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场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田金芳,女,64岁,中共党员。地震孤儿,用不平凡的人生,书写了感人至深的拥军传奇。她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河北省拥军模范,被中央精神文明办认定为"中国好人″。从她被解放军救出的那天起,她始终铭记救命之恩,23岁身患双癌,她带着病痛、卖掉120平米楼房,倾其所有,坚持拥军50年,她创建的拥军艺术团,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白山黑水之间。所到之处战士们呼其"兵妈妈",她的格言是:′′生命不息,拥军不止″。感动了无数国人,吸引力很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她,成功举办了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活动,声势浩大反映强烈。如今作为发起人,正筹办明年大地震5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将有抗震救灾英雄、地震孤儿、地震文学创作者、少先队员、各地媒体记者各50人,以及千余名社区居民代表,齐聚主会场共同见证这场名为<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盛会﹥的文化盛典,南湖大剧场将上演由728名演员联袂呈现的视听盛宴,亮点纷呈,令人期待!</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人类将永远铭记那一时刻:1976.728凌晨3点42分53.8秒,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一道蓝光闪过,马路两旁的垂柳不停地扫地,千万座楼宇和平房,好像打秋千,轰隆轰隆几声巨响,23秒的瞬间一座北方百年工业重镇颠覆躺平,遍地废墟、满目惨烈!后据官方统计:24万人遇难,7218个家庭绝户,4204名孩子沦为地震孤儿…。党中央国务院,接到来自震区的报告,立即命令10万大军、180多支医疗队、华北东北地区的矿山救护队,星夜急驰开往唐山: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特别是解放军的关怀支援下,患难与共、顽强拼搏、重建家园。人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部20世纪人类抗拒自然灾害的史诗,亲临唐山抗震救灾的作家、新闻工作者、解放军官兵用文字记录了那段铭记在心的经历,刻记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本篇通过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多角度真实记录,创作了<五十年五十人>一部地震报告文学史诗,揭开了十年恢复、十年重建、十年发展、十年跨跃、十年再创辉煌的历史,从此拉开了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盛典活动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江山,江苏常州人,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河北频道总监、新华社石家庄记者站站长。是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贴身文字记者。作为新华社首位进入唐山地震灾区的记者,他以笔为剑,记录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也是唯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新华社记者。退休后,他投身红色文化传播,创办中红网并担任总编,先后在全国创办100余个红色网站,致力于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赓续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江山总编在抗震救灾期间,写下了多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其中尤以《华国锋视察唐山丰南地震灾区》和《中共中央在京召开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党和国家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无微不至的部署,也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李升堂河北迁安人,资深中共党员,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空军,1963年唐山飞机场任调度员,1976年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电讯中断,他挺身而出,为国分忧解难:徒手肉眼指挥来自全国各地3000余架次救援飞机起降,并顺利导航国务院华国锋总理专机安全著陆。被唐山市委市政府誉为″为唐山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的人″,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个人二等功。</p><p class="ql-block">1995年利用两年时间,写下了唐山大地震蓝天大救援的历史,创作了20多万字<空中生命线><老兵的记忆﹥等不朽著作,把可歌可泣的故事,变成传世后人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他的事迹,在唐山广为传颂,在中央CCTV7国防军事栏目广播,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具有五年的蓝天飞行经历,凝炼了丰富的航空经验、掌握了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抗震救灾英模李升堂和薛东升在CC丅V7国防军事栏目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曾文友,唐山公安警校校长,文史学者、著名文史作家,长期致力于党史、军史及共和国发展史的研究与宣传。他的作品多发表于《党史博览》《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权威平台。在地震文学领域,其代表作《部长舍子救矿工》以深情笔触描绘了煤炭部长肖寒在震后奔赴唐山,协助抗震救灾,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感人故事,成为抗震精神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管茂辉,北京人。抗震救灾老兵,负责唐山齿轮厂和唐山卫校区域救灾工作。原38军112师336团机枪连服现役、退休前在公安部科研所办公室任主任,具有新闻编辑职称,主编<难忘的军旅生崖>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作品多发,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地震文学代表作<难忘的唐山岁月>以亲身经历为篮本,反映了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畏精神,真实再现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岁月光辉…。</p> <p class="ql-block">孙景初,北京人,原38军112师336团战士,唐山抗震救灾老兵。他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难忘唐山七十天》,发表于《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真实再现了那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峥嵘岁月,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在灾难面前,″宁可自已倒下去,要让灾民站起来″的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李德军山东临沂人,曾任38军112师政治部副营职保卫干事,19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荣立三等功。其地震文学作品<废墟上的呼救声>真实描写了解放军,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废墟抢救生命、无所畏惧的高尚精神,成为弘扬抗震精神生动教材。</p> <p class="ql-block">承上:退役后他先后担任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大副主任。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山东省政府荣记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李吉振:山东费县人退役军人。干过工农商学兵,走过东西南北中。爱好文学创作,作品多少报刊杂志和网媒,获全国省级作品奖。他的地震报告文学<我在唐山抗震救灾时>用笫一视角方式,记录了他和他的战友们,深入废墟中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救助唐山人民的感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王哲:古冶站派出所民警,解放军某部退役军人,抗震救灾模范。他的地震文学作品<七二八,我从侯车室废墟下救人>,冒着余震钻入倒塌的车站侯车室,从废墟里抢救旅客,这种″把生命安全让给灾民,把危险和死亡留给自已″的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令世人敬佩值得广泛弘扬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梁新龙:河南南阳人,38军某部退役军人。某保密厂保卫处处长、南阳市公安局退休。他的作品<我在唐山的抗震救灾经历>深刻细致地描写了在古冶地区带领全班深入民居忍饥挨饿冒着余震,搬掉砖瓦石块,钻入废墟深处抢救女孩的经历,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危险留给自已,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已救人的高尚品德,受到部队表彰:荣立抗震救灾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张国印,遵化老干部局《金秋文苑》主编,其代表作《那年的防震棚防震房》,以细腻笔触描绘了震后人们在简易棚房中生活的点滴,展现了那段特殊岁月中的人间温情与坚韧精神。</p> <p class="ql-block">杨荣昌,唐山齿轮厂退休员工,唐山作协会员。他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屡见报端。其地震文学代表作《与死神搏斗了三个半小时》《从简易房到花园别墅》等,以第一视角讲述自己在废墟下与死神抗争、最终获救的惊心动魄经历,展现了生命在绝境中的顽强与希望,以及震后经过十年发展,唐山人民居住环境的重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陈晓明,河北能源学院退休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震后井下余生》,以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自己在震后井下艰难求生、最终脱险的惊险过程,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徐小东,遵化作协秘书长,其代表作《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深情描绘了地震发生后,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诠释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p> <p class="ql-block">王晓义,唐山市公安局古冶分局政治处副主任,专职新闻工作者,作品上万,多见诸报端。退休后宣传工作突出,被省评为先进工作者。其地震文学代表作《一路行程,一路感动》,以纪实笔法记录了震后奔赴灾区的感人瞬间,展现了人间大爱与社会温情。</p> <p class="ql-block">周秦生,开滦唐家庄矿办公室主任,其代表作《不尽的哀思》,以深情笔触抒发了对地震中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生命与亲情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霍凤玲,女,河北滦州人,公务员退休,河北作协会员。她的代表作《抹不掉的记忆》,以细腻笔触记录了地震发生时的惊心动魄与震后重建的感人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刘秋萍,中学退休教师,业余作家,文学作品多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她的地震文学代表作《母亲的抗震》,通过一位普通母亲在震后坚强守护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人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李九燕,唐山城管局干部副调研员退休。曾参与震后城市建设,曾任《唐山城市建设管理志》副主编、<唐山大地震往事﹥编校。他的地震文学作品《轻机精神激励工厂的崛起》,记录了震后工厂重建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唐山人民在废墟中重拾希望、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信宝忠:唐山铁路宣传委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多家媒体特邀记者,常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其地震文学代表作<震不垮的铁路运输线>,真实感人,笔法细腻,记录了震后铁路系统迅速恢复、保障运输的动人篇章。</p> <p class="ql-block">史有山,唐山作协会员,其地震文学代表作《我的房东》,通过讲述一位普通房东在震后对受灾群众的无私帮助,展现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人性光辉。</p> <p class="ql-block">李湘杰,开滦退休员工,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其地震文学代表作《怀念那位女军医》,深情回忆了一位在震后奔赴灾区、救死扶伤的女军医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医者仁心与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谷怀洲,唐山钢厂退休干部,长期从事文工作,作品多发报刊杂志。其地震代表作《红星闪耀在抗震救灾前线》,充分反映解放军为抢救唐山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诗性语言描绘了地震在心灵深处留下的伤痕与记忆,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王学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唐山八中书记、十中校长。退休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其地震文学代表作《永远铭记烟台军民恩情》,深情回顾了震后烟台军民无私援助唐山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兄弟城市的感激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李维德,唐山人,擅长地方志编辑,作品多见于各类地方文献。其地震文学代表作<唐山大地震经历>文字以详实史料为基础,记录了震后唐山重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p> <p class="ql-block">孙开元,铁路员工、基层工会主席,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常有发表。其地震文学代表作<纪念</p><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灾四十年:四十年抒怀>其作品一贯关注普通人在灾难中的命运与抗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字里行间渗透着个人的思想情感。</p> <p class="ql-block">苏惠平,<嫩江>平台副主篇。稿件多发<首都文学><工人日报>媒体。其代表作<唐山大地震:未治愈的痛痂>,其文字以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著称,记录了地震对家庭、亲情的冲击与重建。</p> <p class="ql-block">闫俊华,其代表作《抹不掉的记忆》,以深情笔触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惊心动魄与震后重建的感人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牛继林,开滦退休员工,酷爱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曾经沧海永世不忘》,以深情回忆的方式,记录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怀念。</p> <p class="ql-block">刘国友,开滦退休教师,唐山作协会员。其代表作《埋在废墟里的男孩》,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废墟中顽强求生、最终获救的真实故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刘金秋,其代表作《728,我心中永远的痛》,以深情笔触记录了地震发生当天的惨烈场景与震后生活的艰难历程,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张宝华,市农业口正县级退休,<老年日报>通讯员。参加全国文学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其代表作《难以磨灭的记忆》,以纪实风格记录了地震发生时的惊心动魄与震后重建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曹淑玫:开滦二中资深退休英语教师,常发英文作品。其地震文学作品<纪念七二八大地震遇难同胞>反映作者在公祭日,深切悼念遇难同胞的真情实感。发表在<楚汉文学></p> <p class="ql-block">任建茹:城镇居民<爷爷的设计图纸>反映地震后,老人为家乡恢复村镇建设,日以继夜不辍劳作为村民规划设计院落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刘克俭:迁安人,首钢退休员工,唐山市作协会会员,常有稿子刊发报刊杂志、网媒。他的地震文学作品<夹在羊皮褥子里的慰问信>反映村中烈属张秀芝给抗震救灾解放军带去的羊皮褥子,糕点和瓜果和一封慰问信,关怀子弟兵的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钱国英:唐山人地震文学作品<难忘七二八:再忆我的妈妈>七二八,是唐山人民共同的祭日。作者站在地震墙下怀念自已遇难的母亲,思念之情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徐智强唐山人,唐山市羊毛衫厂退休员工。参加唐山大地震征文活动,其作品<地震中见闻>,被收集地震30周年,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亲历与见证>一书。</p> <p class="ql-block">林霞:唐山人,唐山汽车制造厂科室支部书记。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地震文学作品<埋在心底的地震之殇>揭示作者对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灾难,深深刻记在心中,对遇难同胞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杨阿娜:唐山人,企业员工基层工会主席,她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其作品<震后第一天琐记>真实叙述了对地震灾难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p> <p class="ql-block">张大鹏:唐山人开滦退休员工。爱好文学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稿件200多篇。他的地震作品<简易房轶事><地震中诞生的钱家营矿>真实记录了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实况,反映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张成满:开滦钱营矿退休员工。爱好公益宣传活动,在矿区文艺活动中常看到他身影。他的<风雨交加夜,难忘医患情>作品,反映了山东医疗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深入淅淅沥沥漏雨的居民棚户区巡视病人,医疗队三人将自已的雨衣分别留给孩子和他的父母,而冒雨返回驻地。反映山东医疗队,对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无比关心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成为作者铭记一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徐新民:唐山人开滦林西矿退休员工,文学爱好者,作品曾结集出版地震代表作<我是地震幸存者><余震的罪孽>以第一人称身历其境的感受,概述了唐山重建家园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孙丽丽:女,石家庄育红学校大队辅导员、石家庄一中团委书记、德育处高级政工师。在地震孤儿呵护教养中,把孩孑视如己生,充分发挥了辅导员的作用,多次来唐山看望育红学校的孩子们,孩子们亲切地称其为"妈妈″。她曾对记者说:<呵护和教养地震孤儿,是我的社会责任>。在地震孤儿中,充分展示母爱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姜志彬:天津人,曾任唐山齿轮厂技校校长,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多发。他的代表作<四十年前,唐山大地震重生纪实>发表在<唐山四十抒怀>,真实记录了地震后,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支部下,经过十年恢复、十年重建、十年发展、十年飞跃,一座涅槃重生的新唐山,屹立在世界东方。彻底粉碎了′′唐山在地球上消失了″的谎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世居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张妙芳,唐山人退休员工。爱好文学写作,地震文学作品<忘不掉的往事>发表在<新唐山四十年>,<回忆地震那些日子>发表在<唐山四十抒怀>她的作品格调向上,字里行间,反映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患难与共,互相帮助重建家园,共度难关的动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董绍山:机械工程师,喜欢用文字调剂生活,作品多发<河北日报><工人日报>多次荣获征文奖项。地震作品<亲情的丰碑>用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地震后唐山人民患难与共,顽强拚博共建家园的故事情结,反映了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李峰:唐山三隆公司退休员工,<728,刻骨铭心的记忆>,叙述了作者对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刻骨般地记在心里:亲人的诀别,伤者的悲痛以及解放军钻入危倾的房里,舍生忘死救助灾民的精神,冲激着自已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郭红,村居工作人员。唐山大地震与父母分居两地,每天在亲人和老师的呵护下,盼着早日与父母团居,<牵挂>作品,作者叙述了在106国道上,亲眼目睹解放军过往车辆,紧急前往唐山救灾的场景,抒发了与父母相见的急切心情及对灾区人民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胡桂敏:地震孤儿,唐山市园林局退休员工。震后被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学习生活,在老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回唐山就业于唐山市园林局工作。她的作品<回忆大地震那年>叙述了震后孤苦悲伤的日子和在石家庄育红学校的校园生活。图片为育红学校地震孤儿,班集体参加军训后的合影(后排左一胡桂敏)</p> <p class="ql-block">冯爽:唐山钢厂退休员工,地震孤儿<我的地震经历>倾情叙述震后父母遇难,姐妹相依为命悲凉情景,80天后送往石家庄育红学校,过上有饭吃有书读的集体生活。参加工作后,夫妇双方共同为钢铁事业奉献青春,双双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李羽贤:唐山人,唐山市建委退休,机关工会主席。荣获市、省、国家建设部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退休后从事公益活动,受到表彰。她的地震作品<一片药><一个枕头>,从一小事展现地震期间一种大爱,揭示人与人之间公而忘私、互相关爱、同舟共济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窦素芬:唐山人,地震孤儿,民企家、获临沂市三八红旗手、中国百杰女性创业人物称号,专注銀发康养事业。震后受伤,被转往山东胶州治疗,为回报山东父老养育之恩,在临沂创建<爹娘亲品牌>走上拥军路,为退役军人创造居家就业服务平台,感念27年沂蒙情,弘扬沂蒙精神为使命。她的作品<爹娘亲报党恩,地震孤儿创业路>描写地震孤儿艰苦创业,感恩解放军、回报老区人民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何凤莲:女72岁,昌黎人,军人家庭出身,市邮电局退休,现在北京创建<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馆>任馆长。热爱公益事业,其父两次被征召赴朝,进行鈇道运输保障工作,根据其父言传身教,走南闯北多年,搜集整理抗美援朝志愿军信息工作。她写的<滦河上的板桥>反映震后,目睹滦河公路大桥震塌,为帮解放军过河前往灾区救援,两岸村民柝掉自家门板200多人站在河中,行成人工桥,开通灾区道路的感人故事和伤员外转救治,为灾民送黄瓜等水果,解决口渴不能饮用生水问题。真实记录了军民团结奋战、共度难关的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王玉良:85岁,唐山人。号燕赵书痴,唐山诗词协会会员、燕赵书画理事会理事,酷爱诗词书画,编辑出版20余部。他写的地震作品<忆白衣天使>,以高吭气势、细腻的文笔,歌颂白衣天使,日日夜夜在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灾区人民怀念白衣天使的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郭书文沧州人,笔名东方欲晓,86岁党龄60年,历任党团工会教育教学工作。退休后从事公益宣传报道,成绩突出荣获河北省委老干部局,"银发风彩奖″。历任<中学生报><作家文苑报>特邀记者、<作家地带﹥签约作家、<中红网京津冀专栏编辑部﹥主任。参加全国文学大赛<新中国第一个春节><九岁那年,走过辽沈战场>均获金奖。其地震文学代表作<地震孤儿大救援><地震初期的开滦二中>。在抗震救灾表现突出,被党委双先会通报表彰,获抗震救灾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编辑:郭书文</p><p class="ql-block">助理:杨荣昌、李羽贤</p> <p class="ql-block">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来自全国50名地震文学创作者均已入围。欢迎大家参加明年的纪念大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