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舟,载千钧之情——观王崧舟老师《母鸡》一课有感

离离原上草

<p class="ql-block">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在"控诉状"与"表扬信"的强烈张力间,凿开了一条直抵文本内核的精神隧道。这堂看似朴素的语文课,以匠心独运的设计与举重若轻的引导,在"瞻前顾后"的文本深耕中,让"母鸡"的意象从纸页间振翅飞出,在学生心底烙下对母爱的震颤与沉思。</p> <p class="ql-block">一、文本解构的"二元裂变":一场灵魂的辩证审判</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将全文凝练为"控诉状"与"表扬信"的二元对立,这绝非简单的段落划分,而是以文学评论家的敏锐,剖开文本的深层肌理。 </p><p class="ql-block">"控诉状"中的批判性阅读:通过圈画"嘎嘎乱叫""欺软怕硬"等贬义词汇,引导学生化身"文字侦探",在母鸡聒噪、媚俗的表象下挖掘作者厌弃的根源。这种抽丝剥茧的细读,让文字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情感重量的证据链。 </p><p class="ql-block">"表扬信"里的共情唤醒:当课堂转向母鸡成为母亲后的细节(如"消瘦却让雏鸡肚圆"),王老师以"假如你是颤抖着翅膀的鸡雏"等情境代入,让"警戒""啄食""半蹲"等动词化作电影镜头般的特写。学生在角色置换中,触摸到了超越物种的母爱温度。 </p> <p class="ql-block">二、课堂节奏的"螺旋上升":一咏三叹中的认知觉醒</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深谙"重复即力量"的教学哲学,在看似循环往复的对比中,编织出认知跃迁的阶梯: </p><p class="ql-block">1. 语言形式的复沓美:通过三次诵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每次赋予不同重音与停顿——首读聚焦行为,再读体悟品格,终读叩击心灵。声韵的层递如潮水漫涌,将"伟大"二字冲刷进学生心田。 </p><p class="ql-block">2. 意义追问的纵深化:从"作者为何改变态度"的表层设问,到"英雄母亲是否需要完美"的思辨探讨,再到"你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母鸡'吗"的情感投射,三个追问如同三记重锤,击碎刻板认知,让文本意义在对话中不断重生。 </p> <p class="ql-block">三、语文本真的"返璞归真":朴素课堂中的三重境界 </p><p class="ql-block">这堂课带给观者最深的震撼,恰在于其洗尽铅华的"素教"境界: </p><p class="ql-block">素在形式:没有炫目的课件与热闹的活动,仅凭一支粉笔、一篇课文、一群思考者,便构筑起思想的圣殿。当学生伏案批注时笔尖的沙沙声,成了课堂最美的伴奏。 </p><p class="ql-block">素在过程:王老师如同老舍笔下的"母鸡",以"半蹲"的姿态贴近学生思维。当有学生质疑"母鸡护雏只是本能"时,他并未直接否定,而是抛出《背影》中父亲攀月台的对比,让学生在文学母题的穿越中顿悟:本能与情感本是一体两面。 </p><p class="ql-block">素在归宿:当课堂终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板书赫然显现,没有煽情的渲染,没有刻意的升华,但每个学生湿润的眼眶都在诉说:真正的教育,是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 </p> <p class="ql-block">四、教育启示的"冰山之下":语文课应有的精神向度 </p><p class="ql-block">这堂课犹如一座冰山,显性的是精妙的课堂设计,隐性的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 </p><p class="ql-block">文本解读的"考古学":王老师示范了如何将课文视为待破译的文化密码。当学生发现"不敢再讨厌"中的"不敢"并非畏惧而是敬畏时,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儒家对母性的尊崇)悄然苏醒。 </p><p class="ql-block">师生对话的"赋权性":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你认为""你发现",实则是将解读权交给学生的教育智慧。当有学生指出母鸡前后矛盾恰似《城南旧事》中英子的成长视角时,课堂已从"教课文"升华为"用课文教"。 </p> <p class="ql-block">结语:在文字的褶皱里寻找光 </p><p class="ql-block">王崧舟老师的《母鸡》一课,让我们看见语文课堂最本真的模样:它是师生共同攀爬文本峭壁的探险,是在字词沟壑中淘洗思想金砂的修行,更是用朴素抵达深刻的精神涅槃。当课堂回归到对文本的虔诚凝视,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文字褶皱里,自会迸发出照亮生命的人性之光。这或许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浪漫——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教会学生发现灵魂的震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