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寨山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 王培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柏初中退休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西南方向不足二公里望去,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映入眼帘,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寨山。在它的东首另立一座山头,叫大楼顶,两座山头构成群山连绵。晴朗天气,只见山顶白云飘飘,不时几只雄鹰飞过,亦显山峰突兀,山峰下沟壑形成的山谷深邃,松柏苍翠,更显得寨山群峰峻峭,崇山峻岭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护佑着山前山后两个村庄:山前是东白庙村,山后是于家沟村。数百年来,两个村的百姓安居乐业,子孙繁衍,世世代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特别寨山与大楼顶两座山峰接壤处,天然形成了一条崎岖的山路,将两个村的人们连接在一起,探亲访友,往来不断。使寨山永远不缺的灵气,给这座山带来了生气勃勃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建国以后,原先被地主霸占的山林属于了集体,村民们每年都能从寨山密密的山村里获得无尽的财富。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山林分给村民个人,一个阶段出现了乱砍乱伐疯抢现象,当年茂密的松林变得满目疮痍。多亏进入21世纪后,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寨山无人管的现象才恢复了常规化管理,寨山又重现它巍峨的雄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寨山也变得游人如织了。</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土生土长的寨山南麓之下东白庙村人,自从上世纪末搬离村庄后,就很少回村再登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寨山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会经常在微信上看到许多赞美我的家乡——寨山优美风光的文章,使我的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那些优美的散文除了赞美寨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特别提到了一处人文景观——寨山塔。文中不吝笔墨的介绍了寨山塔建造之艰难,建造者孝心之感天动地,一时之间,闻者纷至沓来,寨山的知名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从小居住在东白庙,无数次登临寨山,哪有寨山塔之说?带着疑问,我回村询问本家侄子,才证实寨山南面峰下确实有人建了一座塔,不过那是本村村民王楷为其父修的一座坟墓,为了让其父享千年受人之瞻仰,故修成塔形,计划用时三至五年,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一探究竟,在一个晴朗的中午,我在侄子家吃过午饭后,便决意到寨山亲自观赏一番,毕竟在自己的家乡出现的人文景观,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于是,我沿着少年时代和伙伴们一起无数次登临寨山所走过的崎岖小路,一步一步的登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 翻过小北山(寨山我们也叫大北山,它的前怀坐落着一座比它矮的山,我们叫它小北山)远远就望见寨山南麓山峰下矗立着一座塔,工程还没完工,塔身高近三层,隐隐约约看见有人在塔上安放石头,以及传来的用锤砸石头的声音。于是我便循声直往塔的方向奔了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塔前,我见正在搬石块的正是王楷,便喊了一声:“大弟,原来是你在这里盖塔呀。”“啊!哥来了?”于是王楷便停止了劳动,领着我来到了他休息的地方,给我倒上水之后,向我详细介绍了近几年盖塔的艰辛:近三四年来,他风餐露宿,从山下往山上背沙子、水泥,在山上破石块,用塑料袋接水和水泥,往往半米高的塔身得付出几个月的时间。现在地下两层已经建成,地面上也已修了近两层了,但由于塔周围石块已基本用完,再用就得往较远的周边采石,原花费3至5年的计划,恐得需5至7年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王楷边喝水边聊,几年不见,王楷弟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屈指算来,他也是近50多岁的人了,由于整天忙于建塔,也没顾得上剃胡须,胡子竟有近一拃长了。我知道他青年时代的婚姻是不幸的,姑且不去评判男女双方谁对谁错,但到了夫妻反目以致离婚,这可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了。让人扎心的是,离婚后,夫妻二人生育的女儿露露留给了王楷一人抚养,这几十年又当爹又当娘的辛苦,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啊!</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交谈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王楷建塔的话题上,他告诉我,离婚后母亲不几年就去世了,家里两个姐姐早已出嫁,而弟弟大学毕业后在县城里成了家,只有他和老父亲二人拉把着尚未成人的女儿。要不是老父亲经常劝导他:“要看得开、想得远,把孩子抚养成人,你今后就有了依靠。因此,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孩子有出息了,你的日子也就有了奔头了。”他早就对生活失去信心了。</p> <p class="ql-block"> 兄弟二人的交谈中,王楷弟更多的是谈到了对父亲的感恩。在与父亲相依为命,共同抚养女儿的艰难岁月里,父亲和女儿共同成为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女儿给了他希望,而恩重如山的父亲却是他的支柱。在与父亲的共同努力下,女儿一路健康快乐的成长,直到大学毕业在青岛有了安稳的工作,这时王楷才如释重负一样放下了心。</p> <p class="ql-block"> 本应好好伺候父亲度过幸福的晚年,但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苦难早已埋在他们的身体里,过度的劳作,对家庭、对子女的操心,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受到损伤。因此,在看到孙女大学毕业后,父亲也像完成任务一样,无憾的、安稳的离开了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离世给王楷带来极大的悲痛,以致父亲的遗体火化后,他坚决不让下葬,每天以泪洗面,与父亲的骨灰相伴。在一颗报恩的思想支配下,他决心建造一座塔,将父亲葬于塔内,让父亲的形象永远立于高山之上,与山河永存,以尽自己永远报答父亲恩情的孝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 王楷的讲述让我十分动容,天下竟有这么痴心报恩的真情,这真是一份感天动地的孝心啊。因此,我想这座塔建成后,它一定会与美丽的寨山风景融为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怀着一种无比感动的真情,我与王楷弟依依分手,并嘱咐他不要急于求成,在报答父恩的同时一定注意身体,并衷心祝福他的父亲我的二叔地下安息。</p> <p class="ql-block"> 后来听村里人说,王楷弟以坚强的毅力为父建塔,经过五年不懈努力,终于将它建成。在次年的清明节,将父母的灵柩迎于塔内,从此这座塔就与寨山融入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 寨山塔,耸立在寨山前怀,天天与游客见面,人们一致称赞王楷为父亲造塔的坚韧,由此也把孝文化这种正能量进一步传承。但愿游客们能够永远去注重这座塔的本身,而不去探究塔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现在寨山塔已融于寨山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而村里的农家乐“松柏印象”也整天游客爆满,成为我的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7月20日</p>