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畔的百年家训:一座石碑照见的家族之魂

景阳官人

<p class="ql-block">清江畔的百年家训:一座石碑照见的家族之魂</p><p class="ql-block"> 在鄂西,清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流淌。北岸的景阳镇凤凰村,郑家坦的一方平地上,矗立着一座3米高的青石石碑。</p><p class="ql-block"> 它静立于天地之间已逾百年,斑驳的刻痕间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训诫,更凝结着中国人世代相承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一)石碑镌训,百年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座被称为“先祖社碑”的石碑,以整石雕成,高3米,宽1.38米,厚46厘米,形制恢弘,气象肃穆。碑面上方“先祖社碑”四字庄重恢宏,正中刻着“陇西堂上历代始远高曾祖考妣一脉英灵之神主位”,昭示着血脉的源远流长。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碑身所刻李氏家规家戒十条:</p><p class="ql-block"> 一后人,当祀先祖不可忘本,</p><p class="ql-block"> 一为人,首重孝悌不得废伦,</p><p class="ql-block"> 一子弟,必务耕读切忌游荡,</p><p class="ql-block"> 一居家,总要勤俭勿许浮华,</p><p class="ql-block"> 一异姓,不能立后不可乱宗,</p><p class="ql-block"> 一婚配,惟遵礼制不宜乱伦,</p><p class="ql-block"> 一乡邻,宜敦和好莫与争斗,</p><p class="ql-block"> 一族人,均宜亲睦不准妒忌,</p><p class="ql-block"> 一匪徒,必不招留毋得徇隐,</p><p class="ql-block"> 一社碑,互相守望须防毁折。</p><p class="ql-block"> 寥寥百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从敬祖孝亲到勤俭耕读,从和睦乡邻到严谨律己,它构建出一个传统家族的精神框架。</p><p class="ql-block"> 1917年,时任族长李泰润联合各地宗亲,编纂家谱、修建祠堂、刊立社碑。那年农历八月初八,花坪镇周塘村李泰义、恩施沙地乡水井湾李泰和、恩施新塘乡李齐国、恩施红土乡鸟鸦坝村李家裕,及景阳本土三百余族人汇聚郑家坦,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整整四天,烛火不熄,香烟缭绕。</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震撼的是,典礼之上,以族中匪徒李泰环首级祭碑——这不是野蛮,而是一个家族对宗法与风骨的极端宣誓:家训非虚文,家风须用血性与信念铸就。</p><p class="ql-block"> (二) 家国一体,忠贞不渝</p><p class="ql-block"> 百年来,李氏家训首重“爱国”。它不仅是刻于石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抗战时期,族人李开题等踊跃缴纳赋税、运送军粮;建国后,从集体生产到纳税缴公,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乡,李氏一族始终走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李诒早、李开铭、李诒木曾勇赴战场;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李诒维、李谋胜等一批青年参军报国。尤其可贵的是,自1918年立碑之后,百年来全族无一人受刑事处分,真正实现“国法家规,共守同遵”。</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族人中党团员辈出,李谋柏曾任村团支书,李蓉等在大学期间入党……他们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将对国家的忠诚写入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 (三) 孝悌传家,仁爱立身</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李氏家训将“孝”置于核心。从过房赡养孤老,到子女尽心侍奉,孝道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重演。李银菊、李谋翠等女性,既是持家能手,更是孝亲典范;李谋喜(五组)、李爱明等对长辈体贴入微,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孝悌不止于血脉之亲,更推及宗族乡邻。李诒兴抚养残疾兄长,李诒维供养无血缘姐姐,李诒学在大饥荒时期仍不忘施舍乞讨者……仁爱之心,跨越家族,惠及乡里。</p><p class="ql-block"> (四)勤勉立业,诚信立人</p><p class="ql-block"> “必务耕读切忌游荡”,李氏家训推崇勤勉务实。从李诒学远赴四川背盐,到李诒早宜昌贩布;从李谋双身残志坚自力更生,到李银菊自学成才成为赤脚医生——每个时代都有族人靠双手开创人生。</p><p class="ql-block"> 他们更将“诚信”视若生命。李泰润家族的面厂“重质量、满斤两”;石匠李开先建房“质量在前,利益在后”;李凤姐卖柑橘从不掺假,李元姐卖生猪总旺秤让利。“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这不是傻气,而是一个家族百年坚守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 (五)重教崇文,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尽管地处偏远,李氏家族却极为重视教育。从私塾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一代代人用知识改变命运。李谋银、李谋林背石块挣学费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中专学生;李蓉、李远渡在薄弱的基础教育条件下奋发图强,考入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种重教传统代代相传。即使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李诒学、李子如等仍坚持让子女读书;新时代的李谋杰、李谋怀、李喜媛等更是培养出一批批大学生、研究生和教授。教育,成为这个家族向上向善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六)守望相助,胸怀天下</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训提倡“睦宗亲”“善勤奋”,更鼓励“济贫困”。从李诒维收养无血缘孤儿,到全族为李谋胜火灾捐款;从李诒学施舍乞讨者,到李谋林自掏腰包为乡里引进自来水——百年来,这个家族始终胸怀大爱,推己及人。</p><p class="ql-block"> 尤其在现代社会,族人不仅恪守家训,更将红色家风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他们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廉洁自律、勇于担当,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清江水长,家风永传</p><p class="ql-block"> 清江水奔流不息,河畔的石碑静默如初。它不仅仅是一座石刻,更是一部立体的家训、一个家族的灵魂、一种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李氏家族的百年家训仿佛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价值永不过时——孝敬父母、忠于祖国、勤勉做事、诚信做人、重视教育、仁爱待人。</p><p class="ql-block"> 这座矗立在清江畔的百年石碑,不仅守护着一个家族的记忆,更照亮了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家风正,则子孙兴;族训严,则国运昌。</p><p class="ql-block"> 清江水长流不止,李氏家训传承不息。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中国人、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曲关于家风、国风、时代风的深情颂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