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录)能“忍”的刘邦

夏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邦出生卑微,《史记》记载:“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意思是刘邦的父亲称刘大叔,母亲叫刘大妈,不像项羽祖上四世三公,位居人臣的显赫贵族地位。史书上说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邦”名是他发达了才冠名的。父亲并不喜欢这个幺儿子,刘邦小时候经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殴、吃喝嫖赌和鸡鸣狗盗之事对他是家常便饭,“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父母辛辛苦苦挣点钱为补贴家用,可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得把辛苦钱挤出来给儿子在酒馆当账。直到他谋了“泗水亭长”的职务,才稍微给家里减轻了点负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点燃了反秦火焰,各地豪杰一呼百应,“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杀县令自立为王成了时尚,此时沛县县令也遭杀害。杀了县令谁来当县令?论资历地位候选人当然是狱掾萧何和主吏曹参。他们俩才对政界利弊了如指掌,深知这领头造反可是要杀头灭族的!这等“好事”还是让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刘痞子吧,事情成功了我们是有功之臣,事情败露了他是主犯,我们最多就是个帮凶而已。刘邦这才成了沛公的,要不是名人暗算,哪有他的份儿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天上掉馅饼的事看似偶然,其实不然。学者萨孟武曾说:“在中国历史上,夺帝位者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等。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易先生认为文人是没有份的。文人既不敢起这个心,也没那个力,即便参加造反,也只能攀龙附会,跟在豪族或流氓的屁股后面,当个军师,做个幕僚,出点主义,使点计谋,断然是当不了领袖的。所以楚汉双方的首领,只能是豪族项羽和流氓刘邦,不会是萧何、曹参、范增、张良人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邦从当上沛公到还军霸上似乎与“泗水亭长”判若两人。该出手时不出手。比方说公元前206年,他率军从武关入秦进驻咸阳。子婴投降,秦政权垮台。当他走进皇宫一看傻眼了:皇宫金碧辉煌,美女如云,金银珠宝应有尽有。对于一个曾经吃喝嫖赌的人看到眼前的一幕如果不动心,鬼都不信!他恨不得马上享用这一切。身边的连襟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也?将为富家翁也?”意思是你刘邦是想要整个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翁?大家看刘邦还是蠢蠢欲动想今夜睡在皇宫内时,接着张良的一番逆耳忠言才使得他毅然决然退出皇宫,驻军霸上。就连百姓送来犒劳军队的牛羊肉食及军粮都没接收,此时的刘邦够自律的吧?清廉奉公、守法诚信、公而忘私在一个流氓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邦一忍再忍。公元前203年,韩信攻下齐国七十余个城池后,与刘邦讨价还价,齐人伪诈多变,是个反复之国,如果不尽快立个假齐王镇守,只怕夜长梦多。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在荥阳生死未卜,父亲和妻子都在项羽手里。一看信中要求,气不打一处开口骂到:“王八蛋!老子困在这里,天天等你来救,你小子却要当个什么假齐王!”张良和陈平暗中踹了刘邦一脚,刘邦立马意识到骂错了,赶紧改口骂:“没出息的东西!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平定诸侯,那就是真王了嘛,当什么假王!”这随机应该的功夫和小时候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多少有些影响,和常常没钱还能在酒馆赊账谎称尽快还上多少也有些关系,因为善变,见景生情,因为能忍,趋利避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易先生帮我们分析刘邦的“忍”。一个强大的“忍耐”不得不让人冷静思考:忍,说白了都是逼出来的!世间有两种隐忍。一种是假忍,如当你在强权强暴面前无能为力时,你只能忍气吞声,这种境地如其说忍不如说是无奈。还有一种是真忍,在想做事能做事的条件下忍住不做。刘邦进到皇宫很想占有金银财宝、也能和先前的王一样睡女人,但他没有,一个自己能战胜自己,心字头上一把刀,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实属不易,难能可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因为刘邦能刀刃向内,他也敢刀刃向外。对自己能下狠心时,对别人大概也不会手软。有一次楚军追击刘邦,刘邦为了逃命,居然能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从马车上推下去,车夫夏侯婴三次把儿女抱上车,又三次被生父推下车,夏侯婴实在看不下去,劝刘邦说:“事虽急,不可以赶的快些吗?为什么非要扔下孩子不管呢?”刘邦才忍心带着孩子一起逃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一个可以不顾亲生儿女性命的人,想想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残忍,是具有常人无法忍受的残忍。易先生总结道:“当范增发现好色贪财的刘邦进了咸阳居然秋毫无犯时,他就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凶险残忍的敌人,不尽早剪除,必养虎留患。可惜,很多人当时都没能看出这一点,包括项羽,也包括韩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说鸿门宴上刘邦能忍。当项羽质问刘邦为何要称王时,刘邦未作任何辩解,反而主动将自己置于低姿态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在刘邦的话语中将入关灭秦描述为与项羽的“协同之功”,并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作为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这种避实击虚的智慧彻底弱化自身立场,避免激化冲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隐忍的丝毫没有发怒和反击,默默承受对方的杀机与挑衅。这一切的表现与做法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忍”字的力量,忍字在自己的内心强大的可怕,忍字在对别人时如同大海潮汐进退有时,利害得失都在隐忍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致谢网络图片摄影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