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38</p> <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中旬,厂教育处下达文件,属于干部编制、文化程度是高中的职工可以报考电视大学。我找教育处处长曹启宙咨询了,他说我是中专毕业,只要单位同意我就可以报考。我回到单位就向邓超群处长和王刚书记提出我要去考电大,没想到两位领导都不同意,说你有文凭了还去考什么电大,可是我当时想读书的愿望超过了一切。</p><p class="ql-block">2月27日晚,离报名截止日期只剩一天了,领导还是不松口,我急了,晚上我就到邓处长家去了,刚一进门,我就说:“邓处长,我真的想去读电大,你就放我去吧!”说完,我的眼泪就哗哗哗地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邓处长对着他的两个女儿说道:“你们看看人家,多爱学习,叫你们读书你们就不爱读书。”</p> <p class="ql-block">然后邓处长就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这么想去读书就让你去吧,不让你去你今后会恨我。我本来是想你一个女孩子,已经有中专文凭了,很不错了,现在工作又这么出色,放弃了前途有点可惜。”</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到教育处报了名,开始复习功课,准备在5月5-6日参加全国成人高考。</p><p class="ql-block">厂里指定的专业是工业企业管理,算文科,高考的课程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还要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复习,语文和数学吃老本,没花什么功夫,历史和地理没学过,政治也要背,只有恶补了。那段时间,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一起在办公室学习的还有技术处的描图员陈桂芳,她当年报考的是武汉职工大学英语专业;雷丽娟,检验处试验站工人,她要参加自学考试;李素芬,我的同学,她当时在读电大,在做毕业设计。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女孩都要学习到11点钟才回家。最后我以成人高考总分40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电大(录取分数线只有200多分)。</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们厂共有三个人去上了电大,我、夏莉和姚国梁。夏莉是我天兴厂子弟校同年级的同学,当时是团委干事;姚国梁要大10岁,已经有两个孩子了,他本来就是厂工人大学毕业的,已经获得大专文凭了,但他以工人大学国家不承认文凭为由闹着报考了电视大学。</p> <p class="ql-block">两年电大是在宁江厂读的,宁江厂也是和天兴厂一样的三线国防兵工厂,在南川县水江镇。宁江厂离我们厂将近50公里远,我们就住在宁江厂学习。我们班除了我们厂的三个人外,还有宁江厂9个同学,南川县4个同学。</p><p class="ql-block">1986年厂里参加成人高考、考上大学的还有:在武汉职工大学学英语专业的陈桂芳和焦南玲,到重庆长安职工大学学习基建专业的王军、王理和张维刚。1983年分到厂里来的大学生程杰则考上了研究生离开了天星沟,到湖北武汉读书去了。</p><p class="ql-block">两年学习时间我们是带薪学习,每学期还按工厂的奖金标准发放奖学金,除此以外,学习期间还有出差补助,厂里发东西我们也有份,厂里涨工资我们也正常涨,厂里给我们的待遇真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读电大期间,南川县组织各电大学校举行运动会,宁江电大组织了一个女子篮球队,班主任老师王佩珠教我们打篮球,从三大步上篮等基本动作开始教起。这一次,我对篮球才真正开始感兴趣了,进步很大,在我们这个不强的球队里也算得上一个主力。这次篮球训练,为我回厂参加篮球比赛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通过两年的学习,除了获得大专文凭外,我对工厂的管理有了全面的认识,这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极大。</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988年7月,宁江电大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班毕业照。第二排左五为作者晓露。)</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