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的喧嚣与宁静间,叩问旅行的本真

海鸥飞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简评范巧平《喀什行脚》</h3> <p class="ql-block">  沏茶一壶,静坐修心,打开微信,喀什行脚,眼前一亮。细品慢读范巧平老师的《喀什行脚》抒情散文,这是一篇充满思辨与人文温度的优质散文,以细腻的观察为笔,以深沉的感悟为墨,在喀什老城的烟火与喧嚣中,勾勒出旅行中的自我叩问与对生活本质的凝视,我认为文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一、以“行走”为线索的叙事张力<br>  文章以“行脚”为核心动作,串联起老城的人潮、旅拍的少女、街角的老者、茶馆的对话等场景,形成流动的叙事节奏。从“摩肩接踵地挤”到“拖着疲惫的双腿”,再到“夕阳下的迟疑”,身体的感受与心理的变化相互交织,让“行走”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成为精神探索的轨迹。这种以行动带动思考的写法,让文本兼具画面的实感与哲思的虚灵。 二、对比手法下的价值追问<br>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构建起深刻的意义张力:<br>  游客的“兴奋”与老者的“平静”、老古丽的“安逸”形成对照,前者追逐外在的风景,后者坚守内在的自足,暗含对“旅行究竟是向外索取还是向内沉淀”的追问; 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的执着,与“我”对“相似照片”的迟疑对比,直指当下旅行中“标准化体验”与“个性化感知”的矛盾; 茶馆老板“太阳照样东升西落”的平淡,与“我”对“旅行意义”的纠结对比,展现出对生活本质的不同理解——前者接纳变化,后者在变化中寻找恒定。 三、细节描写中的隐喻空间<br>  文章的细节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充满隐喻性:<br> 旅拍少女“刻意摆出的姿态”,暗指现代旅行中“表演性”对真实体验的消解; 玻璃封起的院子、炕上的老古丽与馓子,构成一幅“被观看的传统生活”图景,引发“是游客成就了她,还是她成就了游客”的思考,触及商业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影响; 夕阳下“金色喀什”的拍照热潮,与“我”的迟疑形成呼应,追问“记录”与“感受”的轻重——当风景成为手机里的像素,当下的体验是否已被稀释? 四、语言的克制与留白<br>  作者的语言洗练而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藏着余味。如写老古丽“懒得看一眼”“未哼一声”,仅用动作细节便勾勒出一种不为外界所动的生命状态;茶馆老板的话“日子总要过的”,看似朴素,却道尽对生活变迁的通透。结尾“有些风景,注定只能路过”的感慨,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在共鸣中回味旅行与人生的共通之处——重要的或许不是“拥有”风景,而是“经历”风景时的那份心境。 整篇散文以喀什为镜,照见的不仅是一座老城的变迁,更是现代人在快节奏旅行中遗失的从容与内省。它跳出了普通游记的“风景记录”,转而探索“人与风景如何相遇”的深层命题,让“行脚”成为一场关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精神漫游,极具文学的感染力与思想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