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参加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组织的"烽火记忆永不褪色!歌乐山抗战名人故居探访,邀你共赴 80 周年之约"纪念活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歌乐山属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抗战期间为躲避日机轰炸,歌乐山上一时达官贵人云集,各类机关、单位纷至沓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字"小陪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冰心旧居潜庐位于歌乐山停车场附近(原林庙路5号),土木结构房。此房原为林氏家族佛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1941年至1946年寓居歌乐山,寓所取名潜庐。在这里她创作了《关于女人》、《力构小窗》等作品。1999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中学课本里的《小橘灯》,其实不是在歌乐山"潜庐"写作的,倒是以歌乐山生活背景创作的,文中小女孩的父亲应该是地下党,冰心很早以前就是站在我党一边的进步人士。作品发表于1957年1月31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 "歌乐山在重庆附近,算是风景很优美的一个地方。冰心的居处在一个小小的山头上,房子也可以说是洋房,不过是土砌的,窗子很小很小,里面黑黝黝的,而且很潮湿。倒是门外有几十棵不大不小的松树,秋声萧瑟,瘦影参差,还值得令人留恋。一般人以为冰心养尊处优,以我所知,她在抗战期间并不宽裕。歌乐山的寓所也是借住的。我去看她,她一定要我试一试他们睡的那一张弹簧床。我躺上去一试,真软,像棉花团,文藻告诉我他们从北平出来什么也没带,就带了这一张庞大笨重的床,从北平搬到昆明,从昆明搬到歌乐山,没有这样的床她睡不着觉!"</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段文字节选自梁实秋《忆冰心》,上世纪六十年代梁先生误听谣言,以为冰心与丈夫吴文藻双双服毒自杀,著文悼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文中还附有冰心致作者的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实秋:山上梨花都开过了,想雅舍门口那一大棵一定也是绿肥白瘦。光阴过的何等的快!你近来如何?听说曾进城一次,歌乐山竟不曾停车,似乎有点对不起朋友。刚给白薇写几个字,忽然想起赵清阁,不知她近体如何?春来是否痊了?请你代我走一趟,看看她。我自己近来好得很。文藻大约下月初才能从昆明回来,他生日是二月九号,你能来玩玩否?余不一一,即请</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大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问业雅好</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冰心三月廿五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实秋住在北碚的寓所,房子于1940年由梁实秋与吴景超夫妇合购,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命名,取名"雅舍"。雅舍位于天生桥梨园村,房前有一株梨树,梨花毎年开得早,三月底应该快谢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在城里上班,一般周末才回来,还时不时出差,平时冰心与三个孩子和保姆两口子生活在潜庐,孩子白天上学,冰心是一个有思想、爱聊天的文化人,对于朋友路过歌乐山而不来潜庐坐坐很是在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常常造访潜庐的友人有:老舍、巴金、郭沫若、梁实秋、赵清阁、顾一樵、冯乃超、浦薛凤、臧克家等,他们与冰心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舍在潜庐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夏,郭沫若和冯乃超在老舍的陪同下来到潜庐,看望病中的冰心。郭沫若对潜庐赞不绝口:“冰心先生的潜庐果然名不虚传呀!”下山之后,写下了一首五律,由老舍交给冰心:“怪道新词少,病依江上楼。碧帘锁烟霭,红烛映清流。婉婉唱随乐,殷殷家国忧。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再看看冰心自己是怎样描写她的潜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力构小窗”是潜庐里一间屋子的向东的窗户。这间屋子就算是书房罢,因为里面有几只书架,两张书桌,架上有些书籍报章,桌上也有些笔墨纸砚。不过西墙下还放着一张床,床下还有书箱,床边还有衣架。这床常常是不空着,周末回家的学生,游山而不能回去的客人,都在那里睡下,因此这书房常常变成客室,可用的时候,也不算多。</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这张床应该就是老舍诗中酒醉临窗卧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在北平的时候,曾给我们的书房起了一个名字,是“难为春室”,那时正是“九一八”之后,满目风云,取“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之意。还请我们的朋友容希白先生,用甲骨文写了一张小横披。南下之后,那小横披也不知去向。前年在迁入潜庐之先,曾另请一位朋友再写这四个字的横额,这位先生嫌“难为春”三个字太衰飒,他再三迁延推托,至终这间书房兼客室的屋子,还没有名字。</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 潜庐只是歌乐山腰,向东的一座土房,大小只有六间屋子,外面看去四四方方的,毫无风趣可言!倒是屋子四围那几十棵松树,三年来拔高了四五尺,把房子完全遮起,无冬无夏,都是浓阴逼人。房子左右,有云顶兔子二山当窗对峙,无论从哪一处外望,都有峰峦起伏之胜。房子东面松树下便是山坡,有小小的一块空地,站在那里看下去,便如同在飞机里下视一般,嘉陵江蜿蜒如带,沙磁区各学校建筑,都排列在眼前。隔江是重庆,重庆山外是南岸的山,真是“蜀江水碧蜀山青”,重庆又常常阴雨,淡雾之中,碧的更碧,青的更青,比起北方山水,又另是一番景色。</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 潜庐不曾挂牌,也不曾悬匾,只有主人同客人提过这名字,客人写信来的时候,只要把主人名字写对了,房子的名字,也似乎起了效用。四川歌乐山的潜庐和云南三台山的默庐一样,都是主人静伏的意思。因此这房子里常常很静,孩子们一上学,连笑声都听不见。只主人自己悄悄的忙,有时写信,有时记帐,有时淘米,洗菜,缝衣裳,补袜子……却难得写写文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 如今再回到“力构小窗”——这间书客室既是废名,而且环顾室中,也实在不配什么高雅的名字,只有这个窗子,窗前的一张书桌,两张藤椅,窗外一片浓荫,当松树抽枝的时候,桌上落下一层黄粉,山中浓雾,云气飞涌入帘,这些光景,都颇有点诗意。夜中一灯如豆,也有过亲戚的情话,朋友的清谈,有时雨声从窗外透入,月色从窗外浸来,都可以为日后追忆留恋的资料。尤其在当编辑的朋友,苦苦索稿的时候,自己一赌气拉过椅子坐下,提笔构思,这面窗子便横在眼前,排除不掉。</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现在的潜庐依旧是四四方方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64平方米。与上文描述不一致,冰心自己说只有六间房,民国时期的房间一般都不大,六间房顶多也就100多平方米,而且房子是土木结构。显然,现在的潜庐是在原址重建的,而且应该还加盖了一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冰心的三个子女,长子吴平1931年生、长女吴冰1935年生、次女吴青1937年生,同父母一起住在潜庐五年,前些年回来过,他们说:现在的房子不是当年住过的房子,但是位置没变(一座小山头,位置也变不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底,冰心一家初到重庆,暂居七星岗嘉庐五号;1941年初,搬至春森路十九号;不久获得歌乐山寓所,在潜庐居住近五年;1946年1月14日,冰心又租住曾家岩端木恺家,同年4月,冰心一家自此出发,离开重庆。</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歌乐山的潜庐冰心一家并未出售,他们想日后有机会再回来住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冰心离开重庆后,对歌乐山仍念念不忘。1946年冰心在东京,曾撰文《介绍我的歌乐山》;1957年冰心又以重庆郊外的歌乐山作为背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小橘灯》。1990年,九十高龄的冰心再度写出《我记忆中的沙坪坝》,文章末尾,冰心深情告白:"说起来已是将近半世纪以前的事了,但是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山下远远的那个小城市——沙坪坝。这城市如今一定不“小”了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冰心吴文藻的三个子女重回歌乐山,除了替父母看看曾经住过的潜庐,应该就是追忆与父母一起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