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孙锦耀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平遥后,开始了返京的路程。中途路过太原,只做了短暂的休整,挤出了一点时间,去看了一下晋祠。因为“不看晋祠,枉到太原”。</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晋源区悬瓮山下,最初叫唐叔虞祠。唐叔虞是西周周成王姬诵的胞弟姬虞,册封于唐,即今山西翼城,称其为唐叔虞。后其子孙迁至晋阳,在悬瓮山晋水发源处建了宗祠,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夑因晋水而改国号为晋,约为公元前1033年,祠堂随之也更名改“晋王祠”。公元550年东魏祖鴻勋游晋阳时,曾著了《晋祠记》,对晋祠山水风光和祠宇楼阁极尽赞美。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親临晋祠,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并在序中正式使用“晋祠”。根据御书《晋祠之铭并序》中对晋祠环境做了描述,“崇山亘峙,悬崖有丈,横天耸翠,飞泉涌砌”,这与现在晋祠所在地的环境大相径庭。根据专家的考证,古之唐叔虞祠所在地应是高崖绝岭,镜石孤岩,飞瀑流泉的太原西山明仙峪。在宋真宗期间太原地震,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诏曰“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倾圮,池沼湮塞,宜令本州完葺”,重建选址于明仙岭东南1公里处的欢喜岭(当地人将悬瓮山称为欢喜岭)下难老泉畔。也就是说,现有的晋祠是宋代迁移此地而建的。</p><p class="ql-block">晋祠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按南、中、北三区进行规划,共有宋元明清建筑98座,塑像110尊,壁画907平方米。景区的主体建筑为中部,中轴线按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排列,建筑规划极为严谨。</p> <p class="ql-block">在83版《西游记》的第3集中,孙悟空在与二郎神斗法,变化成有两个大眼的小庙宇,这庙宇的原型建筑, 正是晋祠的水镜台。水镜台是进入晋祠大门后第一幢建筑,它的功能是明清时期的戏台,在晋祠每年数十次祭祀活动中,其中有十二个祭日都要在水镜台演出唱戏。</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分前后两部份,后台是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它融合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前台十二根明柱支撑着单檐卷棚式屋顶,正额悬掛“水镜台”匾额,是由清乾隆翰林、书法名家、晋祠人楊二酉所题。后台面向圣母殿,是重檐卷棚式戏台,檐下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一前一后两匾所书者,恰好是姪儿和伯父,一文一武,各题名匾,同悬于水镜台上。有诗曰“两匾同悬台上空,康乾两化享盛应。一文一武伯姪墨,遒劲渾然乃巧成.。”</p> <p class="ql-block">跨过会仙桥就到金人台。金人台为高0.9米,边长为8.5长的方形砖砌平台,中央有明代烧制的琉璃阁,高为4米,原是用于摆放祭品香炉。金人台在花牆护栏上镶嵌着“古莲花”,原称“莲花台”。在平台四隅各有一尊铁人,俗称“铁太尉”。除东北隅铁人(图D),因丢失于民国二年(1913)䃼铸,其余三尊分别于北宗元佑四年(1089)至绍圣五年(1098)所铸。这四尊铁人以佛教中四大天王的形象,形体丰满,威武雄健。因古人认为“金生水”,铸铁人可镇守晋水源头,防泛滥成灾,守护圣母殿。根据清康熙年间朱彝尊写的《游晋祠记》中记载,“太原县唐叔虞祠圣毋庙阶下铁人四,长九尺,分两行侍立”,可见这四尊铁人原来是站立在圣母殿前,镇护圣母殿,康熙年后移到了莲花台,才改为金人台的。</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紧挨着金人台。对越坊是明代牌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结构,斗拱密致,琉璃瓦通覆坊顶,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对越”源自《诗经.周颂.清庙》,原文是“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是报答之意,“越”是为宣扬,合意为颂扬祖先和神明的恩德。此坊是太原明代举人高应元为母祈福捐建,也含对晋祠主神邑姜庇佑的感恩,由高应元親笔题写坊名。匾额对越和难老泉、水镜台并称“晋祠三匾”。</p> <p class="ql-block">晋祠与其它祭祠一样有献殿,作为高规格祭坛。它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晋祠献殿与其祭祠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四周没有实体墙,而是用直棂栅栏围起,外观就是郦道元称之的“凉亭”,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殿亭结合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上接圣母殿,下连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之一。在1953年修缮时发现,鱼沼飞梁后壁与圣母殿台基交错垒砌,证实鱼沼飞梁是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与圣毌殿同期建成。古人泉水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以鳥振翼欲飞、四面相通的十字桥为飞梁。这就是“鱼沼飞梁”名字的来历。鱼沼飞梁东西桥长19.6米,宽5米,南北桥长19.5米,宽3米,用24根石柱托起,是中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一则可以便于前来朝拜圣母,二来可以在桥上直面观魚赏景。</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前生是唐叔虞祠。晋祠在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攻克太原时被毁,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下令重建晋祠作为皇家祭祀园林,984年工程告竣,此时圣母殿仍为唐叔虞祠。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山西发生悬瓮山地震,宋仁宗趁落石砸毁晋祠主殿之机,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移地建了晋祠,將邑姜奉为圣母,把唐叔虞祠改建为圣母殿。在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正式诏封唐叔虞母后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圣母殿名称由此确立。圣母殿也成为晋祠最早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綠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圣母殿前的八根木雕柱,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古代木雕盘龙柱遗存。雕造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早于圣母殿主体建筑,它们前倾腾跃,龙首威严,鳞片层层,须髯根根,栩栩如生。采用了柱体和龙身分体制作,通过榫卯结构精准对接工艺,使盘龙与木柱的接触面积減少50%。经历千年风吹雨蚀、温差变化,末见开裂和变形。这八条龙的名字从中轴向外分别为应龙、蟠龙、蛟龙和螭龙。在八条龙中“比耶龙”(下图右起第二条),龙首和身躯欲跃腾飞,右爪呈“V”造型向游客们示意,这种融合写实与夸张的风格,成为网红打卡热点的比耶龙。这些中华图腾神灵工艺之精,己成为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三绝,彩塑、周柏和难老泉。一绝彩塑是指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塑像,创作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其中现存41尊是宋代原物。主像圣母邑姜,高2.28米,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居中凝神瑞坐凤椅之上,体现了雍容华贵宮廷帝后的形象,尊贵和奢华。但邑姜只在圣母殿掛了个圣母的空名,此主神塑像己让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刘娥所代替。在趙恒去世后,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处世十一年,她兴利除弊,选贤用才,浚通河道,大兴改革,北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宋徽宗为彰显刘太后的功绩,以改圣母殿之名,將圣母塑成刘太后的形像。后人们还发现在西南角的铁人身上刻有铭文,“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于四世”,从宋真宗到宋徽宗刚好一百年,拟是为刘太后立碑。但由于趙光义攻打太原时烧杀抢虏的极端镇压,民愤极大,逼不得以,只能还原主祭邑姜为圣母。为此,郭沫若说“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像四周环立侍从像42尊,塑造了从事饮食、起居、奏乐舞者和掌管文印翰墨的官员和侍女,她们形象逼真,仪态各异,经历了由宗教神化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神态楚楚动人,性格栩栩如生,代表了北宋艺术作品的辉煌成就。2003年,她们登上了我国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二绝是周柏。晋祠的周柏位于圣母殿的左(北)侧。经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碳14测定,树龄约3000年,比太原建城早四百余年。其树高21.1米,胸径2.26米,向南倾倾斜45度,树皮皲裂如鳞甲,形似卧龙而得名“卧龙柏”。被明末傳山称之“晋源之柏第一章”,形成“晨遏周柏”的祭祀传统,也成为全国100棵最美古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绝是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主要源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整个泉是七孔八眼的组合泉,水温终年恒温在17℃,流量约为1.8米/秒,清沏见底。“难老”的名字出自于《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寓意是永远赐予青春不老。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被正式命名,并在难老泉上建了难老泉亭。亭长4.2米,宽4.8米,高9米,为八角攒尖顶亭,亭内有傅山写的竖匾“难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韵今存,晋水悠悠醉人,圣母殿的庄严,盘龙柱的精美,鱼沼飞梁的巧妙。她贯串着古唐叔虞祠到圣母殿三千年的文化历史,集宋金元明清建筑之大成,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梁思成心中的“孤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晋祠

圣母

唐叔虞

鱼沼飞

水镜

老泉

铁人

太原

金人台

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