨。</p><p class="ql-block"> 杜牧笔下赤壁的“东风”,是那阵成就历史的机遇之风,吹出的是他怀才不遇、对时运的慨叹与遐想。而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的“长风”,则是她灵魂的咆哮,是冲破现实困顿、直飞云霄的豪迈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一古一今,一叹一豪,“风”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量。正如张老师所说:新时代的“风”无处不在,新时代的人跑起来就有风。</p><p class="ql-block"> 所以,别等风来,向前奔跑吧,你我奔跑起来的那一刻,便自有清风扑面,自成风景。</p> <p class="ql-block"> 陈鹏老师以“游踪”为引,带领我们化身千年前的旅人,循着泠泠水声,拨开丛竹翠蔓,步步探入柳宗元的幽深世界。景随步移,情因景迁,我们仿佛亲眼见他那由寻觅至暂悦、终归于寒骨凄神的心绪流转。</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场山水之游,更是一颗伟大灵魂在孤寂中寻找秩序与美的精神远征。最后,陈老师的话语如石落清潭:“将个人苦难沉入潭底,让忧民之心如青树翠蔓,向阳而生。”——原来中国文人的高贵,正在这沉得下苦难、生得出希望的永恒智慧里。</p> <p class="ql-block"> 陈鹏老师的这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场课,真是把杜甫给讲活了!</p><p class="ql-block"> 他巧妙地用杜甫的三个称谓,为我们串起了诗人的人生境界升华之路。</p><p class="ql-block"> “野老”——是那个会为秋风破屋、顽童抢茅而捶胸顿足的真实老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困顿与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子美”——是他的字,代表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仁爱之心,困境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是士人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诗圣”——是后世对他的封神,意味着他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了不朽的慈悲与诗篇,达到了“诗史”合一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让我明白,伟大并非生来完美,而是像杜甫一样,在泥泞中依然心向光明,并将苦难转化为照亮世人的光芒。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仰望的“诗圣”情怀!</p> <p class="ql-block"> 陈鹏老师的微讲座《AI赋能语文教学》他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如何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AI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它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帮助精准分析学情、生成个性化素材,甚至让古诗意境通过“文生图”直观展现,引导学生深度感悟。这启示我们,未来的语文教学将是人机协同、共创智慧的新生态!</p> <p class="ql-block"> 本次现场教学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智慧的启迪。它生动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融入真实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深度思考。期待每一位参培教师能将今日所学转化为明日课堂的生动实践,在教学道路上不断精进,用心用情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