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p class="ql-block">2017年,在陪父母安度晚年期间,我每天在小区走来走去,买菜做饭,推着妈妈遛马路。看着那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街景,引发了我的感慨,于是拍了些照片,回来后连同自己童年与少年的回忆一并装进了美篇,不想一首《和平街之歌》引发了众多小伙伴的关注,一天下来就引起了七八千的浏览。许多人在评论区发议论,看到了自己的家,看到了自己的伙伴,看到了自己的老师,更是看到了家园中自己的童年,青春,引领自己成长并与自己一起编织梦想的老师,和辛苦付出的父辈。60多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孩子们一拨拨的从这里走出去,一些没有再回来过,一些是偶尔的路过。家园渐行渐远,小区也由当年热气腾腾的喧嚣回归了宁静。如今小区还在,但原住民只剩下少数渐渐淡出视线年老体迈的父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住民更迭,但故事永恒。</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想再写一把和平里,不,说"和平里"有些大,我知道的只是皮毛,充其量也就是当年的和平街部分小区,今天的和平家园。回忆是年纪大的表现,但有一把年纪也才能有回忆。回忆也是一个人的财富。更希望是抛砖引玉,小伙伴们,把你们珍藏的回忆拿出来分享,让我们用故事拼出家园的快乐与和平里的光。</p><p class="ql-block">1962年我随在铁路部门工作的父母搬到了和平街。那里是一大片新楼黄色涂墙的,和红砖砌的。严格来说这里不叫和平里,而是和平街。</p><p class="ql-block">和平里与和平街从五O年代始建初期就是两个街道,分别属于东城区和朝阳区。</p><p class="ql-block">我记得60年前的这一片以现在的和平里北街为界,但也有说是青年沟为界,被划分为两个区,路北为朝阳区的和平街,路南为东城区的和平里。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种种网红传说,如各部委,文艺团体的住宅地和资本家楼,战犯楼等事实上都在和平街街道小区里,也就是现在的和平家园小区里。现实生活中这两区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机关单位在和平里,家属宿舍在和平街,或者家住和平里,上学上班在和平街。所以不管在哪个区域都说自己是和平里的人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从和平西桥地铁站B口出来就是北三环的高架路,车水马龙,60年前这里是一条普通的马路,路北有两座大学,化工学院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p> 化工大学 <p class="ql-block">北京化工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始建于1958年,当年经邓小平签发中共中央批文,化工部合并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化学系科,组建了北京化工学院。化工学院隶属化工部,目标是“培养尖端科技所需的高级化工人才”。</p> <p class="ql-block">60年风风雨,伟人塑像始终在这里指引我们前进</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化工学院的合影</p> 河北北京师范学院vs中医药大学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校址在60年代是河北北京师范学院。这所学校的前身,可以回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时,顺天府尹奏请设立顺天府学堂,也就是后来的顺天中学堂。这所学校最初只是一所中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升格为高等学府。到了1956年,它正式成为“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师范人才。</p><p class="ql-block">印像中学院的大食堂就是我们附近孩子们的电影院,周末这里放电影,我们都会搬着櫈子兴高彩烈的结伴前往。</p><p class="ql-block">1969年,正值文革期间,国家推行“京校外迁”政策,河北北京师范学院被迁至河北宣化,改名为“河北师范学院”。而这块地方就成为了当时北京中医学院的校园。那时我已经离开北京,在北大荒战天斗地,所以这里再无缘光顾了。</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医学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93年更名升级成为综合性大学。这里也是国内国际中医医学人材倍出的地方。</p> 北土城vs元大都遗址公园 <p class="ql-block">60年前,三环路北除了那两座大学就是庄稼地和荒野,当时属于太阳宫人民公社的土地。这片地一直延续到现在种滿海棠树的元大都公园。这里到现在也是和平街街道区域的北边界。</p><p class="ql-block">在60年前这里是条长长的土墙,或者说是土坡,我们称它北土城,都与之相的还有东土城,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光煦门地铁13号线。因为开发建设,那段土墙已经没有了踪影。后来才知道这些土城还真是950年前元代所建城墙遗址。历史文物啊!</p><p class="ql-block">60年前土城外的荒野里有许多废弃的砖窑,当时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孩子们夏天去那里的窑坑野泳,也有不听话的,进入就上不来了。</p> 北京电影制片厂vs外经贸大学 <p class="ql-block">尽管外经贸大学已经出了和平街的圈儿,但是必须提一下这里曾经的北京电影制片场。因为厂里许多演职人员的子弟就在当时和平街里的二小和和平街中学就读。北影厂以它特别的位置留在和平街小伙伴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1958–1974年:北影厂在这里运营了近20年,拍摄了《小兵张嘎》《青春之歌》《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影片,成为中国电影“红色摇篮”的核心基地。</p><p class="ql-block"> · 1974年北影厂逐步搬离小关,这里被对外贸易部接管。对外贸易部在旧址组建“对外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1973年国务院批准复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贸大前身),正式入驻小关惠忠庵北影厂旧址。1984年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p> <p class="ql-block">诚信楼广场及周边区域为北影厂三大摄影棚原址。其中最大摄影棚面积1500㎡,墙体厚1米并贴有隔音层,地面铺设10×10木板。现在外经贸大学的诚信楼广场下还埋着北影场攝影棚的地基,</p> <p class="ql-block">这座行政楼原为北影厂特技摄影棚,《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的特技场景均在此完成。后改为两层办公楼,现为贸大行政楼,是北影厂唯一留存的标志性建筑。</p> 13路公交线 <p class="ql-block">穿过和平东桥的十字路口,东南角上的公共汽车站,这里曾经是13路公交总站,现在13路的总站已经挪到了北四环北面的小营。</p> <p class="ql-block">13路公交车,对和平街的小伙伴来讲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成长过程中记忆的载体。60年前我们家就是乘着13路从三里河穿过整座北京城来到和平街北口的新家。从此13路车成了我们出行乘坐最多的车。13路上装着我们无数的故事。</p> 化工研究院 金鸡百花影城&电影家协会 <p class="ql-block">金鸡百花影城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是七十年代盖了这座楼才迁到了这里。最初影城只是内部放映厅,专用于“金鸡奖”“百花奖”评片及学术研讨,1997年才对外开放。但是作为国内唯一兼具电影节评奖基地(金鸡百花电影节审片厅)与商业运营的双重功能影院,其存在本身就是中国电影评奖制度与市场结合的见证。也是和平街里文化氛围的不可或缺。</p> 老杨家炒货 <p class="ql-block">老杨家的炒货是和平家园的最爱,由其春节前夕,他家门前总是排长队。还有就是糖炒栗子,他家的永远不护皮。但是这些年他家不断的被搬迁,这不,几年不见,又挪到三环边上了。愿车水马龙能给他家带来红红火火。</p> 36楼&36楼商店 <p class="ql-block">说了一大圈外围终于走到小区的东北门口。</p><p class="ql-block">我家父母是铁路部门的职工,我们的住宅楼就在紧靠三环边上的黄楼里,这里有三座楼是属于铁路部门的。60年前11区11号楼和9号楼作为一座楼被称36楼。属铁四局的家属楼。这里住着我的许多小伙伴。这楼著名的是楼下的底商。当时称36楼商店,商店占了南北向的整座楼底部,集蔬菜,调料,百货的日常生活用品于一身,是和平街这一代重要的生活采购地,这些年,底商被逐步出租,商店的功能只剩下一个三四十平米的小超市了。</p> <p class="ql-block">36楼的底商。记得在这里打酱油,记得冬天这里堆满了大白菜。你都记得什么?</p> 34楼&34楼粮店 <p class="ql-block">36旁边是34楼,现在的11区16楼这座楼的底裔是和平街这一带唯一的粮食供应点,和平街粮店。那些年,米面粮油全都凭票供应。家家有米袋粮袋,拿着粮票去粮店买粮。随着时代的变迁,粮店粮票已成为遥远的传说了。</p> <p class="ql-block">60年前这里是粮店</p> 35楼vs11区15楼 11区8号楼 11区22号楼 <p class="ql-block">11区16楼南斜对面的22号楼就是网红的22号楼,资本家楼。其实这个称号是来自特殊年代,那里住着一些曾经的民主人士,被抄家,大家知道后给这楼送了这个绰号。这是不堪回首的时代印记,愿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而另一座网红楼,外界传11区39楼的战犯楼,我们这些和平街的原住民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39号楼是靠近和平西街边上的一座20多层的高楼,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60年代会有这么高的楼,所以也至疑那里的"战犯″住户,经查,统战部的宿舍在10区5号楼(这也未必准)。</p><p class="ql-block">这都不必探究,和平街的故事太多,和平街的光更不在此。</p> 和平街幼儿园 <p class="ql-block">11区13楼这里两栋是十几年前盖的新楼,而之前这里是和平街幼儿园。我的小弟弟曾经在那里度过童年</p> 和平街二小vs朝师附小 <p class="ql-block">11区与10区中间是北京朝阳师范附小,60年前这座小学名称是和平街二小。</p><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小区新建,各部委单位,文艺团体聚到这里,小学是必须的配套,这里接纳了他们的孩子,以及周边地区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和平街二小60年代也小有名气,跳绳跳皮筋都得过北京市大奖,还到人民大会堂去表演过。当时的表演服装是同学们自己借给表演队的毛衣,在毛衣上面用白绒布绣上"和二″两字就成为演出服。我借给他们的是件绿毛衣。</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红五月歌咏比赛和平街二小也是当仁不让,因为这里有许多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的子弟,在歌舞上有得天独后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发小郭利华告诉我,"这是一个周日学校田径队训练结束,刚好你们全家出游回来路过,郑叔叔一定要给我和建华拍一张照片,当时我没戴红领巾,郑叔叔让你把你的红领巾给我系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不但我们在这里上过学,我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p> <p class="ql-block">回来探望母校</p> <p class="ql-block">60年前在这个幼儿园的地方有座庙,是我们上学的地方。因为教学楼有限,我们五年级四班被分配在楼后面的小庙里上课。记得庙里没有暖气,要生蜂窝煤炉,炉子每天是我们自己生。我们还从家里带来旧报纸和面粉,打成浆糊糊顶棚。在这里上了一年学后,六年级我们搬到前面的教学楼里。</p> 和平街小花园 <p class="ql-block">和平街二小门前是小区中唯一的街心花园,这里是社区居民的活动聚集场所,跳广场舞,打乒乓球,社区举行各种庆祝会,还有各种义诊义卖。冬天这里还当过一段新发地的蔬菜大棚。照顾妈妈的那段时间也经常陪妈妈来。这里到处都是老一辈的身影。</p> 一机部二局vs中国交响乐团 <p class="ql-block">小花园的东面是座白楼,60年前,这里是一机部二局的办公楼,后来成为中央乐团的排练厅,中央乐团改成中国交响乐团后,现在就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办公楼和排练厅。</p> 新华书店&邮局 <p class="ql-block">60年前的邮局增加功能,成了邮政储蓄所和EMS的集散地。新华书店除了名字没改其他都变了。</p> ,和平街小区vs和平家园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旁边是后建的和平家园的大门,大门宣告着时代的变迁。但是时代在变迁,小区里的建筑和设施的变化基本60年如一日。只是多了些老年设施。</p><p class="ql-block">和平家园是真正的铁打的营盘,但兵不是流水,而是流失。年复一年,不变的是院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青人都从这里走了出去,</span>而住民却只剩下八九十岁的老人。我退休后陪父母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据说这不多的原住民中至少有5位百岁老人。</p> 社区老年饭桌 <p class="ql-block">大门不远就是小区的主食厨房,也是老年饭桌。这里是我父母的最爱,家常菜不贵还好吃,干烧带鱼,京酱肉丝,回锅肉是常点的菜。老人们多数就用每月100元的老年补贴卡来这里划卡。</p> 和平街派出所vs执法队 <p class="ql-block">小饭桌阰邻的社区执法队驻地是原来的和平街派出所。现在它搬到中日友好医院的樱花街了。</p> 寸草春晖养老院 <p class="ql-block">这条路往前走就是寸草春晖养老院,这座养老院是北京市社区养老的先行者,我陪妈妈的那段时间里感觉那里除了服务住在里面的有限的老人,并没有为小区老人的生活服务提供什么帮助。老人们的生活还主要靠子女们轮流来照顾。养老院很小,旁边的社区小花园就成了老人们晒太阳的好去处。这里是周边学校志愿者服务基地,常有学生们推老人出门晒太阳。</p><p class="ql-block">和平家园太需要脚踏实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了,也希望引起和平街街道居委会的重视。</p> 锅炉房 <p class="ql-block">寸草春晖养老院后面就来到了小区的供暖中心-锅炉房。锅炉房在和平街一中的院墙后,估计这里的老三届都不会忘记与学校校园连在一起的大煤堆和锅炉冒出的浓烟。如今这里已经是改用燃气,供暖设施不用占那么大面积,省出来的地方盖了宿舍楼,还出租了一家丽枫酒店。</p> 中央乐团幼儿园vs和平街幼儿园 <p class="ql-block">从和平街一中后面的街走过去是八区12号楼,60年前这里叫60号楼,是化工部的干部家属楼。估计和平街的老三届们都有印象这座楼在那个年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这里穿过去就是幼儿园了。这座幼儿园当年叫什么幼儿园我并不清楚,但是知道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多数是旁边中央乐团和东方歌舞团的子弟。幼儿园的孩子们如今也到了霜染鬓边的年龄。幼儿园还在这里。现在的名字是和平街幼儿园。</p> 简易楼 <p class="ql-block">幼儿园前面有三座楼,被称为简易楼。这是50年代的低标准建筑材料建设的产物,早些年有小区拆迁的风声,这些简易楼被列为首批,但十年过去,楼还在那里,只是住户换了一批又一批。北京的老旧小区拆迁的拆迁,改造的改造。只有和平街这片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老楼依旧"岿然不动″。</p> 中央乐团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央团曾经的办公楼。中央乐团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是新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交响乐团。这里不仅是它的行政中心,也是它艺术创作和排练的核心基地,见证了乐团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周边的一些楼是中央乐团的宿舍楼,中国的音乐大师们就在这里生活工作。</p> 东方歌舞团 <p class="ql-block">东方歌舞团是新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更承载着特殊的外交使命和文化交流功能。它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和关怀下成立,并于1962年1月13日在北京正式建团</p><p class="ql-block">60年前和平街中学西墙的对面就是东方歌舞团的楼,我们坐在音乐教室里直接看《非洲战鼓》的演员在院子里的排练。还有其他演员的排练和练声。他们与中央乐团的艺术家们一样都是工作与生活都在这钅小区里,小区给学校带来丰富的音乐氛围。</p> 和平街中学vs和平街一中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这所学院称和平街中学。中学建于一九六O年,也是专门为这片新建社区配套的教育设施。当年这所新建学校在升学考试的年代,这是个“垫底“的学校。但因为社区有大量的各部委,文艺团体的子弟,家庭给予的文化基础,让学校的生员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学校的老师校长是一流的,始创期的老校长段劲军和书记高明都是老革命干部出身,老师们也是各校抽调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教学我终身受益,至今记忆犹新。七O年代和平街地区成立了多座中学,和平街中学也更名为和平街一中,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成为朝阳区的重点中学。</p> <p class="ql-block">和平里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历史,小区在建设初期原本引以为豪的"苏式"建筑已经沦为北京最老旧的建筑群,而且因为小区里复杂的产权所属关系成为最难实施拆迁或更新改造的小区。小区里走出一拨拨的年青人,如今这里的原住民就只剩下老人,甚至是老人的老人。和平街仍然倍受关注,那一道光并非来自名称,来自网红元素,而是来自共和国成立之初它得天独厚的获得了相对集中的科技文化艺术单位,以及他们帶给和平街的厚重的文化艺术科技氛围,让和平街因此有了积淀,有了精神。现在还在关心它的多数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这里有他们的童年少年,这里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如今他们漂泊在四面八方,甚至世界各地,但和平街的曾经,和平街对共和国初期建设的贡献却不会也不该被遗忘。拼起和平街小区里的这一块块图片,正是为了留住念想,留住和平街小区曾经赋予我们过往。最后还要说一句,希望和平街得到更多的关心,让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更生活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