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59370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题记:对陈独秀的人生经历颇有叹息!从数次上海《新青年》石库门编辑部探访,风雨安庆独秀园徜徉,合肥延乔路星夜慢徒,一路追随江津旧居,回放传奇人物演绎出的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12日酷暑季节,上午9点我从解放碑驻地启程,轻轨加专线车,50多公里路程,中午时分赶到陈独秀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到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重古朴的牌坊,牌坊正中书写着“陈独秀旧居”五个金色大字,向前20米左右,就是他旧居的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在江津的故居中,曾亲笔写下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该对联展现了陈独秀晚年的气节与风骨,成为其精神遗产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表达了他一生坦荡无悔的处世态度;下联“身处艰难气若虹”则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仍保持豪迈气节的精神风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墙寒梅见风骨~独秀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入江津区石墙院时,正逢八月骄阳。这座川东民居的土坯墙斑驳如史册,门前两株柑橘树荫下,立着陈独秀1938年栽种的梅桩。枯萎的树干上嫩芽新发,恰似这位思想者在人生末路迸发的最后倔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旧居序厅中正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看《觉醒年代》电视剧,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课本上的铅字化成了鲜活的画面。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时眼里的星光,李大钊在长辛店与工人们交谈时被煤烟熏黑的脸庞,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擦亮火柴时照亮书页的微光。这些场景让人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无数人用生命点亮的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馆内核心展厅面积3000平米左右,展陈内容分为七个部分,通过42件珍贵文物、109张历史照片、184份文物史料及186件(组)陈列展品,系统梳理了陈独秀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安徽怀宁人。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1927年,由于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span></p> 思想火种的见证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陈独秀故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思想轨迹,也承载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故居陈列的文物和资料,生动展现了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杰出贡献。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陈腐观念,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笼罩在古老中国上空的阴云。故居中泛黄的报刊、手写的文稿,都诉说着这位思想先驱为唤醒民众而付出的艰辛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寻求救国之路。展现陈独秀早期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包括思想演变与早期革命活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文化运动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核心地位,包括《新青年》创办及思想影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四运动总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反映他领导五四运动的组织与推动作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阐述他在中共建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追求理想,他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一生5次入狱,7次被通缉。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已将关押在南京监狱的陈独秀减刑释放。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陈独秀出狱之后的日子过得很清苦。虽然不断有当局派来的说客过来,想引诱陈独秀重新站队。但落魄之中的陈独秀始终不为所动,不慕官不羡钱,带着妻子潘兰珍流徙至江津城郊的鹤山坪,过上了甘守清贫的隐居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被捕入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录他被捕经历及对后续历史的影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于这座故居,我深切感受到陈独秀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精神。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尽管在革命道路上经历坎坷,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真理,为中国的未来探寻方向。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流寓江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详细介绍他在江津的寓居生活,包括与当地文化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学者,写本书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没过多久,他就完成了《小学识字教本》一书,而且自认为写得很不错,国立编译馆的馆长读罢也很满意,但按规定必须送到教育部去审查才可印行,当即派人送呈上去。当时,陈立夫任国民党教育部长,他得知此书是陈独秀所写,怀疑这位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在书中夹带“私货”,便亲自对书稿进行严格的审查。可是陈立夫水平有限,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最后盯着书稿的题目说道:“我看此书内容似乎没有大碍,不过‘小学’二字不妥,必须改掉,否则容易和小学校混为一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把陈立夫的意见反馈到陈独秀那里,后者听罢大怒:“陈立夫懂得什么?‘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是早已约定俗成的说法。真按陈立夫说的改掉‘小学’二字,那整本书都变得不伦不类了,不能改,一字也不改!”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见陈独秀态度如此坚决,不敢把书稿拿去印,但也没去找陈独秀要回预支的那2万元稿费。陈独秀虽然贫穷潦倒,但他毕竟是一个有原则、有气节的人,对妻子潘兰珍说:“书没有印出来,但2万元预支给我的稿费也不能动,”继续过着清苦的生活。</span></p> 石墙寒梅见风骨 <p class="ql-block">晚年生活与创作</p><p class="ql-block">流寓江津:1938年8月因抗战爆发假释出狱后迁居江津,直至1942年病逝于此。其旧居现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生前居住地(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常与欧阳竟无在支那内学院蜀院谈文论艺,曾以诗作《武荣碑》表达对书法珍本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创作《嫩秧被地如茵绿》等诗作,反映乱离中悠然自得的心境。</p><p class="ql-block">特殊意义:江津既是陈独秀的终老之地,也是其参与文化救亡的重要舞台,印证了“文化军队”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居复原的书房里,玻璃柜陈列着磨损的砚台与《小学识字教本》手稿。电子屏播放着他临终前拒绝蒋介石邀约的录音:"我宁愿穷死,饿死,冻死。"1942年那个贫病交加的寒夜,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最终以"学者"的身份告别了历史悬崖。石墙上"破屋犹嫌遭月侵,漏书宁许损毫尖"的诗句,在触摸屏前映着游人的指尖,恍若他晚年在江津写下的自嘲:"予行年五十有三,始知谋生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鹤山坪期间,他埋头研究中国传统国学中的“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一天,设在白沙镇的国立编译馆派人找到陈独秀,说要请他编写了一本《小学识字教本》,并提前送来了2万元钱。这对于当时正处在贫困潦倒中的陈独秀来说,真是一笔巨资,雪中送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令人动容的是卧室展区。粗布棉被旁的破藤椅上,全息投影正重现他撰写《最后的自白》的场景:"只要还能自由拿出笔,就绝不会改变主义。"油灯将"独秀"二字投在土墙上,光影剧烈摇晃。这间曾饿死蚊蝇的陋室,最终以思想的丰碑对抗了物质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综合历史评价与现代视角下的陈独秀形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陈列馆的结束部分,展示了毛主席、邓小平在内的历代领导人和一些社会贤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其中鲁迅先生对陈独秀的评价更是生动形象:“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江津挽歌,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偏居一隅的陈独秀,在历史光鲜的舞台背后默默忍受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生活困苦,营养不良,同时承受着政治上的双重压力,这些因素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为了缓解病痛,陈独秀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一个以蚕豆花为药引的偏方。然而,由于蚕豆花发霉产生了酵素毒汁,他在饮用后中毒,最终未能挽回生命,于1942年5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63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提醒着我们,思想的力量可以改变时代,先驱者的勇气与担当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新时代勇于创新、敢于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独秀故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院落,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思想的象征。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更可以看到思想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瞻仰陈独秀旧居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陈独秀旧居的古朴风貌,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陈独秀作为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风采与精神。这段历史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